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的功能

历史上许多学者对新闻传媒的功能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拉斯韦尔——认为大众传媒具有监督环境、协调社会和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
  •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社会地位的赋予、社会规范的强制和“麻醉作用”的负功能。
  • 赖特——监视、联系、传承、娱乐。
  • 施拉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大众传媒的功能进行了总结与概括,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功能学说,包括政治、经济和一般社会功能。

我们来看今天早上的一则新闻:

“昨天下午,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开会讨论有的网站报道罗京遗体告别仪式现场的拍摄活动及事后图片报道中出现了娱乐化倾向,违背了职业操守和报道准则,提出批评和警告。”

显然新闻传媒是提供一定的娱乐功能的,但在名人去世的新闻里突出了娱乐化的一面,十分地不妥,虽然全民陷入了“娱乐”的社会环境而不自知,但是作为表达舆论和引导舆论的媒体而言,却应该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正确而负责地告诉人们一个不知道的真相,现在却因为“职业操守”问题遭受批评,可见部分网络媒体的素质有多欠。

现在想问的一个问题是,网媒现在具备了新闻采编的权利了吗?知道的同学请告知一声。

纪念过去的一半

我很感谢我现在所受的教育。北大,新闻专业。

而且我很感谢我受这个教育的时机,在我工作三年后。让我从经验和实用主义出发,构建大框架,开阔思路和眼界,我庆幸不是在高中毕业后有这样的经历,而是在现在——经历过社会,方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如此紧密,无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大收获,再一次唤醒了我读书的兴趣,小时候捧着饭碗的时候看书,躺着睡觉的时候看书,这常常被母亲批评,但仍改不了这样的习惯。后来上了大学,认识的朋友多了,玩的地方多了,虽然也还在看书,但现在回头来看甚少收获。再以后工作了,更是将精力和重心转移,工作在生活中占最主要的成份,看书聊以网络小说调调口味。自从接受了几位老师共同的读书观点后,我又找回了原来看书的感觉,热情不减当年。

生活中有些模模糊糊的感悟,却总归说不透,偶尔在一本书中捡起,原来早在若干年前,或者在几个世纪前或者几十年前,西方或中国,有人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原理,并进行了阐述、研究,就这样通透了,或者是生活中发现些现象,有一天书中告诉了原因,豁然通透。这两点足以让人内心满足不已。更有一点,以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看一本浅薄的书时,也很酣畅。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增加生活体验的最主要的方式,我不仅一次说过人生即感觉,感觉即体验,精力、时间有限,从书中、电影、旅途中看到的听到的别种的故事从另一种方法上弥补了我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足,增加了我们的体验。哪怕是你手捧香茶在一个午后以消遣的心态随手翻翻,还是在图书馆里自习室里逐字逐句地认真学习。

人在每个阶段都会认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又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我们就是被许多人影响着,同时也影响着许多人。现在能成为同学的这么多人总体都是期望上进的,所以才走这么一条路,并且为了上进想过办法,有了方向后为之努力,获得了成功,于是才走到一起,存在这种最基本的一致,这个圈子每个个体的差异足以让人新鲜起来,并且一旦试图了解,就会变得欣赏起来。有意识地模仿、学习、总结圈内成员的经验和教训,朋友们丰富了彼此的人生经历。每遇活动,我多想和大家一起,度过一个快乐的时光。

昨天本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学业整整过了一半。考完试有聚餐活动,我没去,今天记此博,记念这度过的一半,并期待剩下的一半过得精彩。

不要把责任推给上级

发现问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接到上级安排的一件工作,指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毛病,实际上是把责任推给了上级,而这些问题和障碍是执行人在完成工作中应该主动规避和想办法克服的,挑出问题抛给上级,事实上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多数会引起上级的印象改变。

尤其涉及流程和多人配合上更是这样。较为职业的做法是:

(1)主动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分析问题的出处关系到几方,是谁。

(3)a. 如果是上级安排工作表述不清或自己没有理解,那么直接找上级询问;b. 如果是工作要用到的资源或工具问题,则与提供方沟通,改正、改进,从而更为合理地执行下一步,视问题轻重把握是否通知上级知晓,轻的问题可以在完成工作后汇报结果时一并说明。

很简单地三步,只要做事思路上有这个意识,就会越来越好的。上级安排工作,不是让你来挑这个工作的毛病的,是让你完成它,至于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那是你要解决的事,除非不在能力范围内,那么就要需求上级的帮助和支持。

主动地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积极地解决问题、主动地汇报,无论事成与不成,体现出你为之所做出的努力,这不仅是工作的责任,更是工作的素养。

你能很省心地完成工作,并且让和你合作的人都觉得省心,那就体现出你的能力了。

“猪流感”看病记

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全班一百二十多人参加,而我今天却发烧了,大家都知道这几天发烧不是小事,全国“猪流感”疫情开始扩大。

我想,前天晚上熬夜大半夜,光着身子恐怕是着了凉,昨天下班前打了几个来势汹汹的大喷嚏,接着就鼻塞、流鼻涕,嗓子也有些难受,回了家洗了热水澡睡了一夜。今天上午手摸着额头感觉有些烫,我琢磨,十有八九就是感冒了,但是明天考试要接触那么多同学呢,咱因为以前做班长人缘广,免不了打些招呼,给人整隔离了罪过就大了!自己倒是小事,还是去医院一趟吧。

我先给中关村医院打电话,就在公司的旁边,我说我发烧了,咱那儿能查猪流感吗,中年妇女告诉我,打120,120会管我,我说我现在就在附近啊,医院是不能查吗,这人像是隔着电话线也能被传染的语气和我说,最好是120吧,咱医院好像缺一项。得,都这么说了。那我换一家吧,离海淀医院也不远。

这次没打电话,我直接去的,去之前在网上查了猪流感的相关资料,说得与人保持1米远的距离,我这人很自觉,一路走去海淀医院自己捂着嘴,躲开路上前后左右来的人至少一米远。

来了海淀医院发热门诊,已经有两小伙儿在那儿夹着胳肢窝量体温了,前台护士管我要五毛钱,让我先来一口罩带上,然后也夹一个体温计。5分钟的时间内,她问了两个问题,近两周有没有离开过北京,有没有接触过国外回来的朋友,答案均为否。5分钟后,测得体温37度整——不烧。这时候来一带口罩的花季少女,说她感冒了另一家医院测得她的体温为38度,让她来海淀医院再查下,她戴着口罩,出租车师傅都不爱拉她。

接下来是化验,先交费,收费窗户紧闭你得敲窗户,窗户打开后,一只不戴手套的手伸出来管你要钱,24块。化验比较简单,仍是敲窗户,男人大夫的手用消毒棉花擦擦无名指,照着手指头上攮上一针,就滚出来个小血珠,用一根小管搁在那儿,血就进去了,血可能不够,还得挤一挤。也就一分钟不到吧,7、8分钟后,化验结果就出来了。做得是全细胞化验。

拿去给大夫看,大夫正好给头前的男生看完,又让他去拍胸片去了。轮到我,看了眼化验结果,问了三个问题前两个和上面护士问的一样,第三个问题就是为我嗓子和别处难受不。又让我张开口啊了一声。说,你就是感冒了。我给你配点药,回去吃上,多喝水,好好休息就好。此时,我说,我家里有感冒药,她问有什么,我说就是康太克什么的,还有消炎药,有什么什么银翘片吗,我说好像有(其实大概没有,谁不知道医院的药贵呀),但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那个什么什么,她说给你开上吧,两种药,两种感冒药能有多贵呀,开就开吧。再去交费,结果,七十八块几的药。而且人管我要医疗蓝本,我说没带呀,他说,没带就是自费,嗯,这种情况下我常常妥协并且不言语,制度就摆在那儿,多说无益。

这个时候发热门诊人已经很多咧,大人、小孩、男人、女人,10多个人,其中一个巴基斯坦的,一对外国夫妇带一外国小孩儿,都来了,这地方不宜久留,既然看了,赶紧撤吧。

回了公司先洗手,洗了手回来看时间,连去带回正好一小时,然后花了半小时写这篇博客。写到结尾处我想,一百块钱贵吗,不贵。你想想看啊,制药的有各种成本吧,原材料成本、管理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研发费用、市场推广费用、销售费用、怕吃坏人的交的保险费,医药代表的成本也不少吧,销售压力那么大,台面上的工作,台面下的关系,等等,医院使用药中间得抽一点吧,医生根据每月开出去的药费赢收比例拿奖金吧(这个我瞎说的,但是为什么医生喜欢开贵药呢,尤其问你是医保以后)……起码能列出来几十个收费的环节,这些钱,不是病人出谁出?

定位与工作关系案例

设立情境:

(1)A、B、C、D四人,A为大领导,B为子部门普通职员,C、D为另一子部门普通职员。

(2)B向C发出工作需求,同时邮件抄送领导A。

(3)C接收到邮件后发现工作需要D来配合,于是转发D。

(4)D看过邮件后初步评估实现较为复杂。于是邮件回复B、C、A建议采取另一种方案实现,如果采用这种方案,则成了C份内的工作。

提出问题:

(1)该情境中A、B、C、D四人各存在什么问题?给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

B作为需求方提出需求时应只提出问题,具体解决方案应与实施方C或D事先沟通,各自从问题角度和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出一套较优的解决方案,再报备领导知晓。优点是解决方案优质可行性高,C、D获得尊重。

C作为需求实施方首先回答能不能做的问题,答案为否,这时有两种做法,一是转交D来做,二是换一种解决方案。从执行力方面来说,B抄送领导A,代表领导知晓并同意方案,应转交D;从主导性方面来说,C应该与B沟通换解决方案。从长远构建核心价值来看,应采用后一种方法。

D作为最后介入的人,做法较为巧妙,既推脱了这项工作踢回给了C,建议又体现了主动性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专业性。

A的思考:

(1)流程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2)这个情境中更重要的是知情权还是决策权?如果决策以什么目标为标准。

(3)B、C、D存在于团队中的性格是什么,代表的角色得失是什么?谁的印象分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