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阅历(共94本)

一月

8本

  • 《纪小羊和她的出纳工作》杨良成

——适合初入职场的人看,工作想做得好就得处处做个有心人。

  • 《纪小羊和她的会计工作》杨良成

——之所以时不时看些会计方面的书,是提醒自己曾经学得是会计专业。

  • 《伤寒论今释》陆渊雷

——伤寒论注释中较有名气的一本书,原因之一是有些解释病机的角度利用了西医的科学和结论,事实上今天我们的医学常识更为丰富,所以学习和理解中医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它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启示。

  • 《幸福的方法》【美】泰勒·本·沙哈尔

——在网易公开课上看过他的课程,但空闲时间太少没有看完,后来看到有这本书就完整的读了一遍。正如他所说,他所说的幸福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他只是帮我们回忆,提醒我们知行合一。我一度以为获得大智慧是人生的意义,但人的终极目标是幸福,也未尝不对,这样一来,获得大智慧也变成了幸福的手段。书中有句名人的话很有共鸣:“将要直面的,与已成过往的,较之深埋于我们内心的,皆为微末”。

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真实地体验那些负面情绪,并允许它们按自然规律自行转变。

学习新模式、采用新习惯或者打破旧习惯,比我们预想的要困难得多,所以绝大多数个人和组织所尝试的改变都以失败告终。

将要直面的,与已成过往的,较之深埋于我们内心的,皆为微末。

  • 《黄金时代》王小波

——这本书收录了含黄金时代在内的五篇小说,要说王小波的书能出版也真是一个奇迹,有关性的内容是如此之多。即便在现在,审查也很难通过。也没准儿过去更容易,谁知道究竟哪个时代的言论更自由呢。总之,性是一切人性的基础和根源。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 《作文杂谈》张中行

——看这类书,是想最近写些文章,这本书获得的启示,就是像说话一样写文章,短、易读、易懂。

  • 《文话七十二讲》夏丏尊 叶圣陶

——作文基础之谈,浅显,面面俱到。内有三段论逻辑的讲述。论各人称的区别时略谈到“上帝视角”。

  • 《张居正》朱东润

——只要做事,就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想要没有反对,那只有独处,这是自欺的做法,听不到而已。如何对待反对,最能体现伪装的高度。有主张,有方法,有计划,这是成事的充分条件。

二月

6本

  • 《50部经济学经典解读》孙进

——我一直觉得小米仅凭多看一个app就能拆出来独立上市,但这本书完全没校对和排版,这样质量的电子书在多看上超过百一的话,多看绝对就完蛋了。这本书很好地介绍了经典经济学的学术脉络,能对经济学术有大纲式的认识,不可避免地经济术语太多,不可能很深入地理解。在国外的名校,据说是必须有自成一派的观点学术才能成为教授,所以个个都是开宗立派的主,国外不断领先、推陈出新,在理论方面正是有了这一机制,而在中国只要是选择了教师专业被统一培养后就有可能成为教授。

  • 《生死场》萧红

——鲁迅作序,但作者的文采比鲁迅差太远!去年也看过一本萧红的《小城三月》。电影《黄金时代》看了半场看不下去了,汤唯扮演的女主角原型就是作者萧红。

  • 《坟》鲁迅

——大师就是大师,开头的几篇文言文作品足见功力。独立思考这四个字,该鲁迅专用才对。比较有感觉的是《灯下漫笔》。

  • 《微观红楼》寇秀兰

——获得一个启示是以世俗的功利心读红楼的话,应该关注人情世故这一方面。

  • 《思考中医》刘力红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中医悟道的不二法门。

——心理描写丝丝入扣,这一点最难,这也应该是这部名著的最大的特点。

三月

4本

  • 《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 杨苡(译)

——我很可以理解这种仇恨。爱恨情仇转成空,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

  • 《伤寒论研究》恽铁樵

——病的复杂程度,非心思精微的人不能辨识。

  • 《修道病》谭杰中

——什么样的精神心绪导致身体患重病?当你心中总有两个小人儿打架的时候,尤其是其中一个小人儿是隐形的,你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 《金匮要略方论讲稿》连建伟

——偏重于解释……对于真正的学中医,其实是想要学会治病。

四月

4本

  •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
  •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

——总体是劝人扬善弃恶,有些带色内容,对人性刻骨三分。那个时代的商业已然发达,作者在评论官方抑制价格的举措上鲜明地表达了自由市场竞争的合理性。还有一篇浪子回头的文章令人感动。

  • 《颠覆营销:2013中国电商营销案例年鉴》金麦奖组委会

——老板说我写的合作方案太平实,我找了一本和营销有关的书来看看。同一件事高调地吆喝着干和低调干主要还是取决于目的不同。

  • 《中医脾胃病学》吴雄志

4月18日参加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北京经方师承论坛,第一次见到吴老师,听完讲座“经方治疗脾胃病”,对老师医门一统、中西汇通的学识至为敬佩。随后又加群拜读了吴老师的著作《中医脾胃病学》,获得了很多启发。

五月

5本

  • 《刑警手记之异案侦缉组》风雨如书

——文笔一般,题材陈旧。读这样的网络恐怖小说,就是想五一放假的时候放松放松。

  • 《第十一根手指》秦明

——第一部是借邻居的实体书看的,封面设计的很有代入感。这本书是作者的第三部。大多数故事都是冲动杀人,一念间的邪入心窍,做下了滔天的罪恶。

  • 《万物生长》冯唐

——只能说离好的小说还差几个等级。回忆的呓语,断尾的青春,曾经的姑娘。

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

——一个爱八卦的富二代讲了从老爸死了被伯父骗到生意做砸了的过程中打听来的或自己经历的一百九十八个的故事。知道为什么生意失败吗,因为太爱打听和八卦了,还用日记记下来,精力完全不在正事上啊。

  • 《商战》【美】阿尔·里斯 杰克·特劳特

——老大防御、老二进攻、侧翼奇袭、游窜游击。比起中国的兵法,老外的思维真是太简单了。防御就是自我颠覆,解决好成功经验的延续和变革创新的矛盾就能百年常青;进攻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局部形成相对优势;侧翼就是柔道战术,将对手的优势变成他的负担;游击战,就是一定要守住一个根据地。怪不得史玉柱、周鸿祎等人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信奉者呢。

强权即真理。

优秀的将军要在决定性的地点拥有相对优势。

人脑中没有“事实”这一说,只有观念,而观念就是现实。

巴顿说:“人们不应该先制订计划,然后再让形势适应计划,而应该让计划适应当前的形势。我认为胜败取决于最高指挥部是否拥有这种能力。”

六月

8本

  •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英】戴·赫·劳伦斯

——生理是第一需要满足的,精神那都是其次。

  • 《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美】贾森·弗里德 【丹】戴维·海涅迈尔·汉森

——名字改为“务实”更加符合内容。

  • 《雾都孤儿》【英】狄更斯

——全世界的底层人民都一样,而贵族阶层就大有不同了。

  • 《神秘岛》【法】凡尔纳

——像是在游戏中创造一个世界。

  • 《茶花女》【法】小仲马

——爱是一种能力,是唯一一种随着经验的丰富而退化能力。很久没有这种揪心的感觉了。

  • 《变形记》【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我有理由相信,作者只是用文学手法记下来他做的梦。

  • 《梦回伤寒四大金刚》黄仕沛 何莉娜

——读完这本书,坚定了我背熟条文的决心。辩证用方的精准性就在于一个两个症状的区别上。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俄】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至亲骨肉间的宽恕和不宽恕的两则故事,宽恕的令人庆幸,没有宽恕的成为了悲剧。

七月

3本

  • 《创客:新工业革命》【美】克里斯·安德森

——速读完这本书,走在公司的路上,冒出来的一个念头居然是卖掉北京的房子环球旅行,这完全和本书的内容无关。先在国内游个遍,每个省呆个一月、四十天,走到哪里觉得舒服就多呆一阵子。国内游完了,就到世界各国看看。回来后就回老婆家,找个谋生的工作,如果想回北京还想做老本行,那就重新拾起以前的工作。

  •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何莉娜 潘林平 杨森荣

——仲景门人人可入,钥匙就是方证对应。什么时候能熟到看到症状就对应到具体相关条文上,那疗效肯定如黄师一样显著。

  • 《花千骨》果果

——电视剧正在热播,老婆迷得不得了,早在以前她看过这部网络小说,现在又买了一本实体书,两册看似很厚,但很快我也就看完了。作者的文笔明显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成长,到花千骨成为妖神之后,调起来的情感中已有了一种慵懒中的绝望,宁静中的磅礴,引得人眼眶湿润。

八月

4本

  • 《红楼梦》(清)曹雪芹 高鹗

——第三遍读红楼。第一遍没看出是悲剧,跳过了很多诗词;第二遍读到大观园落败,凄凄惨惨,有些恐惧;这一遍逐字逐句读完,觉得很好读,没有费力气,主要是和近两年读完了上百本书有关。对于八十回前后,能明显地看出差距,后四十回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有套着前面解释的,冗余不必写的,也有按前文塑造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后文不可能发生的。但瑕不掩瑜,在关键情节处,还是很出彩,每个人的结局都有了一番交代。续写的红楼梦,最后其实还是喜剧收尾。对于整部书给人的启示,可以结合着庄子来看,会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把好多观念松掉,没有那么执着。

  • 《看见》柴静

——好书推荐,最后几章值得重读。柴静这个女人很有体量,记者也是我所倾心的职业,正是记者的生涯沉淀了作者的底蕴。这种女人很吸引人。

  •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艾德勒 范多伦

——国外人就是能把简单的道理写得超深入,这是研究的精神。所以很多国外的畅销的书翻译成中国话往往就几句话,《定位》、《金字塔原理》……诸如此类。本书翻译成汉语就是:该略读的略读,该详读的详读。书里分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要教育少数具有高度学习动机的孩子阅读(通常他们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和教育一些不管动机有多微弱,或家庭有多贫困的孩子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一百年前如此,今天依然如此。
这本书看了一半的时候,手机拿在手里被雨淋了出问题,反复自动重启,担心修不好,买了Kindle Paperwhite最新版,基本也算做到了极致,真的不费眼睛,向别人推荐,身边的同事又买了两台。

  •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第一遍完整读三国。穿越到这种时代,估计片刻就玩完了。通篇是战争、谋略,根本还在于人性。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暂时的利益。朝代更替这种宏伟大业,几代人不能松懈且掌局者不能有丝毫弱点才能完成。和乱世开国又不能相提并论。

九月

6本

  • 《三体》刘慈欣

——想象力的格局够大,尤其是第三部,让人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永恒。能帮助内心放空。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和宋本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看。如果广为流传的不是宋本,而是这一本,那后人又该怎么做注解?中医真是太难了,难在选择恰当的理法方药取得最佳的疗效。

  •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

——名气很大,对于我来说收获不多。外国人总会用公式表达理论,中国如有这个习惯,科学不至于落后到这个地步。中国人天生就是“模糊”的。

  • 《菊与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行为分裂的内在逻辑究竟是什么,是价值认知,就有忠孝第一位和义理第一位的极端变化。对价值观割裂式的培养产生的“先天基因”导致现在的日本可能是与书本中描述的处于另一个极端。这种善变恰是对环境的适应,而毫无扭曲。

  •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美】贾雷德·戴蒙德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变革更多的是受到外来技术和文化的入侵;对于个人来说,必须先有内在的变化,引起行为的改变,进而遇到不同的人,融入不同的圈子,命运才能得以改变。

演化所选择的,是那些在繁殖后代和帮助后代向适于生存的地方传播方面都是最有效的个体。

  • 《水浒传》(明)施耐庵

——“好汉”们都爱吃霸王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饭钱先记着,下次一起算”。几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手脚还倍儿重,三拳两脚就把人打死了。遇到这些好汉,真是够倒霉的。想要有个好的结局,就要见好就收,急流勇退。

十月

20本

  • 《名老中医之路》周凤梧 张奇文 丛林

——名老中医的共同之处都是尚在年轻之时就背会了经典,我现在是难以做到这一点了。每人短短的一篇文章,也能从中看出他们的性格。很多人还是很实在的,把治学和救人时犯过的错误都如实地写了下来。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林欣浩

——作为一本哲学普及书已经做到了让一般人了解哲学历史、学派和观点,也用大白话把哲学对人生、生活的意义和解读串了起来。值得阅读。

垄断了对权威的解释,就等于垄断了一切。

那就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型的散文告诫你“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

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最大的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

用物理学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做“机械论”。

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可能是纵欲,而是内心的平静。

  • 《解忧杂货店》【日】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的作品名气很大,这是看的第一部,很快就看完了。我们面临的选择在心中基本有了答案,处于焦虑状况寻求外界帮助往往是验证和强化,或者是找到一个“客观的”理由。

  • 《无声告白》伍绮诗

——在地铁上一滴眼泪从鼻孔中流出。本书讲述青春期的混血姑娘自杀后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纠葛,以及疗愈的过程。层层抽丝剥茧,把中国父亲、美国母亲和另外两个混血小孩同周遭社会环境的冲突归结为导致这一悲剧的外因,实际上母亲为了摆脱现状离家出走那一刻,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家长把自己的希望透过一切生活的细节重压给孩子,完全忽视了孩子心灵的需要。珍惜当下,珍惜拥有,才能有希望和未来。

  • 《人类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书看得多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意无意地与看过的书产生联系,原来的书可能并不记得全面,但某段某句有所呼应的时候,就自动建立了联系。例如这本书和《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的演化跳出了常规,演化速度太快对自然和社会造成了悲剧。人类根深蒂固的一些习惯、行为,也和动物祖先的历史过程有密切地关系。

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累积不同的经验。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

一如古埃及精英分子,现在大多数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罢了。

  •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美】彼得·蒂尔 布莱克·马斯特斯

——和从0到1相对的就是从1到n,后者是复制,前者是创新。复制是规模化的手段,而创新是信息时代垄断的前置条件。

  •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马伯庸

——很没有意思。

  •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

——这不是作者的个性,而是人类的共性,只有作者细腻地梦呓般地写了出来,其他人难有这个能力。人有时候想呵护世界上一切美德,有时候又想吞噬和毁灭一切,包括自身。

  • 《彼得·卡门青》【德】赫尔曼·黑塞

——看得不是很细,读者和作者也讲究缘分,显然我不是黑丝。我们拼命地改变自己或后代的阶级,努力的过程中越来越向往回到童年时的环境,和环境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根源在于那时候的无忧无虑。你以为回到那个环境中就代表了无忧无虑。

  • 《一生》【法】莫泊桑

——代表着幸福的那样东西,有时候那么难得,有时候又那么平凡。正如书中最后一句:“人生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坏”,终其一生,或肥马轻裘,或繁华落尽,才能有这样的领悟。在“先进”的社会和时代,妇女遭受到像书婚姻的伤害就少之又少了。

  • 《红与黑》【法】司汤达

——底层的人,无论依靠什么能力爬到上层,大多数仍然会是个悲剧。

  •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没像中国的潘金莲弑夫,但结局同样的惨。原因还是心气高现实却那么干瘪。怀着公主梦的女人与一个“窝囊废”的男人结合,结果就是联手双输,殃及子女。门当户对是全世界的智慧结晶。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英】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爱歌颂女人的贞洁和智慧。自命不凡自不量力的卑鄙小人(还是个胖子)想通过骗色而骗财,结果被“风流的娘们儿”三番五次设计收拾。莎翁的戏剧制作几个冲突,再把即将到达高潮的冲突全都放到一个场景中去处置,最后各安其所,花落各家。

  • 《记事本圆梦计划》【日】熊谷正寿

——记事本只是一样提醒着自己有真正的梦想并计划和展开行动的工具,但本书提供了我们达成梦想的思路和方法。

  • 《驯悍记》【英】莎士比亚

——要想成事就要有决心并想巧妙地办法,如果有像追求姑娘那样的动力去赚钱,早就赚盆满瓢溢了。

  • 《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

——诡诈手腕和心理素质差中国宫廷太远。

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尽你的财力购制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莎士比亚

——如果不是世仇,他俩恐怕不会爱得如此狂烈。对仇恨无感的两个个体,在如同涉足禁忌般的恋爱,正是这场情感的诱人之处,每个人的内心都向往一场禁忌之恋。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就选择远走高飞就对了。

  • 《麦克白》【英】莎士比亚

——膨胀了的野心必须有不信命运的灵魂和不畏鬼神的心理素质相伴,否则必然是悲剧。

  • 《嫌疑犯X的献身》【日】东野圭吾

——作者的著作名气当然是很高的,但看了两部总觉得欠那么一点点火候,主要还是情节上的不够完满,也许对于一个曾有过决心死亡的人来说,为了掩盖心仪之人的罪行不惜杀人李代桃僵也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 《挪威的森林》【日】村上春树

——这种写法很对我的胃口,而且我的文风句式似乎也与之类似,尽管我还是头一次看大师的作品。青春年少时的姑娘每个都值得怀念,她们是男人成长的催化剂,比起姑娘,同龄好友的死更能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如果又恰是心爱的姑娘自杀,那恐怕再平凡的人也将成为半个哲学家。

十一月

12本

  • 《1984》【英】乔治·奥威尔

——是历史,也是现在,更是预言。身心独立自由不啻于无政府主义者的一场美梦。战争的意义在这部书里给予了更多的阐释,往往不是对外的掠夺,而是稀释和平衡内部的资源。

  • 《围城》钱钟书

——如果有人提醒你在婚前阅读此书,那会使你获益。婚姻是矛盾与融合的产物,有各自与背后家庭的对于世俗生活的诉求,正由于世俗,发现事情近于鸡毛蒜皮,往往又造成鸡飞狗跳。对于任何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其即将开始之前,都应该积极准备,向过来人讨教。说到世俗,小小的环境中,诸如学校、公司,甚至一个极为短暂的随机组合的环境中,比如坐一趟地铁的时间里,凡是由人组成的环境,就有勾心斗角,有心眼儿大概是人生后就带着的东西,属于未发至中,理性不会参与其中考虑值与不值。

  •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美】高夫 托马斯 切瓦特桑

——总的来说,也属于一篇“软文”,不过也无伤大雅,它点出了父母是为满足自己未尽的理想而去教育子女,试图以一种延续的方式去进行。这里边充满了父母的不甘心或者害怕,结合《无声告白》来看就能知道这样做的灾害有多大。我们首先自己该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无限的潜力和成长空间。

  • 《童年的秘密》【意】蒙台梭利

——很难想象,成书这么早,就有这么独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来自于蒙氏实事求是地观察。中国人做学问的方法,很少有像毛主席那样到农村实地考察,更多是靠想象和领悟。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观察这种方法的威力。不得不说,以前对蒙氏教育有一种误解,以为就是顺应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使他在那个领域有所发展和发挥。实际上,成人在看待孩子行为的时候以目的作为出发点和结论,而孩子自身对他的行为远没有发展到以目的为先导,而只是他当下的心理和那个阶段所应有的特质。

  • 《边城》沈从文

——原来是一篇极短的小说,黏黏糊糊导致了一场悲剧,归类为乡土小说。说起乡土,描写的足够细腻和接近那个年代,必然就有熟悉那个年代和环境的读者的心心相印。

  • 《风口上的猪:一本书看懂互联网金融》肖璟

——归纳的不错,是篇中国好论文。没有观点,但整理成了系统。分类分段分层永远是认识事物的最好方法。

  • 《皮囊》蔡崇达

——我对老婆说,有一类书很讨厌,非常不适合在地铁上看,因为憋着不流泪会很难受,《无声告白》是,这本书也是。因为我也大概是作者这个年龄,我也北漂,我爸也脑梗,有些情节不身临其境很难有切实地共鸣。书里还写了几个朋友,要知道我也曾想做这样的事,把认识的人都写写,因为创造我们的人,我们创造的人,和我们遇到的、认识的人就构成了我们的一生。看得出作者在思念家乡,在挣扎活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就想卖掉房子以旅行的方式来生活,在每个地方呆一个多月,遇到喜欢的地方,就多呆一阵子,半年或更长。品当地的美味,浏览风景名胜,在有特色的农村的田埂上踱步,在校园里漫步。

  • 《黄雀记》苏童

——苏童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情节还是很简单的,但是塑造出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让人想要一股脑地读下去。对于女人来说,心气太高往往意味着悲剧。我一直在思索书名的含义,但不得其门而入,作者自言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那个含义。

  • 《别样的江湖》孔二狗

——如果说有亮点,那就是对于女主的描写。在爱情中的配合和激情区别于工作中的精明强势,是难遇的一种类型。

男人和男人之间,只有在青春年少且事业无成时才会有真挚的沟通。男人在年长之后,必要的做作与虚伪,总会取代了真挚。

男人之间成为挚友,可比女人之间成为闺蜜困难多了。

有时候记忆中的影像会变得模糊,但是记忆却总容易被味道所唤起。

  •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

——以前有个同学上新东方领了一本书可能就是本书。对俞敏洪比较熟悉,所以没看出太多新意,基本属鸡汤,除了对于教育的理念,俞老师是中国少数真正懂教育的人之一。看得出来,俞老师对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还是很看重的,离开北大的原因,中国合伙人中的形象等,在努力地“洗白”。

真就是真知;善就是完善的人格、积极的价值观,以及对众生的宽容;美在于内心的喜悦,在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人类相互之间的兴趣和尊重来自于内心世界的伟大和由此产生的谅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一个人最可怕的黑暗是内心的黑暗,一个人最可怕的灵魂是封闭的灵魂,一个人最绝望的状态是失去对别人的信任。

很多人一开始自己就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或者认为这个不吉利,那个不吉利,这样你的意识和潜意识都会挡住你去做事情。我自己就把自己挡住了很多年,后来解放自己之后,才有了一点点做事的感觉。

  • 《天诛:民国异闻录》岳勇

——回忆起小时候在爷爷家看传奇故事的感觉。本书的故事在情节的布局上还不够传奇。

  • 《资源革命:如何抓住一百年来最大的商机》【美】斯蒂芬·赫克 马特·罗杰斯 保罗·卡罗尔

——这是大战略的思考,在中国,这应该是煤、油、钢、水、铁路当局该思考的问题。这种商机,身价没有几个亿,没法儿染指。

十二月

14本

  •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袁腾飞

——第一部是古代史,第二部是近代史,第三部是世界史,作为通俗历史读物来说,很成功,很容易让人脉络清晰。我一直认为写历史书是个高危职业,万一什么地方写的不对胃口,没准儿哪一天就不见了。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 《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零售的哲学、零售心理战》【日】铃木敏文

——两书部分内容有重复。首先是目标感很清晰,一切看得清的看不清的举措都是为“便利”顾客这一个目标服务。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今年读了几本日本人的书,从行文中能看到日本人务实、细腻、不取巧的作风。

  • 《黑客与画家: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文集》【美】Paul Graham

——文中“用户需要的设计”,而不是“用户要求的设计”,和711创始人说的“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每个人都在思考,区别在于有没有记录下来。

在任何社会等级制度中,那些对自己没自信的人就会通过虐待他们眼中的下等人来突显自己的身份。

所谓“时尚”,本质上就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的样子。

凡是不认同社会之处,你连想都不敢想,马上就放弃自己的观点,那才会真正出问题。

“用户需要的设计”,而不是“用户要求的设计”。

  • 《最好的告别》【美】阿图·葛文德

——作者是西医中的大拿,他的父母也都是西医,他从听到的和看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父亲的离世中认识到临终时的过度治疗给病人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折磨,从而更赞成更人性的善终服务。去年看的《死亡如此多情》,也是同样的理念。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总有一天老到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如何给父母养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亲人和自己的衰老死亡,在远未来临之前就应该仔细思考。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都学会从简单的愉悦中寻求慰藉——友情、日常的例行公事、好食物的味道,以及阳光照在脸上的那种温暖。我们对于实现和积累的奖赏兴趣变小了,对于仅仅活着的奖赏兴趣加大了。

生活中最好的事情就是你能自己去卫生间。

  • 《岛上书店》【美】加布瑞埃拉泽文

——“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那这本书我可能遇到的时机不对。

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

生活中每一桩糟糕事,几乎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件好事,都是时机恰到好处的结果。

一旦年过四十,憎恶就会流露在脸上。

——中国产生过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等宣传革命的著作,如果像《常识》一样从更深的层次唤醒民众,可能另有一番天地,当然,同时还需解决国人的契约精神。你说制度高于君主,那一旦有了实力,国人还是很爱颠覆和重建规则的。

  •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邓若虚 译

——我觉得我在有些人的心中也是“冷漠的黛茜”,反过来说,有人对于我来说也是“黛茜”,这不单拘于爱情,更是普遍的友情或亲情。曾经有过那么好的感情,但环境变了,心就变了,也曾怀念过去的美好,即便再见也还算满意(等同于痴人说梦),但如同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时移情易——冷漠,是城市的通病。

每个人的基本道德观念生而不同,不可等量齐观。

  • 《乖,摸摸头》大冰

——实属畅销书(70%可从正面理解,文学水平差了些),很会挠人心里柔软的地方,懂得心所向往,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流浪的梦。但流浪又能如何?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平衡才是值得追求的。

都市米贵,居之不易。

公司发我薪水,那我就应该对得起这份薪水,这是一种必然的责任。但我在工作时间内履行这份责任就好,没必要搭上我的私人时间,否则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觉得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上班认真工作,下班认真生活,二者谁都不要侵占对方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人们习惯于将自我世界和现实世界对立看待,并或多或少地把前者赋予一点儿原罪,仿佛你若太自我,必是偏执和极端的。

人人都希望在平凡的人生里捕获惊喜和壮丽,为此,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多项选择,且马不停蹄。

  • 《影响力》【美】罗伯特·西奥迪尼

——七八年前看过这本书。就理论层面来说,远远落后于中国古人。操作层面,影响力更多是靠天赋,近乎本能。通过学习提高首先很难,再者生涩,山寨痕迹太重。

  • 《繁花》金宇澄

——这种结构和对话体的写法还真是不太让人适应,絮絮叨叨纷纷攘攘,但人物形象和地域特征十分符合我对上海人和上海这个地方的印象。进一步说,书中描写的女性也是能感受到的但说不清的一种类型,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有点野心,有点狡诈,有点无情,有点可怜。

  • 《生命册》李佩甫

——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农村里存在的各种典型形象和事件都有了,农村人在往城市扎根的过程中由于文化、习惯、眼界等产生的多种错位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国至今几千年历史,大家都还是农民,植根于大地,所谓的小农,就是有过理想和冲动,有过屈辱与坚忍,为了多收三五斗的希望和对下一代的爱忍辱负重地活着,有时候打落了牙往肚里吞,有时候又不顾一切崩天塌地。

不要轻看任何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形式就是内容。

  • 《漂亮朋友》【法】莫泊桑

——一个小白脸靠女人和手段上位,名利色三收的故事。法国人浪漫在于相信爱情,无论什么年纪。特别地幼稚和脱离现实,而中国人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不再相信爱情,所以中国人的出轨大多是肉欲,而酿成悲剧的那真的是“爱情降临”,实质是当事人在感情中还没有小学毕业。

  • 《清道夫》秦明

——法医故事没有前几部精彩,细节单薄推理简陋,给人感觉不是太走心。但作者说这一部写得很艰难,又想“做一个长久的写作者”,可见在单调的架构中素材很容易匮乏。

  • 《老残游记》(清)刘鹗

——太短,又没有结局,但有几处非常显眼的亮点,高中语文收录过一段,最大的亮点莫过于谈儒释道那一段。

老残有方有药的治“喉蛾”的医案很有意思:

有个小妾害了喉蛾,已经有五天,滴水不能进了。

老残先诊脉:“两手脉沉数而弦,是火被寒逼住,不得出来,所以越过越重。”看那妇人,约有二十岁光景,面上通红,人却甚为委顿的样子。两边肿的已将要合缝了,颜色淡红。“这病本不甚重,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郁而成。目下只须吃两剂辛凉发散药就好了。”又在自己药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替他吹了些药上去。开了个药方,名叫“加味甘桔汤”用的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荆芥、防风、薄荷、辛夷、飞滑石八味药,鲜荷梗做的引子。不过三四天,病势渐退,已经同常人一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