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 星期二 晚间小雨

活的清醒、通透的人有两大共同点,一是目标感强,二是动机明确。

他们的特点是内心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不同角色身份和场景中,行为都符合目标。

比如在职场中,你的目标是什么,在这家公司,你的目标是什么,在上级和同事关系中,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都十分清楚,一言一行都不会违背目标的达成。


工作手记:

部门承担着核心重型产品的实现,之前处于从0到1实现过程中。今年开始,需要把产品部署到项目里,在实际项目中检验成果,结果出现了严重的可用性问题。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一遛,就知道了。

部门领导严重焦虑,这关系到他的领导和销售部门评价他行还是不行。他给产品、研发人员施加压力,要求快速响应项目需求,今天项目上提了需求,明天就交付。

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被骂。

除了骂,我觉得有几点工作更重要:

1. 建立项目台账,全局可视化。让所有的人都能看清项目情况:有多少项目并行交付,每个项目对各子系统提出了什么需求,各项目都存在哪些问题,为这些问题分类分级,分析对应原因是什么,解决策略是什么。

2. 复盘。造成产品不可用的根本原因是过去产品设计、研发存在问题。复盘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确定旧产品如何改良,新产品如何设计研发。

3. 明确新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创造这些条件。筛选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人选和团队,如果有,如何激励;如果没有,去哪里找人。

四月遐思

4 月 28日

每个人真正青梅竹马的是时间。认识这位青梅竹马的朋友却和认识自己一样难。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位朋友,以便让它在生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毕竟,时间离去,就代表着生命终将到达尽头。

人一过 30 岁(准确地说结婚有孩子后),能够自由分配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接近奔四,更会觉得时间紧迫。到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得到的答案是不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不平庸,代表着某方面有成就。想获得成就,要有基本条件、要有耐心、要有方法、要坚持。

4 月 3 日

大部分时候,追求的都是结果,目的性很强。极少情况下,追求的是过程。在悲观的人眼里,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接近和获得之后,就会变得平淡无奇,得到了就意味着结束。随着时间的流逝,旅程的推进,美好的事物终将会衰落,被更美好的事物所替代,所以过程也没有长久可言。

4 月 1 日

总结了一组关键词,并按重要性排了序:

  1. 心力:一切惟心造。愿力强大,目标专注,路径可能尚未清晰,但一定知道方向在哪里。心力强大,能够藐视一切困难、百折不挠,心有定见,不再为虚名、尊严和无关紧要的事耗费心力,就有机会取得胜利。心力主要靠内积,也要从外部寻找滋养,靠近那些让心力增长的人或事,吸收能量。
  2. 认知:认识到认知是可以刷新的,是元认知。保护好注意力(也不要为浪费了注意力而耗费心力),才有条件提升认知。认知很多时候是回归常识和本质,认知需要深度思考。
  3. 时间:唯有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但时间对于每个人的价值不一样。把时间用在哪里?如何让单位时间的效用最高?健康和精力,本质上是时间。
  4. 消费侧:这不单是个经济术语。主要是指能控制和影响的受众,拥有庞大的受众基数,有渠道触达他们,有平台让他们获益,这是最大的倚仗,通过与受众价值交换而获得。
  5. 供应侧:这也不单是个经济术语。拥有下文技术、管理、资金几个关键词,更容易掌握供应侧。对上游来说,「定价权」是最大的优势。向着供应侧、生产方转移,创造、创作有价值的东西,于个人而言,和消费侧重运营的工作性质有较大的不同。判断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换句话说,你更适合发现、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还是更适合把有价值的东西推向受众。
  6. 技术:学习技术的资源已经没有门槛了。关键在于效率,这时候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在年轻力壮时没有把结构性、原理性的知识打通,以后掌握应用层面的技术就更困难一些。困难的另一个方面,还在于日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学的越多,知识会自动编织,用一种体系来旁通其它体系,这个体系可能是辩证法。
  7. 管理:纯粹的管理,以团队为单位,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为要务。管理之上,成为领袖,大局的公平、效率也只是迎合人心、人性的几个因子而已。
  8. 运营:标准的 OKR (目标-关键成果)体系。是一张地图,知道现在在哪儿,做什么动作,要去哪儿,走了多远。
  9. 资金:当以上关键词都不具备时,拥有大把的资金,做个刘禅就挺好。不动不作,低风险地缓慢收益,享乐就好。当有了大把的资金时,以上只有心力、认知和时间三个买不到,其它关键词,如果用买更合算,那就让资金流动起来。没有资金时,前面 8 点就是赢得资金的关键因素。

生财有术体验营首日思考

第一篇:只有掌握了资源,才有可能获得别人用金钱来换取资源的机会。这些资源可以是技术、商品、流量、渠道、平台,更可以是信息。知道谁需要什么,知道谁可以满足,就可以在其中运作。信息差是反「同理心」的,不能用同理心来获得,需要客观地观察多元化、差异化的用户群体和细分市场。

第二篇:我有幸亲身加入过千团大战,并且是起步较早的那一批。美团 2010 年 3 月上线,我的团购网站晚一个月 4 月上线,为我赚得了第一桶金。现在回归上班,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一定要在出卖固定时间获取工资之外,拥有不靠出卖时间赚钱的能力,规避掉失业风险。要么是投资,要么是打造出实现「睡后收入」的产品,结合第一篇获取信息差的方法,打造这样的产品也并非难事。

第三篇: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技能优势,自己视为平常的手艺,很多人都不具备,需要付费才能获得相应服务。如何将技能产品化或服务化,并进行规模化,掌握定价权,需要持续思考。这是已有的「资源」,比寻找新的资源更为容易。

写下以上文字后的感悟:学而不思则罔,看的多,却缺乏深度的思考,涉猎再多的信息都是无效的,写下思考的过程和结论,这种方法就很好。思考之外,还需要执行力,知行合一,才能有机会获得财富。

打工人职场警钟长鸣

职场十五年来,我身边通过打工挣到钱的人,屈指可数。其中一例是做到上市公司总裁助理,半年几百万的收入;另一例是公司上市前加入,拿到股份,上市后套现,千万的级别。

其他也有一些销售赚了钱,但规模量级远远不够,比同公司别的岗位略好一些。

从基层员工跨越到高管赚到钱的,也只有一例,凭的是贵人提携。

剩下的有钱人都是自己创业或做生意。

这几天一直深思一个问题,我们打工人在职场中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刚毕业的时候,没系统地想过这个问题。对于没接触过的工作,都有新鲜感,爱觉不累,不断涨经验,凭着热情和责任心,很快做到主管。

中层也容易做到。麻烦的是跳槽的时候不能掉回基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回去做基层的工作,觉得枯燥无味。

有人说怎么可能做到部门经理又去做一般员工呢,这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有的公司主管就管几十人,有的公司总监也只管二三人。要么跳槽到大公司,职位可能会降低,要么跳到小公司,职位上升但是活儿更杂。

跳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随机的事,甚至是件被动的事。能够按照自己明确的目标一家一家跳下去的,少之又少。

等到大小公司都经历过,大部分工作差不多都做过一遍,人生阶段也进入到重负荷的时期。这时才意识到,赚钱是第一位,其它的都是其次。

这时候回想毕业后刚就业时的情怀、信心、责任心、提升经验、积累人脉,都是这些词本身,没有直接地与赚钱联系起来。

等意识到赚钱的第一性后,打工的相对优势开始降低了,后浪们涌了上来,钱少活儿好肯加班,与后浪同地位同起跑线竞争,这是把自己置于了尴尬境地。在以新知识为生产力的行业,更是这样。经验不是优势,反而是阻力和负担。或者说,经验在较低层级的工作领域中,并不能产生明显优势。

总的来说,到了一定年龄,在职场中没站到更高的位置,会很难受。做的和年轻人一样好,人家的性价比更高。做的还没有年轻人好,要你这老年人干嘛?

十五年后回顾职场,得到一个经验,如果下定决心长期在职场发展,就要不断上升,通过攫取权力做到高管,并不断提升人脉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赚到钱,工作也会充满激情,有较强的成就感。

如果不能,自然发展下去,就会是一条下坡路。

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没有野心(或志向),性格不适合职场政治。如果确定目标是在职场发展,需要突破这两点。否则,每家公司的高管都是个位数,凭什么是你呢?

好在,职场持续上升,只是个手段,而不是目标,目标是赚到钱。我们付出时间和辛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先实现赚钱这个目标。

凡间的幸福和金钱是密切挂钩的,如果说内心平静才是幸福,那也是你关心的人的愿望大部分实现之后的内心平静。享受过荣华,才有权力享受生活的平淡。除非你是一个人,没有牵挂。

而赚到钱这个目标,以打工人的身份来实现,就像开头所说的,万无一二。哪怕求温饱稳定,也要受很多委屈。

比较好的方式,是毕业后先上几年班,期间全力以赴接受挑战,细心观察揣摩,为以后创业积累经验,包括弄清楚一个公司的管理方式,一个产业行业的利益链条,一个生意的商业模式,以及每项关键业务背后本质的决定因素等。

之后,就专注在自己创业的道路上,拼头脑、体力、资源。即使运气不好,短期内无法实现财务自由,只要坚持长期主义,十年、二十年之后也一定会成为少数有钱人。

周鸿祎、张一鸣都是这样的例子,短暂上班后,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身边也有朋友是同样的过程,不过回归的是家族企业。

如果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和勇气,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定平稳,就做一份稳定的工作,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和学校,没有那么多不确定性,比不进则退的打工人好很多。

如果有稳定工作的机会,大部分人都应该去选这条路,不仅生活安定,闲暇时间把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还能实现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本职工作是电厂计算机工程师,业余时间写出了中国科幻第一书,他曾经说过,很感谢电厂这份稳定的工作,才让他能有条件写出自己喜欢的内容。

我曾经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机会,但是年轻时没经验,草率地放弃了。

如果已经是打工人,长期身处职场,却还没有上升到高层,也没有上升的意愿、动力和能力,那就找一个相对简单、轻松的环境,尽量保证工作不受人诟病,不多言,不多事。一方面保持生活、工作的平衡,另一方面寻找项目机会,多增加一些收入。更可以坚持做一件有长期价值的事,等待有一天职场无容身之地,没了主要收入,还有被动收入保障生活。

除此之外,没有太多的选择,除非不属于打工人这个阶层。

早些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劣势、明确事业目标,确定好自己的定位,利用好业余的时间,构建一个新的收入引擎。如果一直依赖一个出卖时间的主引擎,一旦发生单点故障,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产品思维和流量思维

写在前面:

停更到差点弃号。原因嘛,就是几点:

1. 见不到即时反馈。没赞没评,粉丝不涨;

2. 写浅了不好意思发。怕人说水平次;

3. 写深了太费劲。耗时耗力,耽误主业副业。

这段时间反思了一下码字的初衷也就释然了,以后不再刻意追求文章信息的密度,把思考总结及时记录下来,快速发出来,不追求完美。

如果对有些朋友有些许用处,就更好了。

以后的内容可能更碎、定位更分散,但总体会围绕互联网产品经理、大数据、运营增长、个人管理、成长认知等方面。

即便没能得到所期待的关注与互动,倒也不失为一份内容丰富的个人思考笔记本了。

下面聊正题。


这段时间尝试了抖音运营,找了一个制作成本低,又有明确的变现路径的方向,见识到了抖音的流量威力以及流量控制能力。第二天发出的第 3 条视频就成了一个小爆款(3.2W 播放量、1000+赞、170+关注),到第五天发的第 9 条成为了一个大爆款(215.3W 播放量、7.9W 赞、1W+关注)。对流量运营又有点感悟。

图片

产品思维的本质就是创新,即在某个场景下,面对一个问题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并使之落地。更优体现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各方共赢几个方面。颠覆式的创新是重构了场景,甚至发明了新场景,拉通了新场景中的生产消费闭环。

所以产品思维核心,一是在于差异化,从战略、范围、架构、功能、交互构建差异化和领先力,这样才能具备可能成功的条件。二是可行性,很多产品极具前瞻性,但死在了曙光到来之前,在当下政策、技术、市场环境还没有准备好接纳产品的时候,就过早地推出,经不起持久战而夭折。

例如在 2000 年前,距今已有 20 年,IBM 就推出了面向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语音控制应用,其实就是现在的「Siri」和「Cortana(小娜)」,我曾安装试用过,已经算很好用了,但是这个产品一直没火起来,后来消失了踪影。再比如摩托罗拉 1987 年的「铱星计划」,要把 66 颗卫星送入太空组成通讯网络,结果埋下了摩托罗拉陨落的种子。事实上,特斯拉今天才正式开始做同样的事情。构建一个颠覆性产品,需要同步构建出完整的系统生态。

流量思维,关注的是注意力。人们把五官和时间用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扎进流量产生的平台或输出的渠道中,成为生产方或批发商,就能分一杯羹,尤其是在平台早期,培养种子用户的阶段进驻,能获得更多的红利。

人们常用的 APP 有 6、7 个 ,它们占据了手机屏幕亮起的 90% 的时间。每支手机每天屏幕亮起约 4 个小时。人们的注意力消耗在短文字(微博)、长文字(公众号、知乎)、短视频(抖音、快手)、长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游戏音乐这些内容上。

看你擅长制作上面哪类内容?擅长为哪类人制作?

流量的核心在于漏斗模型,内容定位(确定流量方向)和运营策略,都要关注漏斗的底面积和转化效率、转化性价比的数据。

漏斗的底面积是指内容受众人群有多大,决定了潜在收益的规模有多大。据统计,本科生只有 4%,6 亿人的平均月收入为1000元。为谁提供什么内容,都要基于这些数据来做决策。

转化效率和转化性价比,决定了利润的大小,所以在流量操盘中,标题党盛行,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为了提高转化效率。流量可以低价采购,高价卖出,我们平时能看到很多这种付费流量广告。

广告两大作用,一是品牌曝光,二是引流。付费引流的广告,背后是流量转化。广告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位置,覆盖了哪些人群,成交比例有多高,广告单价多少,甚至可以推算出成本和利润。

我了解到有做公众号矩阵(简单地理解为多个公众号有协同作用)的人,雇了若干个编辑,每个编辑管理 10 余个公众号,每天发文,文章就是那些家族群里长辈们经常分享的类型。两年内就买房买车了。公众号每个阅读量广告报价约 8 毛到 1 元,也就是说,每篇文章平均阅读量 1 万以上,发一条广告就说 8 千到 1 万元。

关注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里,从消费方完成到生产方的转变,想办法把流量放大,变现路径缩短,就是流量思维的运用。

抖音运营手记

2020-11-08 周日

想不如做,说不如干。

周一说了书摘类抖音账号变现思路,周末我们就来实际操作。

找一张图书背景,选择一段以前发在朋友圈广受点赞的文字,再挑选一段轻音乐配好。

还可以合成配音?别的账号似乎没有人这么干,算是创新,编辑好发到抖音上。

再来修改头像、简介,取消以前关注的账号。做完这些事,抖音运营就正式启动了。

我有一颗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你需要教导的温暖爱心💗#读书 #人性 #智慧 https://v.douyin.com/Jugyy8Y/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直接观看视频!

第一条视频几分钟内就有 300 多播放量。最终达到 400 多不再增长,30 余个赞,赞比还不错,基本没有粉丝增长。

到了晚上,发出第二条视频,内容来自某号的文案,播放量基本和第一条持平,点赞数仅 10 个,原因可能是没人愿意为扎心的内容再去点赞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智慧 https://v.douyin.com/JugPoru/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直接观看视频!

这条视频犯了个错误,没有控制播放时长。大约有 12 秒,对完毕率的指标不太友好

两条视频都是 500 个播放量以下,粉丝数增长不到 10 个,无评论。抖音平台应该是先小范围投放曝光,再看点赞与评论,再决定投放范围。

期待明天。

2020-11-09 周一

想到以前在 Kindle 上看书标记了很多句子,看看有哪些可以用。

灵机一动,直接拍个 Kindle 实物照片怎么样?比前两条做起来更简单。

加开幕特效,再根据内容类型,配个稍激昂的音乐,吸取之前没有控制视频时长的教训,控制在 7 秒左右。

对待爱人、孩子也是一样,不应该反复暴露、指责她们的缺点#领袖智慧 #人性 https://v.douyin.com/JugPHph/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直接观看视频!

上传,触发了审核机制,一直是等待审核的状态。过了 15 分钟左右,被审核通过,播放量停在 50 不动了。尴尬,这可能是条失败的创作(结论先不要下那么早)。

晚上下班时间,再发一条,还是回归到前 2 条的形式,这次内容比较多,来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长控制在 8 秒。

你要了解的#经典名著 #智慧 #人性@DOU+小助手 https://v.douyin.com/Jugyajf/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直接观看视频

8 秒时间肯定无法看完全部内容,视频自动从头播放,音乐总是在 8 秒间循环,不断地重复,令人烦躁。我觉得这种体验并不好,用户可能会点击暂停去看。

吃晚饭的时候,Kindle 那条视频也超过 400 播放量。看着 4 条播放量均在 470 左右没超过 500 的视频,不禁感叹抖音的算法控制得实在太好。

高潮来了。

Kindle 视频突然点赞数上升,紧接着播放量也开始猛增,以十几秒百级播放量的速度上升。

感觉是肯定能上千的节奏。20:15 播放量 999

可能能达到 3 K 播放量?21:21播放量 8888

破万是有希望了。想截一个 9999 的图,但是涨太快了,没截到。21:42 播放量 1W 整

这么容易做出一个爆款?真是有点小惊喜。不知道最终有会多少播放量,23 点上床睡觉的时候,2.5W 播放量。

其它 3 个视频并没有被带动,只有个位数的增长。

早上醒来,这条视频播放量达到 3.2W,粉丝增长 170 个,点赞约 1100 个。

第 3 条视频就有了这样的成绩,真是鼓舞人心。3

2020-11-09 周二

中午常规发一条,中午 12:10 前后是个好时间,大家吃饭午休是个刷抖音的小波峰。

今天没有太多时间选择内容,内容不够有力道。在关键词句上加了小箭头的特效,算是小优化。

很快播放量破 500,增长停滞。收获了一条评论互动,若干个赞和粉丝。

计划发布 10 条视频后,做一次 Dou+ 推广,使粉丝量尽快达到 1K。

持续稳定地输出高质量的内容,是取胜之道。重点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书摘内容,晚上继续加油。

一个简单的抖音变现小思路

在抖音中,有一类账号的内容制作较为简单,这类账号就是「书摘」。背景是一本书,从网上搜索一些金句放在书页上,静态图片配乐。以下面这个账号举例:

可以看到,编辑这种视频非常简单,所需时间也短。视频的质量关键在于搜索和选择「书摘」的内容。

我们来看看这个账号的数据方面:

点赞量和粉丝量分别是 430 万和 38 万,最高的一个爆款视频获赞 9.8 万。

那么它又是如何变现的呢?通过橱窗和小黄车,这个账号橱窗中销量排名第一的图书,显示销量为 10.3 万册。现在还没研究清楚销量是如何统计的,假设佣金每本只有 1 元,光这一个产品就赚不少。

这个思路,用在视频号中也未尝不可。

从今天起,坚持每天写作 45 分钟

打两把王者荣耀要 40 分钟,刷一会儿抖音很快半小时过去,清理当天未读的公众号也得一顿饭的功夫。

争取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写作。

为什么是一节课的时间?太长的时间也没有,日常活动的关键词有:陪伴与教育、锻炼、运营网站、阅读、编程、学习、工作任务,各项只用一个小时,也几乎占满了白天的全部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够简单地写写当天的感悟和思考,但系统性肯定不够,这也是公众号断更的原因,总觉得需要较为完美和系统地输出一个主题,否则对不起订阅的朋友,或者说很担心被订阅的朋友看不起,取关。

对于自己来说,写总比不写强。也许要先满足自己,再「取悦」别人。这样持续下去,说不定才能两者兼得。

今天得到的启发是对「资源」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资源,但因为它很常见,或者你获得它较为容易,所以觉得它很平凡,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想各种办法求而不得。比如一些电子书,比如某软件的序列号,或者是一些模板、素材,也或者是你习以为常的一项技能,这些不起眼的资源,都能变现。

变现比以前更容易,是因为:

  • 移动支付不像支付现金那样让人心疼,看起来减少的只是数字。
  • 人们已经有了为节省时间小额付费的习惯。
  • 人们有了为别人的劳动买单的意识。尽管这种劳动可能只是简单地搬运、打包,但人们已不再纯粹地享受「免费」,存心只做伸手党。我理解这更类似于「小费」意识。

但把资源变现,还需要方法、平台和渠道。今天的时间不够说。

思考是逻辑和步骤是:

  • 自己有什么资源?资源够不够多,能不能持续输出,输出的成本高不高。
  • 再看寻找这些资源的人群活跃在哪儿,如果没有细分的平台,笼统地说有几亿人都活跃在那五六个 App 上。
  • 如何获得大曝光率?
  • 如何把变现闭环打通?

晴转小雨

🌧

把时间、精力和情绪,用于产生长久价值的行动上。

尤其是情绪,包含着创造和毁灭的能量,不要把情绪用于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上,更不要让情绪蔓延。

平静地说出正确的观点,至于别人如何理解,如何抨击,都是别人的事,不必解释,更不必重复去解释。

大格局,第一步是识别长久价值,第二步是为长久价值提供空间,供它生存、发展、壮大。把多余的东西扔出去,空间就变大了。

想清楚那些真正对我有用的,对我长期有用的,把时间、精力和情绪,都放在它上面。

能不能看懂随缘了

商业的本质是使资源和需求对齐过程中产生溢价。商机,就是发现需求,发现资源,发现对齐的最优路径。

资源分为信息、物质、能力。信息就是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物质,包含一切有形的商品和产品,也包含资本;能力就是我能而别人不能的无形力量,关系是能力,研发、生产、包装、渠道、流量也是能力。

从拥有的角度来说,分为我的资源和世界的资源。我的资源是有限的,世界的资源是无限的。

我的资源中有重要的两项:发现自己核心资源的能力,发现并使用世界资源的能力。

拥有我的和世界的资源的成本不同。世界的资源在未动用之前,可能无需成本。《老子》说,资源向低姿态方流动。

需求产生市场。市场有不同的维度,客户性质维度有 to B 和 to C,客户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都构成维度。时空均在这些属性中。

可以卖我的资源,或世界的资源。卖向维度切割出来的市场。

发现一个好资源,或创造一个好资源,推向有需求的那群人。

人接收信息的渠道只有眼(50%)、耳(40%)、鼻(10%)。眼睛看到的有静态的和动态的,耳朵听到的是声音。形式上也有维度。对人施加影响的形式,也由此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