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临睡前,看到亲戚朋友圈分享了一个视频,他的点评是:“这就是大城市的优势所在。”我一般不看亲戚们分享的视频,但视频封面上“考上北大后被大城市孩子吊打”的字吸引了我,过去我与北大有过三年的缘分。

北大兔姐聊学习

看完视频,我写下评论:“比认知还重要的,可能就是视野了。

“视野”处,我本来想打的是“见识”,没好意思用后者——“见识”二字,多少透着些许优越感。

尽管回避了可能导致不快的词汇,亲戚还是回复了“基础条件达不到也只能听听看看而已。”小细节是没有直接回复我。

可谓“反击”得很微妙了。这无形中赶走了我一部分睡意,让我思索了很久……

先简单描述一下视频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点原视频看。

博主兔姐,是一名考上北大的学霸,视频一开始就说到,北大对当地生源和外地生源在招生比例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北京的学生,相对低分就能考入北大。

当她进入北大后发现,低分的北京同学比外地高分同学更有着更清晰的目标,考研、留学,还是考公、进事业单位和大厂……很早就明确人生选择。

第二个区别是低分生表现出了更强的综合素质,比如视频博主提到的各种社团能力、才艺、雅思成绩等。

我理解亲戚更多是看到了这一层。我的评论并非说亲戚“视野窄”。

而是想说,大城市真正的关键优势,是让一个人的视野变得广阔。

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案例”,才知道有那么多选择,也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逻辑是这样的:

视野广阔——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看到和理解了世界的多元——影响认知——决定行动

如果兔姐没有上北大,没有接触到北京的同学,她就感受不到彼此的不同。这才是来了大城市所获得的真正优势。

亲戚回复的意思是,你听到了、看到了又能怎么样?你也仅仅是听听看看而已,基础条件达标、过关了吗?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我想太多了,太敏感。还真不是,但是背景没法儿展开细说了。

还是说回大城市优势和基础条件这两个关键词上。

去年,另一位亲戚的女儿高考报志愿,咨询了我的意见。我认为给出了一条很好的建议。

我说,在学校、专业类型同等的情况下,城市尽量选在南方的富饶地区,利用本科和读研的时间,感受“富人区”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和习惯,和内蒙当地人有什么不同。

亲戚应该听了进去,最后上了浙江宁波的一所高校。聊天中,她也说,她现在才理解我当年坚持来北京是对的,以前总觉在北京闯太辛苦,在家稳定又舒服,不如回家发展。她在呼和浩特陪读的这几年,才体会到来大城市学习、工作、生活是对的。

知乎上看过一个“奇迹年”的回答,和今天要说的话题密切相关:

有段时间,网上盛传张亮和杨国福两大麻辣烫巨头的创始人是亲戚,张亮原本在舅舅杨国福的店里打工,学到技术以后出去单干,创立了张亮麻辣烫。这个说法后来被张亮亲自辟谣了,两人确实有一些关系,但杨国福并不是他的舅舅,而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姑家表姐夫”,并且在事业上也没有什么交集,但做麻辣烫确实是受杨国福的启发。

这事儿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杨国福在事业上并没有提携过张亮,从公开内容分析,两人大概率是属于没有走动的远房亲戚,但就因为“姑家表姐夫”的成功示范,从一个苍蝇馆子开始做起,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个示范效应的威力还远不止如此,在杨国福和张亮的带动下,两人的老家哈尔滨宾县,发展成了麻辣烫之都,诞生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麻辣烫品牌。在宾县麻辣烫行业最火热的时候,宾县街头任何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今天可能还是麻辣烫的消费者,明天就可能进入麻辣烫行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做出这种选择的年轻人当然是聪明的,但客观来说,这种改变人生的选择,更多的是因为他近距离看见了成功。因为人们对“远方的成功”往往是迟钝的,但对“附近的成功”却非常敏感,比如杭州马云成功了,你不会起心动念,但要是隔壁二傻子做成了一件事,你自然会觉得“我也可以”。所以,很多产业都有地域上的聚集性,比如曹县的汉服,灌云县的内衣、昌乐县的吉他,最初可能是某个当地人的天才或意外(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在这个行业获得成功,然后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最后形成了产业集群。如果你生在某个产业集中地,那么选择进入这个产业就是你的“决策舒适区”,就像你生在山东曹县,就比出生在河南驻马店更有可能去做汉服生意。

人不能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也自然难以跳脱环境的桎梏去做人生规划。人的命运本质上是“生活环境的延展”,几个初始参数的不同,最终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B站有一个叫“非洲飞哥”的up主,80后、农村人、只上过大专,底层打工人专属配置,但飞哥的命运在婚后第三年改变了,这一年飞哥有了女儿,养家的重担让他极其渴望赚钱,飞哥的原话是“前后一年都在想怎么挣到钱,压力特别大,越想越慌。”很多底层年轻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也许是因为像飞哥那样要养家,也许是因为极度渴望自我实现,但局限于认知和人脉,他们往往会尝试一个被做烂的生意,或者学一门存在了几十年的手艺,这样的选择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飞哥最后的选择是去非洲打工,因为他有一个在非洲务工超过十年的父亲

接下来就是一个很俗套的成功故事,飞哥先是从普通工人做起,在非洲熬了几年之后,发现了当地运输业的商机,于是跟别人合伙搞运输,一年就挣到了一套学区房的钱,有了钱就有了时间,闲暇之余拍了一些展现非洲风土人情的视频,又赶上了短视频的风口。看过飞哥视频的人,恐怕都不能否认飞哥是个聪明人,但飞哥这种程度的聪明,任何一个村子都能找到十个,但“去非洲打工”这个选项,根本不会出现在他们的选择列表里面,因为非洲距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不但是地理位置上的遥远,更是人际关系的遥远。所以不论非洲怎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跟他们都是没有关系的。

看到这里,就该明白,所谓的“基础条件”,几乎是个伪命题,只要有健康的身体,正常的脑子,基础条件就达标了,并不要求你有多高的智商、多丰厚的资本金。重要的还是视野,能看得到成功的范例。大城市成功的范例显然多于偏远和落后地区。

拿我自己举例,如果我没有在北京,我肯定感受不到2010年“团购”的创业浪潮,也想不到我自己可以经营4个团购网站。通过这次经历,才奠定了我一定的基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论是外贸的火爆,还是互联网的发展,都只是“远方传递过来的信息”,而不是“眼前可供选择的选项”,抓不住这些机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青年时期认知还不成熟的时候,在决定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那条通往成功的路没有出现在你的选择列表里,那么泯然众人是大概率会发生事。

还有一种更坏的情况,就是被周围信赖的人提供了错误的建议。很多事情年纪到了才能深刻理解它,但又不得不在很年轻的时候做出决定,以至于很多出身底层的年轻人,被认知低下的人给出的建议,草草决定了命运的走向。

比如刘强东就是这样,东哥是宿迁的高考状元,本来清华北大随便进,但高中老师告诉他,如果想要回家乡当县长,带领家乡致富,应该选择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不得不说东哥高中老师的认知相当“朴素”,想当然地认为人大社会学系是离人民公仆最近的专业。然而,听从了老师建议的东哥,进大学第一天梦想就破灭了,学长告诉他人大毕业是不能直接当官的,社会学系更是就业率倒数第二的专业。

这里再说回我自己,在高考报志愿时,上面提到的亲戚,告诉我可以报石河子的学校。而我选择了北京。

一个年轻人,即使拥有能考进清北的智商,但在青年时期对世界缺乏认知的时候,被信赖的人提供了错误的建议,那么这个坑也是很难绕开的。当然,东哥后来努力从“坑”里爬了出来,用另一种方式为家乡做了贡献。不过这个过程其实也很值得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被坑的东哥后来自学编程,给别人开发软件赚到了一些钱,大四的时候拿着自己的积蓄,又从父母亲戚那里借了一些钱去开了饭店,饭店虽然赔钱了,但也为后来创业积累了经验。对于东哥这种学霸来说,自学编程是很正常的,做生意也算不上奇怪,但在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敢借钱去开饭店,这对于一个90年代的农村做题家而言,人生道路的切换也未免过于“丝滑”了。尤其是东哥的父母居然愿意借钱给一个大学还没毕业的孩子去做生意,就更不符合常理了,大多数出身底层的父母的生存逻辑往往是求稳的,大学还没毕业就想着做生意,正常来说只会被斥责为“不务正业”。

但了解东哥的家族史以后,就会明白这种选择其实并不突兀,东哥的家族从曾祖父开始就在京杭运河一带做生意,祖父也有自己的船队,到父亲这一辈才开始没落,也就是说东哥家其实是有“富人记忆”的,也有做生意的积淀和传承,这一点从他父母在改革开放以后,就马上辞去工作去做跑船的个体户就可以看出来。因此东哥在掉坑里以后,把经商作为自我实现的另一条途径,可以说再正常不过了。

行文至此,关于大城市的优势、视野和基础条件,我相信大家已经能够看清楚了。简单地说,上好大学,是期望身边出现更优秀的人,从而看到更多的成功;去了大城市,接触全国各地涌来的优秀人才,拓宽自己的视野,也是让自己发现更多的榜样,从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