逼格拔升后的沟通障碍

沟通氛围决定沟通效果。

想实实在在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本来面貌时,就得平平实实地说人话。

如果上来就把逼格提升,那意味着中英文混杂、国际范、专业术语以及说话的神情和态度的“专业化”,就裹挟着对方也会把沟通内容包装拔高,这不是常态,沟通价值就会减弱。官话、场面话无不如此。

寻根问底,能回归到务虚和务实这对死敌。想务虚的时候,说些高大上的正确无误的废话,打着哈哈,顺畅喷泻着最热最火的词汇,没有停歇连续不断,等你过后一想,发现什么有用的都没有听到。

表达能力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练就这种配合环境说话的能力。但表达能力等同于沟通能力吗?如果能理解沉默也是一种沟通,那就知道表达和沟通是两码事,这个道理很少有人能够明白。

表达也分口头和书面,沟通的对象也有“善听者”和“善读者”两种,我见到这两个词,是在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书上,他以这两者区分了美国的历届总统,以此为例,告诉怎样以对方习惯的方式去工作。

我的口头表达能力确实很差,这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起源于舌系带太紧,自卑从童年至今。但我知道,即使口头表达强,也没法将逼格高的对话氛围降下来,这得靠气场,气场来自于有源的自信。

据我观察,两人之中体己话,三人以上逼格升。

名人中,我最喜欢看俞敏洪和周鸿祎的演讲内容,他们的特点就是口语化,接地气,像平常人说平常话一样。史玉柱也可算上一个,至少在《我的营销心得》里是这样。别的人,你知道他说的没错,可是总缺那么一点频率相近的共鸣感。

一言以蔽之,务实的人很难和装逼犯尿到一个壶里。

分不分文理科又能怎样

QQ弹出新闻说新出台政策,以后高中不再分文理科。和我无关,知道也这样一则新闻,也没有点开看具体的内容。

又看到QQ中医爱好群里一位中医兼老师谈到这件事,认为此举是国之幸,民之福,认为国家高考改革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想象以后国学和数学一样作为基础学科。

我对此嗤之以鼻,说:“先把教师的队伍弄明白了,就有望了。任何时代,任何形式,只要有真正的大师在那儿,就能启发很多学生。”

我的潜意思是教育的本质和分不分文理科无关,而真正能使教育产生成果的,需要有真正懂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他认为和教师没关系。

我这样说的出发点是我看到了过去的同学里,哪些当了老师,哪些又当了警察。

而观念的形成是基于人是核心和主导地位,在中国的环境里,涉及到人和制度的关系,那一定先整好人再说制度,创办一家公司是这样,管理医院、学校也是这样,上升到教育和医疗的体制问题,同样如此。

人好了,制度自然好了;制度再好,遇到人渣,照样玩完。

重搭台子新唱戏比较简单,找到懂得本质、抓得住重点的人才来,出发点是好的,开出的药方也是有效的。半路接手的,那就需要改变原有班子成员的观念,免不了要“排除异己”。人理顺了,事情自然就对了。

而对于决策的系统,我也不抱乐观态度。天知道是不是某人的孩子对分科痛恨不已,偶尔饭后抱怨,被他老子听了去,于是乎就有了这样的结果。

别笑,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我小学时候,周日有时上课有时不上。有一次,我和同学打赌,说这周末不上课,而同学信誓旦旦地说已经听班主任说过了周末是一定上课的,我回去问我爸,我爸说改了,我听了闷闷不乐,说害我打赌输了,结果你猜怎么着?

周末改不上了,我打赌赢了!为什么,因为我爸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