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成长系列(6):场景&行为

场景,有四个要素:时间、空间、对象(人、物、数据等)、事件。

互联网语境下的场景分为大场景和小场景。

大场景更准确的说法是应用场景,比如说停车场无人收费、室内定位技术、高性能并发业务、实时数据分析与风控等,一般是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应用新技术或新模式,解决某种问题,带来便捷和效率。应用场景一般和解决方案相关联。

大场景用于说明产品在什么情况下更适用,用于体现产品的先进性。

小场景称为情景更为合适,表述得是某类或某个用户,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使用什么功能,来达到什么目的。

这和敏捷开发中产品经理写的「用户故事」(作为一个……的角色,我需要有……的功能,以便实现……的价值)有某些类似。但情景更关注用户使用产品当下的状态特征。

小场景在我们设计产品时非常有用,我们在面对一个页面、功能、交互设计时,要想到用户用它时的情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哪里,办公室或家里,具体是卧室、客厅还是卫生间马桶上,用什么样的姿势和设备,花大段的还是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什么样操作。

同样的信息元素,不同的情景下呈现的方式和重点都会有所不同。

尤其是产品经理在画原型的时候,脑子里要有一个用户,想象 TA 打开这个页面,最想一眼看到的内容是什么,哪些内容也是 TA 所需要的,却没那么重要,TA 最需要操作的是什么功能,等等。这样布局、元素大小、信息层次等的设计思路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关于不同的场景,再举两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说一些软件有「老板键」的功能。

还有一些小说站有 Word 阅读样式,看起来就像在用 word 一样,实际上内容是小说。

场景就说这么多。下面说行为。

行为,是用户从进入到退出使用产品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和产品交互的动作。

用户的动作,大部分时间在看,一部分时间在操作键盘,一部分时间在操作鼠标或直接用手指,少部分时候用语音来控制(以后可能会成为主要交互手段),这些动作都会留下数据。

对于用户行为,产品经理有两部分工作,一部分是用户研究,另一部分是数据分析,各占有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大部分比重。

用户研究重要的一个手段是用户画像,你对一个人了解的越清楚,越能预判他的行为。研究用户行为,主要是分析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或压力,什么因素造成了用户这样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关键的业务动作。

另一方面来说,人是非常复杂的,同一个人,会呈现几种思维行动特征,经济人模式下,受理性支配较多,会以效用最大化的方式行动,会产生像电商活动中的比价行为;而社会人的模式下,以感性为主,会有从众和冲动行为。

反应在产品逻辑里,有的地方明确是以利益引导,有的地方是以情感打动,一般鼓励时用前者,规避时用后者。如卸载软件时,你经常会看到可怜巴巴的表情和话术,试图控制你不要卸载。

用户研究的方法论有很多书都写得不错,这里只总结一句我认为重要的话:一涉及到人和群体的研究,一定要想到分层、分类。

关于数据分析,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只列举,不细说。

  • 用户从什么地方来,渠道来源的数据。
  • 技术与设备属性相关数据,如网络、型号、分辨率、操作系统等。
  • 用户粘性、活跃度相关数据,打开频次、停留时长、跳出率、回访率等。
  • 用户关键业务数据,如注册、下单、付款、卸载等。
  • 用户生物社会特征数据。
  • 功能载体(基本是指页面)维度的数据。

如何入门用户数据分析?快捷的方法是阅读百度统计、Google Analytics、神策数据、友盟数据统计的帮助文档,用两天时间精读,数据分析就能入门。

与用户行为相对应的,是机器、程序行为,这也是产品经理应该掌握的。

比如用户从浏览器地址栏输入 URL 回车到页面渲染出来,整个过程会发生什么?手机各种传感器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掌握了这些常识性知识,技术小伙伴会很乐于和你沟通,你也不容易被忽悠「这个需求实现不了」。

从这一篇开始,就进入到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细节了。下面 2 篇分别是功能和交互、界面和内容,讲产品经理天天要面对的细节,最终展示给用户的作品。最后再加 2 篇迭代和交付、运营和增长这个系列就结束了。

产品经理成长系列(5):产品和价值

互联网仅 20 多年的历史,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被正式确定也仅仅 13 年左右,相对于其它岗位,它还很年轻,在不同的公司里,产品经理的工作范围和重心也不一样,有的重市场包装产品宣讲、有的重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有的重项目管理落地实现,也就是说真正做产品经理,具体工作方向会偏重于其中一种。

通常产品经理本人会觉得产品设计是根本,其它的都属于「不务主业」,毕竟公司应该有市场、项目、运营相关岗位,产品经理就是要集中精力做好这设计的工作,但这就得看公司性质以及业务阶段对产品经理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了。

一个人精通产品从创意、实现到运营盈利全流程很难,视兴趣和优势所在,扎实弄清楚一个方面也属难能可贵,公司所谓的员工「跟不上公司的发展」,往往是说在新的阶段,对你发挥新作用的期望和你对那个领域不精通不能产生更多效益所产生的矛盾。

这就要求产品经理在打好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对其它方面也重视,尽快摸到门径,让公司对你产生指哪打哪的灵活感,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本身就是难以精细确定的。另外从自己创业的角度讲,具有综合型产品能力的好处不言而喻。

本系列前面几篇,先从用户和需求说起,谈的是产品的起源,再阐述业务和市场,说明了产品所处的竞争环境和服务于业务的任务,最后讲了商业和盈利,讲得是产品的使命和目标。

本篇是承上启下的一篇,进一步阐述产品和价值。之前的几个主题,讲得都是宏观的原理,这对于锻炼综合型的产品能力至关重要,之后的几篇,是执行层面的,教给大家具体的功能、界面和内容方面的操作思路。后续计划会出原型设计工具 Axure RP 9 的教学视频。

我们平常入手产品经理,普遍是从「术」切入,直接画原型、写需求文档,主观感受上,这种「入门方式」效率很高,很快就能上手干活,但从实际成长性来说,其实效率很低,脑子里没有之前那些关于商业、市场、业务的概念和原理,干活的过程里潜意识里只有 What 和 How,而没有 Why,提高会比较慢。

所以,整个产品经理成长系列 10 篇文章,从重要性上来讲,我作为作者,认为前 5 篇的权重要占到三分之二。

读完前面几篇,你现在对产品有什么「感觉」呢?

引用维基百科上的定义,「产品(Product),是用来满足人们需求和欲望的物体或无形的载体」。来延伸一下它的含义:

产品分为有形的部分和无形的部分。

而无形的部分是产品所能溢价的部分。

对于这一点,维基百科做了这样的补充说明: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产品的实体,还包括产品的核心利益(即向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效用和利益)。产品的实体称为一般产品,即产品的基本形式,只有依附于产品实体,产品的核心利益才能实现。期望产品是消费者采购产品时期望的一系列属性和条件。附加产品是产品的第四层次,即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产品的第五层次是潜在产品,潜在产品预示着该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

产品经理常说的「可用性」、「易用性」,只是对于产品实体而言,解决了产品能用和好用问题,也就是「人无我有」的阶段,仅满足了用户核心利益,是初级的层次,这个阶段一般只能用价格战来定胜负。

而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的部分,则是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我们希望用户对差异性功能更加渴望,对品牌、服务更加信任和依赖,并对产品的升级换代(创新)充满着期待,属于「人有我优」的环节。

这部分,也与产品需求方法论中的 KANO 模型建立了关联。KANO 模型是产品特性和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描述。分为:

  • 基本型需求——必须要有;
  • 期望型需求——有了更好;
  • 兴奋型需求——超出想象;
  • 无差异型需求——实质没什么不同;
  • 反向型需求——完全多余;

举两个例子。苹果的手机产品,第 1 代一登场,就引起了人们的超级兴奋,尽管有些基本功能可能还不如传统手机好用,人们对它每一次的升级换代都充满了期待,这种情况在 iPhone 6 系列达到了顶峰,全球 2.4 亿台销售量让苹果占据了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据说这也是乔布斯参与设计的最后一代 iPhone )。此后,iPhone 新型号的创新一直赶不上用户的期望,用户产生了无差异感知的心理。

另一个例子是特斯拉汽车隐藏式把手的设计,据说当时设计师和工程师都不愿意为了这个「无关大局」的设计和研发付出精力和时间,这对汽车品质和驾驶体验能有什么提升?老板马斯克的倔脾气上来了,门把手必须要隐藏起来,谁不愿意干谁就滚蛋,最终感应式的门把手被设计出来,最终证明,用户是很热衷讨论和宣传这个设计,愿意为这个小功能买单。我们很难琢磨用户会在哪些地方产生期待,不一定全都在核心功能上。

从一般产品、期望产品,到附加产品、潜在产品,产品经理需要为这个过程努力。

思考怎么实现这个过程,回归最朴素的想法。怎么才能让用户对你的产品期望或兴奋?

答案是让用户感知到你的不同。

怎么才能和别的产品不同?

差异化的特性很难想到。有个简单的做法就是与主流相反,这样能留给别人深刻的印象。比如苹果操作系统,很多细节都与 Windows 系统叫着劲来,窗口的关闭、最小化、最大化按钮 Windows 在右上角,苹果系统在左上角,鼠标滚动的方向,两个系统是相反的,这种想法的地方还要很多。

世界上的人都爱分阵营,本来就是个习惯的问题,但为了证明自己优越和说服他人,那一定会自发地想出些道理来。

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思路,也许也是最简单的思路了。那就是直接让某些习惯了的东西消失。这更能给用户造成冲击,硬件产品的设计上尤为如此,比如 iPhone 实体键盘的消失,特斯拉汽车门把手的隐藏设计等。

顺着这个思路,汽车的后视镜能不能消失?如果消失了,用户会不会兴奋,会不会讨论它?事实上有的公司正在做这样的事,利用两侧外置摄像头来替代实体的后视镜。新的特斯拉 Model 3 内部精简到只留下一个平板电脑,剔除了任何可以去掉的实体按键。尽管有的人批评它,但是喜欢的人更多,可以预测最后一定是喜欢上这种极简的设计的人是大多数。

继续联想,手机的屏幕能不能消失,电池能不能消失?汽车的方向盘能不能消失?刹车油门能不能消失?只要能用另一种方式实现同样的功能和目标,那就是可以的。这种创新思路简单,但做法(解决方案)就复杂了,很多时候要期待材料和技术上的关键突破。

取消了习以为常的交互方式,用户难以接受,但另外一个角度,人们总是喜新厌旧,一样新东西并没有比旧东西好太多,但人们也会喜欢更新的事物,这也是人性矛盾方面之一。

从这里也引申出了产品价值的公式:

产品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

这个公式在国内是百度贴吧产品之父俞军首先提出的,非常巧妙的一个公式。首先它不是说新旧功能之间的竞争,而是指出了新旧体验的差异。体验是很主观的东西,虽然有一定的量化办法,但总归是柔性的,代表着用户就是觉得好,但说不清楚哪里好。

这种情况一定是几个关键的用户体验原则起着作用:需要的时候出现、不会给用户造成负担、不用用户费脑、用户只需最少的生物能量即可驱动和驾驭;

替换成本则是多方面的,有金钱(利益格局)、时间、习惯、情感等。有趣的是,替代成本可能是负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个价值对用户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各类补贴,可以说是用运营手段为用户替换决策加码。

比如说微信替代短信、移动支付替代刷卡、手机替代相机,都能从这个公式中咂摸出味道。新能源车还替代不了燃油车,就是充电和续航这两项体验还上不去,尽管每公里行驶成本前者大约只有后者的 1/10,养护成本也更低,还有政策加持,但是新体验和旧体验还不能达到等值。

产品价值不光体现于用户一端,还要体现于对公司的价值,我们经常还会听到行业价值、社会价值等。把价值换成「好处」两个字普通人就更好理解了。

做产品当然要对公司有好处,否则公司为什么花钱招人做这款产品呢?产品经理的难点也在于平衡这些价值。

有的公司老板(或上级 Boss)一厢情愿地想了些对自己更有利的产品策略,就命令产品经理去执行。这时候就考验产品经理的技能之外的能力了。

产品最大的难点就是有些策略没办法当场去验证对错,所以才会有 A/B 方案验证,如果你没办法说服老板,你要不选择抗旨不遵,要不选择听命,坚持和妥协都难,经常大概是后者,否则职场难以生存,如果数据越来越好,那恭喜你,老板是个英明的人,你也可以跟着成长,但你也可能会习惯了对开发小伙伴说:「老板就是这样要求的」;如果结果不好,你还是得承担责任,因为你是产品经理。

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很难。必要的条件是有一定的产品决策权限,想要有产品权限,需要有成功的产品做背书,没有权利,又很难做出成功的产品,这就是个悖论。

总的来说,在公司里做产品,需要遇到对的人,在对的时机选对了方向,加上强有力的执行和快速地错误回滚,综合起来,成功几率就非常小了。

说回产品的社会价值,Google 有一个理念是「不做恶」。这个理念不管有没有做到,能提出就非常伟大的。同样是搜索引擎,虚假的医疗信息害惨了多少个家庭就不说了。还有某公司疯狂搜集用户隐私数据盈利……案例实在太多。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最好还是能做一些对用户、对社会有长久正面价值的事情,这样自己活得安心。

网站遭遇 XSS 攻击

昨天晚上 11 点半,正在为网站更新内容,刚发布好的文章页面突然跳转到了国外的广告网站,这是怎么回事?赶紧排查解决,直到凌晨 1点半才算完全搞定。

这是一次典型权限问题导致的 XSS(跨站脚本)攻击,非常有必要记录下来。我希望我能写的通俗易懂,让不懂技术的产品经理、运营也能理解过程和原理,这样看的人在「知识广度」上就能有所扩充。

先打个比方。你平时总坐 365 路公交车去公司,今天你像往常一样上了 365 路,但是意外的情况发生了,一种情况是 365 路到了你公司那一站,它居然没停,直接把你带到了其它地方,或者,它根本就没走正常的路线;另一种情况是,公交车上的显示屏,不是正常放新闻广告,而是播起了爱情动作片!

XSS 攻击就像上面这个例子一样,被攻击的网站页面中,嵌入了恶意的代码,这些代码会干各种坏事。

现象描述

打开网站首页或任意一篇文章,加载完成后,浏览器状态栏显示请求一个跨站地址(非本域名的地址),先跳转到了一个空白页,此时浏览器地址栏的 URL 也已变化,紧接着又是一次重定向,最终落地页面是一个国外的广告页面。

截断重定向,在网页将要跳转前,快速按下 ESC 键,让网页停止加载,看网页源代码,在 head 区发现有这样一段代码:

这是一段编码后的 JavaScript 代码,不用解码,凭经验能判断它就是罪魁祸首!

打开浏览器开发者工具查看请求过程(macOS 下 Chrome 的开发者工具快捷键是 ⌘ + Option + i),在 Network 标签下刷新网页,看到过程中会请求几个第三方地址,首先是 hellofromhony.org/counter,接着有 thebiggestfavoritemake.com,还有nnatrevaleur.tk。

排查过程:

网站用的是开源的 WordPress,赶紧去看模板文件。发现模板文件最近都没有修改过,修改时间没有接近现在的。打开 header.php 模板头文件查看,也没有发现恶意代码。

这时候有点慌了,如果是别的文件被注入恶意代码,那就不太容易找了,WordPress 的文件那么多。

无论如何,先确定下是不是模板文件的问题。新安装并启用默认的模板,仍然会跳转——不是模板文件的问题。

这时候在 Google 上搜索那段恶意代码,隐约有人提到是插件引起的。我的网站安装了很少的插件,1 个官方的 Akismet Anti-Spam 和 4 个其它的,把其中 2 个我认为有风险的关掉,果然好了!网页不会再跳转了。

分析与解决:

接下来就好办了,也能有时间看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了。

根据插件名称和相关关键词搜索,定位到了是 yuzo-related-post 这个插件引起的。这个插件的用途是生成「相关文章」,大约在一周前,作者把这个插件停用了。

在 Stack Overflow (国外的一个程序员问答网站)上,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详细的讨论。地址是: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55610548/vulnerability-in-closed-plugin-yuzo-related-posts

有位程序员已经搞清楚问题的原因,是这个插件保存配置的文件没有严格判断管理员权限,即使没有登录,也可以向/wp-admin/options-general.php?page=yuzo-related-post发送形如yuzo_related_post_css_and_style=</style><script+language=javascript>alert('hacked');</script> 的 POST 请求,这个数据会被成功地保存在数据库里。

上面那段编码后的恶意脚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注入到数据库中的。具体是在wp_options表中,名称为yuzo_related_post_options的行记录中,在option_value列中保存了这段恶意代码。

这个插件使用了is_admin()函数来判断是否是管理页面,但在 WordPress 官方文档中,明确提到了is_admin()不能代替安全认证检查。只要当前 URL 被用于 WordPress 管理页面,它就会返回 true。它不会检查用户是否已登录,也无法检查用户是否有权访问所请求的页面。它并不适用于验证安全请求。如果要判断用户权限,应该用current_user_can()函数。

进一步查询得知,Yuzo Related Posts 插件有超过 60,000 个网站安装,安全研究人员在 2019 年 3 月 30 日发现了一个未修补的漏洞,同一天进行了公开披露,4 月10 日开始被黑客正式利用。插件作者在 16 个小时前发布紧急通知让用户移除插件。

我的运气非常好,第一天就赶上了。

产品经理成长系列(3):业务和市场

业务

说起业务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的有经营业务范围、传统业务、核心业务、创新业务、异业合作等。

那么业务到底是什么?业务就是完成产品和服务提供,收回现金流和利润或形成规模化垄断的一系列操作。

大白话就是我们是做什么赚钱的。

通常对业务是从客户价值角度描述的:「我们为客户提供『高大上形容词』的『概念性名词』……基于(利用)『某先进技术』,实现了『优化/创新/颠覆』」。

实际上,说的和做的可能是两码事。

这里推荐阅读曹政的《面目之下的真相》,他举了几个例子,说做大数据广告营销的,宣称机器学习的算法带来转化价值的提升,实际上业务重心是流量劫持;做教育平台的,如何如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获得了广泛好评,但业务基础来自于抄作业这个刚需;还比如说做电商平台的,业绩、流水、数据指标各种激增。但实际就是和羊毛党相互利用;还有做金融服务的,讲核心竞争力是大数据征信,实际稳定业务的是具有黑社会背景的催收团队。

受益于互联网不断推陈出新的概念和风口热词,互联网业务比传统实业在说法上有很多可以操作的空间,所以打算做产品经理,需要区分宣传语言和实际业务,快速识别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什么,生存逻辑是什么,避免掉坑。

前面说了,我们开公司做业务,赚钱是最终目的,根据掌握的资源和所处的阶段不同,关注的目标不同,靠自己的本钱创业的,初期会关注现金流,保证存活的过程中求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后,逐渐会考虑运营效率,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周转率,获取更高的纯利润;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利如有资本注入,互联网业务为了获得垄断优势,往往会加大获客力度,快速形成规模。

所以,业务会有这样几种类型。起初是资源型业务,手里有什么蔬菜,我们就炒什么菜。这也是一般人创业的思路。互联网还有一种典型是机会型业务,就是突然出现的新模式,一般是国外首先出现,在技术上没有壁垒,马上投入资源进行跟随和本土化运作,像王兴几次创业都是这种模式。

资源型业务在资源枯竭,或者变现效率低的情况下,会发展为放弃型业务。它和机会型业务在窗口期发展良好的话,会形成公司的核心业务,吃一定时期的市场红利,随着衰退期的到来,公司将产生变革型业务和替补型业务,业务的变革,又有提前性变革、反应性变革和危机性变革,其实就是主动革命和被动革命的区别。

对于老板或创业者来说,在业务这个层面,最重要的是明白核心优势是什么,哪些是要做的,哪些是不做的。

哪些可以算作是优势?战略层面,最大的优势是管理优势,即刘邦所说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其次是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

战术层面,就是真正弄清楚自己能形成局部优势的是什么,能干得比别人好的那个点在哪里,不用自己的劣势拼别人的长处。

我呆过的一家公司,市场资源和产品包装能力不错,但产品和技术很弱,所以尽管接了不少项目,但交付的效果却很差,客户不满意,一直处于恶性循环,产品技术疲于应付项目交付,几年时间都没有沉淀出自有的成熟产品,也没办法从各种项目中构建起产品技术的方法体系,销售方面却不分性质、类型甚至不计成本,什么项目都接,连呼叫中心这种业务也接,公司也不考虑这种业务是不是自己所擅长的而进行推进,本来是想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等到交付完成,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如果是我,我会把公司切成两半,一半专门就对接项目,能自己做的项目自己做,自己做成本高、风险高但也还有利润的项目就把自己作为一个集成商,找外包公司来做,发挥组织协调和项目管理的优势;另一半调集公司最强的产品和技术成员,以互联网公司的方式,打造真正的商用产品。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都是智慧所在。《孙子兵法》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对于打工的产品经理来说,要认清业务的地位和所处的阶段,了解自己领导或参与的产品对于核心业务或变革业务的贡献点在哪里,评估需要投入的成本和精力。也要从需求的角度,去了解业务的结构和目标,以及业务人员的习惯和痛点,以便能掌握比较全面的资料,从而系统性地优化业务本身,和提升产品对业务人员的友好性。

业务做得好坏,各行各业或各种模式的产品通常都有惯用的指标,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监督反馈,这个在系列的运营增长篇再详细说。

市场

下面来说说市场。

对于市场来说,有很多理论,尤其是在营销方面,如熟悉的4P、4C,还有后来扩展的4R、4V、4I 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关键要素的阐述。类似这些也都不多说。我们也是关注几个核心点。

首先是市场规模,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人口规模持续对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利好作用,手机网民高龄化和低龄化更是丰富了用户层次,产品类型的空间弹性加大。

到现在,上网人数基本趋于稳定,也就是说基本达到了顶峰,增量将只能从一个固定数量中挖掘。

因为基数庞大,一款小众的产品投入市场中,可能都会有很大的用户群体,用户基数展示出了中国长尾市场的威力。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老龄化市场的规模将加大。

用户低频小额的付费习惯也逐渐培养起来,从这一点来说,从用户口袋里掏钱比以前变得更容易了,这也是今年苹果发布会是资讯影音等内容服务类产品订阅的基本逻辑。

从个人创业角度来讲,我们找到一个小痛点,用简单极致的方式解决了,每个用户一年只收取一个盒饭钱,那也会是很了不起的收入。

比如说 iPhone 的来电识别,至今都没有一个简单的产品去实现。有这个功能的 APP,功能又太多了,不够纯粹。我愿意为这项服务,每年付 30 块,你呢?

其次是市场阶段,教材上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里重点是和业务类型或者说产品矩阵结合起来,同时也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

业务类型就是上面所说的变革型业务、替补型业务。互联网的行业,建立自我革新的机制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呈现雅虎、TOM 那种败局。BAT 这几家公司,腾讯的自我革新依靠内部的赛马机制,微信的补位直接让腾讯获得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阿里的革新来自战略思维,百度缺乏自我革新,也没有典型的变革型业务和替补型业务,是被动地跟随者。

产品矩阵,一个是指波士顿矩阵,另一个是安索夫矩阵。

波士顿矩阵,是以相对市场份额和预计市场增长率组合形成的四个业务产品类型,就是大家熟悉的金牛(高份额、低增长)、瘦狗(低份额、低增长)、明星(高份额、高增长)、问题(低份额、高增长)产品。

它的目的是帮助公司发现业务和产品的表现,协助公司更妥善地分配资源,于是对应的策略有维持、撤资(不进行投资,将其出售或清算)、建立(增加投资)和收割(减少投资),通俗地理解为捧明星、榨金牛和杀瘦狗。

安索夫矩阵,是以新旧市场和产品进行组合,来定位采取什么经营策略。

  1. 市场渗透:目的是使现有产品的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也是一般公司常规市场策略,通过促销、提升服务品质等来与同类产品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
  2. 新市场开拓:为现有的产品找到新的市场,通常要稍稍调整产品的定位和销售的方法,但核心技术基本不变,诺基亚手机的换壳改型号策略基本属于这一类。
  3. 新产品开发:为现有的市场研发新的产品,这要求有差异化竞争的能力。像手机市场出现 iPhone,属于颠覆性的产品延伸。
  4. 多元化经营: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本意是要求创新,失败几率较大,互联网行业需要多在这个领域发力。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和看到的多元化经营,是多干一样别人也在干的业务,比如做手机的同时又去做电子烟,或者做娱乐的又去做汽车一样。
  5. 市场维持:当市场渗透能力不足时,就剩努力维持这条路,维持不了的时候,只能缩减成本。

第三是市场格局,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新市场的早期一般是完全竞争,进出都很容易,产品差异性比较小,如早期的团购和共享单车;随着竞争加剧,就出现了垄断竞争,资源不足的被清退出去,最后剩下几家,形成了寡头垄断,基本是老大吃肉,老二喝点汤,这种情况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见得很多,疯狂补贴过后,市场上一半剩下两家,聪明的厂家不会格杀老二,像滴滴这种就是属于不聪明的。完全垄断不必多说。

最后是市场竞争,想从同类型产品中脱颖而出,就要让客户觉得你比别人好,这个和你真的比别人好不是一回事,不过最好是一回事。

竞争就是要做到领先,那么就有机会领先、规模领先、资源领先、成本领先、渠道领先、推广领先等。主要是考验策略和手段,每个阶段都有竞争要点和竞争壁垒,没有一成不变的竞争优势。所以「守业」比「创业」更为艰难,守着守着就守不住了。

你需要什么样的协作工具?

无码科技公司的 Fenng 昨天发了一条招聘信息。其中一个岗位是「业务多面手」(我理解就是行政人员),要求「擅用工具……而不是发送离线 Excel 与 Word 解决协作问题。」

我很喜欢这种招聘写法,直接 PO 图上来。

自己创办公司或者在公司里做管理,要在制定制度、锻造氛围、提炼方法论、引入效率工具方面费一些心思。前两者因为重要容易受到重视,后两者则在有空余时间才能被关注。

如果比作军队,这四项可以等同于军法军纪、意识形态、作战兵法和武器装备,实际上,战术层面的兵法和兵器同样至关重要,这两项具备条件了,能打胜仗,给士兵信心,对于前两项的建设将更为顺利。

四项并重,将领要时常关注并引入最新式的协作工具。

用离线文档协作,包括用邮件发送附件,对互联网公司追求极简和高效的基因不符。不过也有一些人,把用邮件确认责任看得极重要,作为职场自保或甩锅的常规手段。

好了,闲话不多说了,推荐几款协作工具。


首先,基础的办公协作环境建立,建议有条件的公司用 G Suite(Google 智能办公套件)。用了就会上瘾,不多说。

字节跳动公司今年初也上线了一款企业办公套件,名字叫 Lark Suite,整合了沟通、共享日历和文档在线协作。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开发出今日头条、抖音、多闪、懂车帝应用的那家公司。Lark Suite 不仅是面向企业市场,更是直接面向海外,基于什么战略考虑,不好揣测。

测试用美国手机号注册,还需要联系字节跳动公司,获得邀请码才能完成注册,没有看到内部的界面。


项目敏捷管理,推荐三款:禅道、iCafe(百度互联网研发管理平台)、TAPD(腾讯敏捷产品研发平台)。禅道我在6年前的创业公司引入使用,TAPD 我在上家公司推广普及,都算是重度用户。

借用 TAPD 和 iCafe 的图片简单说明一下敏捷迭代。敏捷的目的是快速交付以验证市场,实施敏捷我的经验是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团队成员产品、开发、测试水平要均等,且高于一般水平,二是团队成员都得是自驱型。不满足这两点,发布效率和产品质量都会出大问题。所以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敏捷并不代表开发成本低,事实上往往开发成本更高,它也不代表比瀑布流更先进,我更愿意理解它是求快的被动之举。总之来说,敏捷其实会有很多坑。另外有个弊端是有些公司都按公式化套用敏捷方法,过程中的早会、回顾会、需求规模估点都流于形式,似乎不这样就不规范,实际敏捷更主要的是精神、意识,方法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产生敏捷的效果。硬性套用西方的方法,就是削足适履。

关于敏捷管理,以后会在《产品经理成长系列》中专门写一篇。


这是禅道的界面。禅道的优点是可以私有部署,担心泄露数据的公司比较看重这一点。

TAPD 是腾讯的产品,在功能和形式基本和禅道类似,但是操作体验更胜一筹,这也是腾讯产品一贯的致胜绝招,TAPD 一些高级功能只有在用满半年后联系客服才能开启。它的帮助信息很友好,另外还运营了一个社区,这些都是腾讯特色。腾讯系牛的产品也都在用这个工具,如微信、王者荣耀、美团点评、富途证券等。

iCafe 是百度的产品,相对更为简洁,也有自己的特点。百度旗下的产品也在使用,如手机百度、百度云、百度糯米和百度理财等。

这三款工具,都够用,关键的还在于自己敏捷的标准的确立上。有时候,需求分类标准建不好,用着用着就会变得尴尬。


敏捷是为了持续交付,那集成了 DevOps 工具的重量级产品非「阿里云效」莫属。

DevOps 的理念是连接开发和运维两段工作,使得构建、测试、发布软件能够更加地快捷、频繁和可靠。

阿里云效不仅包含了上述三个产品项目管理这一段,还包括了研发、测试、运维的阶段管理。

研发域的管理有分布式代码托管服务、SCM配置管理、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多人协作开发流管理;测试域提供测试环境管理,单测、UI、接口、性能、集成等自动化测试服务,以及用例、缺陷管理和测试数据及Mock服务。运维域能进行一站式资源管理、发布部署等完整运维体系环境提供以及掌上运维和智能一站式监控服务。

为了日后公司壮大产品需要全流程的开发管理,建议直接上阿里云效,它是淘宝成长过程中内部孵化出来的,也会持续进化。

如果项目管理和 DevOps 分开,阿里云还有一套 CodePipeline 平台可供选择,它主要用于从代码到应用的持续集成和交付。

上面几款工具,哪款更适合你的团队或公司?

微信关注公众号「关耳爷」

创业、产品、技术、运营分享

三星 Note 3 刷 Android 9 Pie 返老还童

最近新办了两张 SIM 卡,一张是联通英国卡,另一张是 WeSim 腾讯全球王卡,手机就不够用了。翻以前的旧手机,找到了一台三星 Note 3,充电还能正常开机,开机查看系统是 Android 5.0,太老了,还预装了很多三星应用,比较臃肿,就想着看能不能刷个新系统。

很久没有刷安卓系统了,莫名地有点小兴奋。

马上就去搜 ROM,发现了LineageOS,它前身是深受刷机圈欢迎的定制 ROM CyanogenMod(简称 CM)。CM 非常流行,刷机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国内很多手机厂商也都是基于它作为二次订制新系统的基础。

LineageOS 团队上个月推出了最新的LineageOS 16 版本,它是基于 Android 9 Pie 做的适配,在支持的手机型号列表里,幸运地找到了三星 Galaxy NOTE 3 这款老手机。

经过一番周折,成功地刷到了最新的 Android 9 Pie 系统,体验非常地流畅,用了几天系统也很稳定,耗电也比较低,十分满意。下面是刷机方法:

刷机步骤:

  1. 电脑安装 Samsung USB 驱动;
  2. 在电脑上使用三星 ODIN 软件为手机刷入第三方 Recovery,这里使用的是著名的 TWRP;
  3. 手机恢复模式下卡刷 LineageOS 16 ROM;
  4. 可选安装 GApps,如果不会翻墙,建议不装。

下面重点说一下第2步和第3步。

第2步:

使用 ODIN 为手机刷入 TWRP 遇到了坑,按官方教程怎么都刷入不了。后来是取消了 Auto Reboot 选项,一直等到 ODIN 再手动重启才成功刷入了 TWRP。

(1)手机进入挖煤模式:手机关机后,同时按下 音量下键 + 电源键 + Home 键,出现提示界面后,再按音量上键,确认进入挖煤模式。

(2)电脑上打开 ODIN,与手机通过 USB 连接,ODIN 会 提示 Added 信息。

(3)点击 ODIN 上的 AP 按钮,选择下载好的 TWRP 文件:twrp-x.x.x-x-codename.img.tar。

(4)在 Options 标签页中,仅保留「F. Reset Time」选中,其它全部不要勾选。

(5)然后点「start」按钮,一直要等待绿色的「PASS!」信息出现后,断开 USB 线,卸下电池,再装上。

第3步:

卡刷 ROM 比较简单。在手机恢复模式下,先五清,再选择 SD 卡上的 LineageOS 16 ROM 文件进行安装,安装成功后首次启动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1)将下载好的 lineage-16.0-20181009-UNOFFICIAL-hlte.zip 文件复制到 SD 卡上。将 SD 卡插入手机。

(2)手机进入恢复模式:关机状态下,同时按下 音量上键 + 电源键 + Home 键,出现恢复提示界面后,松开按键。

(3)五清:点击 Wipe 按钮,选中前五项,格式化手机存储。

(4)安装:五清完成后,返回 TWRP 主界面,点击 Install 按钮,选择 SD 卡,选择下载好的 ROM 文件,等待系统安装完成。

至此,最新的 LineageOS 16(基于 Android 9 Pie )系统就刷好了。

参考地址:https://www.cyanogenmods.org/forums/topic/download-lineage-os-16-for-galaxy-note-3/

只有一个身份够吗?

我的手机号是移动的,用了13年,最早是从学校办的动感地带,发短信比较多,后来工作后转了一段时间全球通,有了微信后短信、电话都少了,就改成了神州行的18元套餐,含100分钟电话、100M 流量,这点流量当然不够用,只能另外再买流量加油包。

除此之外,我还用着几个号码,一个是联通英国手机卡,另一个是 WeSim 腾讯全球王卡,还利用 Google Voice 开通了微信的 WeChat Out 功能,下面分别介绍给大家,方便有需求的朋友去办理。

CUniq 联通英国电话卡:支持大陆漫游

这张卡是中国联通(欧洲)运营有限公司在英国运营的 SIM 卡,活动期间可以免费领取(截止2019年12月31日),只需要支付2英镑运费,可以快递到大陆(从深圳发出)。

申请方法(2种):

基本说明:

  • 一卡双号,英国号码(必选,44开头) + 中国大陆/香港号码(二选一或都不要)。
  • 英国号可在大陆漫游,访问国际网站和应用无压力(这张卡最大的价值)
  • 加选大陆号码(免月租),需要填写实名信息,但不校验。
  • 加选香港号码月租为3英镑/月。

资费说明:

  • 预付费卡,月租为0,支持用微信、支付宝充值。
  • 有30分钟英国本地通话和300MB漫游流量,若激活香港或者大陆号码,赠送30分钟香港大陆通话,300MB中港数据流量。

  • 可以添加流量包:支持中国大陆、香港、亚太、英美欧洲等国家地区漫游。

使用说明:

  • 收到实体卡后,插到手机里自动激活,会收到激活提示短信,内含6位数密码,使用手机号(不含44国际区号) + 密码可登录官网。
  • 充值和查询,可以登录官网,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绑定号码后操作。
  • 可以直接拨打电话,来电显示44开头的英国号码。
  • 在手机设置中开启数据漫游,就能访问 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速度还可以。

腾讯王卡 WeSim 全球版

WeSim 腾讯全球王卡也是由联通运营。选择这张卡是因为移动手机号流量不够用,价格太高;另外这张卡支持境外按天购买流量,价格也还算实惠。

申请方法:

  • 关注微信公众号 WeSim 小助手,点菜单[立即购买]。
  • 选境内外通用卡,填写实名信息,选号,免费领取,EMS 送货上门。
  • 接下来会有 10010 客服来电告知接收短信,在短信的链接里上传身份证照片和本人免冠照。

基本说明:

  • 月租19月,打电话0.1元/分钟,短信0.1元/条。
  • 每月赠送1GB全国流量(需要自行领取)。
  • 腾讯系应用全国免流量,意味着微信、王者荣耀等随便用。超过流量,1元/800MB/日国内流量(当日有效,自动续订)。
  • 可通过公众号加购国际、港澳台地区流量日包。

优惠说明:

  • 首月赠送20元话费,可抵扣首月月费。
  • 首次充值50元及以上,可领取50元话费。

注意事项:

  • 签收卡片后10日内需激活,否则号码失效。

可以看出,如果把这张卡用作流量卡,基本相当于每月20块钱管饱用,这是也是腾讯王卡的优势。

恶心的是,激活后在王卡助手公众号领取1GB 流量接连几天都失败,咨询在线客服,只是说可能系统异常,建议稍后再试,车轱辘话来回说,完全不解决问题。

微信国际版 WeChat Out 功能

微信国际版有 WeChat Out 功能,能以超低费率拨打全球的座机或手机,只有用国外手机号注册的微信才能开启这个功能,但我用前面的联通英国号注册,并没有 WeChat Out 功能,就打算把现在用的微信绑定的手机号改为美国号码。

网上都推荐用 Google Voice 号码来绑定,Google Voice 刚推出的时候,我注册过一个号码,当时还比较好注册,很长时间没用,被 Google 收回了,重新注册 ,发现没有真实的美国号码基本不可能注册成功,折腾了很多方法都不行,最后放弃,从淘宝上花10多块钱买了一个,转移到我的 Google 账户上。

然后修改微信绑定手机号为 Google Voice 号码,WeChat Out 功能就显示出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资费还是很便宜的。

用 WeChat Out 拨打电话,来电显示的是绑定的 Google Voice 号码。

最后付上我的邀请链接,各得6元。https://wechat.com/invite?type=smsinput&args=eK%2FDcAHoMCnJVPX%2F7urXaA%3D%3D&r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