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赢学》

仕赢学

五代·冯道

修身第一

夫上古无官,当时是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以己之私。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乃举贤人,设百官,导致以礼仪,威之以刑法。

官者,管也。权者,衡也。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

盖官不公而民不平,民不平则乱始生。故曰:平则不倾。此系于天下之治乱,社稷之安危,为宦者不可不察也。

官者,以修身为要,故立德为先,而立功次之。

何也?盖修身以立德,此为体也。立功者,用也。有体,用自在其中矣。不修身立德而建不世之功者,未之闻也。故子曰:吾日休吾身,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修身德方不殆,而功自立焉。

官之德,曰忠,曰谠,曰清,曰廉,曰慎,曰勤。忠而侍君,谠而求直,此为本也。忠谠之下,乃可以曰清、廉、慎、勤而求功。故曰,欲立功,必以德先。

然立己德,不若立天下之德,修己之身,不若修百姓之身。立己之德,仅一人而,立天下之德,众生降服,治矣。

无德而求功,徒好名者,或难成其事,或为不世之奸雄。此不可不明之。

然立德者,果必立功乎?曰不然。为官求仕,修身之下,自有道术在焉。官者,诈术也,犹言兵者诡道也。夫人心自有忠奸,事理有曲直,周公公而见谤,屈原自忠而被逐,比干剖心,箕子装疯。此皆有德而忠谠之士,苟无道术,难以求自身之全,矧求功之立乎?

况事之成,功之立,不可不以曲求直,以反求正。呜呼,为政之也难也。余每历前朝之得失,未尝不扼腕太息。国之祸乱,民之危厄,皆政之咎也,未可归之于数。

明察第二

明察者何?时也,势也。审时度势,事方可济。

况事有真伪,人有忠奸,言有虚实,理有曲直,此不可不察也。

察而辨之,然后断真伪,判忠奸,辨虚实,定曲直。察之则明,不察则昏;辨之则明,不辨则昏。

然大伪似真,大奸似忠,文饰之,深纳之,虚实难辨,曲直难定,故察宜明察,辨宜深辨。察而不明,辨之不深,则晨昏倒置,以伪为真,以奸为忠,以小人为君子,犹以稗草为幽兰,以鱼目为明珠,鱼龙混淆,黑白颠倒。以此用人,则事无成,以此断狱,则冤狱生。

故名察之道,审时一也。时者,势也。得时则有势,有势则事成,失势则事败。善治者必先乘势。

然则有势同而事异,有事同而势异,因势有就事。阐时势而通变,治之道也。

知人二也。夫事之成,功之立,在于得人。然人有优劣,犹马之有良驽。而自古以降,以奸充忠,以假乱真者多矣。文以巧饰,言以虚夸,犹浮云之蔽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貌忠谠而心存其奸者,往往掩人耳目,混淆视听。故圣人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观其言而察其行,方可为知。

言者,一也;行者,一也。言与行符,犹貌与神合。诸葛曰: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詹其看视。徒其言美而形不善,此不足为凭。

亦可以道察之:或间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或告知以祸患以察其忠,或示之以利以验其廉。

传曰:人心不同,其犹面也。治道之要,在知上之明否,察下之贤否。

上之明,事之,上之不明,去之;下之贤,用之,下之不贤,辞之。

兼听三也。魏征谏太宗曰,兼听则明。兼听者,集众议正反于一身,择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去之,此所以明也。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善莫大焉。

故善察者见微而知著,见小而识大。

知善恶,然后可以任贤良;明时势,然后可以知进退。

欲除其害,必烛其奸,人未动而我先知,后发而先制,以此为政,庶可无虞。

远猷第三

天下事,有可为者,有不可为者。为可为之事,智也。为不可为之事,义也。

管仲相齐,遂成霸业;屈子忠谏,自沉汨罗。故有不可以成败论优劣,然事之成,功之立,必待有为之人,而必有为之人。

有为之人,必深谋之,远虑之,此所谓远猷。远猷者,思远而谋深之谓也。

故三顾茅庐而鼎足立,雪夜访普而天下定。此皆明君识人,而臣下远猷故也。

诗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之趋利也,犹飞蛾之近火,惟智者不以小而失大,不以近而失远。

故远猷,以见识为先,必顺天因时而依人。顺天,明势也;因时,趁势也;依人,顺势也。

见不远必谋不深,谋不深而事难成。为官者不可不明也。

故远谋诸国,近谋诸身。谋定而后动,可克全功。

雅量第四

为政者必具雅量。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雅量之有无,以别君子与小人,贤与不肖者也,而为仕者犹重之。

雅量者,忍也,定也,静也。能忍则自安,能定则自重,能静则自动。张良拾履,韩信钻胯,此所以灭秦破楚。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视富贵如草芥,此谢安所以全身却敌之策。

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以天下为为己任,布衣一介而建卿相之伟业,此李泌所以兴唐之术。

士务以识器为先,廓然有天下之志,而雅量自在。

孔子厄于陈蔡而笙歌自若,稽康刑于朝市而顾影弹琴。

今夫天下仕者或蝇营狗苟,伺上司之意而逢迎;或以翰墨丹青,充博雅于士林,此皆不足为道也。

事上第五

事上者,务以忠,以慎,以恭,以勤。事上若使君父,焉有事君父者不以忠,以慎,以恭,以勤者乎?

君父之有过,未尝不可以谏之,讽之,喻之,必明之而后快。上不可欺,欺上若欺君父也。焉有巧言令色,以蔽君父之过为忠乎?

而夸饰己功,隐瞒上过,故不可以良善称之。

至于曲意逢迎,以干禄位,期莫大焉,若非奸佞者何?

以此事上,焉有不身败名裂,贻笑后世者乎?

周公受武王遗命,佐成王而求治,天下归心;诸葛承先主托孤,事后主而伐魏,鞠躬尽瘁。虽时不同,势有异,但忠心一也。此二人者,不欺君过,然终不逾人臣之礼。禀忠心而事上,树万世之楷模。

忠者,为事上者立心之本,然忠,务在心而不在名。忠谠之臣,死且不惧,况权臣之势炎乎?

秉天地之正气,建不世之功业。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忠至纯,察上过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趋,守身持正,终不殆。

故曰: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过,明时势,知进退,虽不能建不世之功,亦可以贤称之。

御下第六

御下者,当以宽仁为要,辅之以严。仁而不失其道,宽而不失其法,严而不失其辞。

明是非,平赏罚。恩威宜相济,功过宜分明,以此御下,岂有不服之理?

恩以立德,威以服众,赏以兴功,伐以禁过。寡恩则士怨,少威则士骄;功而不赏则恚,过而不罚则惰。至小过不惩则积大过,小善不扬则失大善,害莫大焉。

御下亦有术焉。必待之以诚,道之以德,施之以恩,齐之以礼,策之以道,诱之以利,慑之以威。然此鼻因人而异,因时而乘势。

不迁怒,不受谄,持正守中。

体恤下情,身为士先。赦小过,举贤才。御下莫如等子弟,功则推以让人,过则引为己责,则属下莫不服心,争用命焉。

太史公有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此言甚是,然言者昭,而践者希。

用人第七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文王访姜尚而周兴,昭王用乐毅而齐破。

非常之人不常有,而非常之功亦不常有。然则行仁义,施教化,兴国安邦,辅政强民,非贤才者何?股尸子曰:“人臣者,以进贤为功;人主者,以用贤为功也。”

然贤才,非人人视之以贤,必待善识者察(之)。而众口铄金,贤与不肖,故难辨之也。

张子房谋安天下,然非高祖不能听也。韩信,陈平初事项王,项王不能用,而高祖用之,足以破楚兴汉。

范增谋虽不足以定社稷,亦可保无虞也,而项王终不能用。汉用陈平之计逐之,而楚军徒具匹夫之勇矣。

然善用人者,必善识人。不患天下无贤才,而患无知贤才之人。

知其短长,然后可以避其短而扬其长。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才则安天下,小才则利民生。

至鸡鸣狗盗之徒,本不足取,而孟尝用之,亦可以全身而退,卒脱险厄。

故善用人者,不必以亲疏贵贱,而唯才是用。亦不可以小瑕掩其瑜,以小过而失其贤。

故用人必先知其贤,知其贤然后尽其能。知其贤而不用,或用而不能尽其能,贤者与庸者何异。

守身第八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守身者,常也。

守身若处子,而以德操为重。世事多变,富贵无常。故为人宜谦,为政宜清,为事宜简。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宽以待下。

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慎思寡言,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知常守身,尚也。

福祸无常,焉能自知?夫满则亏,盛则衰,物之常也。韩子受知于秦王,而谗于李斯;孙膑鉴赏于魏侯,而毁于庞涓。之二子者,均无过愆,而怀壁其罪。

才高而谤至,功成而毁随,惟智者能避之。故曰,功不可居,才不可恃。居功恃才者,危矣。故宜常怀惕惕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曰,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智者不捐细微。久乘富贵,祸积为崇,富贵而勿骄矜之气,尚之。

守其雌,藏其拙,不矜才,不使能。

武侯曰:“范蠡以去贵为高,虞卿以舍相为功。”进退有据,取舍有度。功高而不居,功成而身退,此全身之妙策。

谋略第九

谋不可无。上以谋国,次以谋功,下以谋身。文王访姜尚成王道,横公用管仲而成霸业。故君不可无谋,君无谋则失国;臣不可无谋,臣无谋则失禄;人不可无谋,人无谋则失身。

故曰:兵不在多而在勇,将不在勇而在谋。霸王拔山举鼎,勇夺三军,终成垓下之败将。汉高用良、平之谋,而卒得天下。刘备有关、张、赵云,皆天下之良将,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而遇诸葛亮,而三分定,以谋故也。

然谋无定法,计非一端,唯在乎一心而已。因势利导,随心所欲。

胜敌之策,务在知己知彼。我必知彼,而务使彼不我知。真示之以假,假示之以真,强示之以弱,弱示之以强。

敌强不可轻取。避其锋,攻其弱,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欲抑之,必先扬;欲取之,必先予,深谋而徐图。

上谋者攻心,上智者服人。故下一城不如得一邦,胜一敌不如多一友。

然谋亦有道矣。权不可弄,谋不可恃。立身正,自有浩气在胸,谋自在其中矣。故曰,智术百端,不如一心守正。

以假乱真,真自为假。鱼目混珠,瞒天过海。

以彼之术,窃为我术,以彼之功,窃为我功。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君子感之以义,小人招之以利。人弃我取,人抑我扬。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持中守正,克敌之要。

才辩第十

才辩之术,尚矣。然能者渐稀。古人逞才恃辩,或以谋国,或以干禄,或以谏主,或以全身,或以联纵,或以明理,非肇于一端,而言殊途一,皆以服人为要。

故鬼谷子曰:“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辩之不明,而谋难以行之。况人有明智昏庸,韩非“说难”,良有以也。

而辩者亦有忠奸。忠者直陈主过,曰谏。奸者巧言悦上,曰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讽喻,或直陈,要之皆求实效,而务不可徒图直名。上过之不改,终为己祸。故巧言悦上,不若忠言以告;饰上之过,则为佞人。

古语云:君明臣直。然指陈上过,非说之难,而受之难也。故曰:为忠臣易,为贤臣难。忠臣者,殉其身以成其名;贤臣者,毕其功而全其身。一己之身固不为重,而置君父于何地,社稷于何地。

优孟、东方之徒,譬之喻之,而不直摘君之过,此为明智之举。

故辩宜理直而辞婉。语激气盛者,易怒人主,徒留忠谠之名,于事无补矣。强颜纳谏之主如唐太宗者亦不多见,而魏征适逢其盛,故能成其事。尚遇昏蒙之君,则危矣,故为忠臣哉。由此观之,辩者股有高下之分,然辩亦有术矣,为官者不可不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