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年龄的怪物,来的总是悄无声息

学中医快七年了,道理懂了不少,但一直没对自己的身体下什么功夫。年过三十以后,年龄这个怪物悄无声息地走近了,吃得不香,睡得不好,精力不济,压力太大,生不了气、熬不得夜,完全没法和二十几岁的时候相比。现在以我近半年高速发展的医术,总算决定出手做些什么了。

像我这种身高178厘米,体重53公斤的人来说,食疗和运动全都没法改变我瘦弱的体质,必须得吃药。

上周末,我配了一个方子,去同仁堂请他们加工成蜜丸。

这个方子来源于《金匮要略方论》虚劳病篇中,方名叫“薯蓣丸”,原文仅有一句话概括它的作用:“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本只有21味药,我把其中芍药拆成了白芍和赤芍、曲拆成红曲和神曲,但忘了把甘草拆成生甘草和炙甘草。所以最终是23味药,更合理应该是24味药:

山药/大枣(各30克)、甘草/炙甘草(各14克)、当归/桂枝/大豆黄卷/干地黄(各10克)、人参/阿胶(各7克)、川芎/白术/麦门冬/杏仁/防风(各6克),红曲/神曲/柴胡/桔梗/茯苓(各5克)、白芍/赤芍/干姜(各3克)、白蔹(2克)

这个方子不得了。上面有提到我的身高和体重,这种比例不是一般瘦,是特别瘦,我把儿子架到肩膀上,我老婆给拍了一张照片,说一根筷子上插了一个肉丸子,大家可以想象。瘦的生理原因是我的体温比一般人偏高,持续低热,这不是病态的热,有的人的体温就是要比一般人高,用体温计量有时候并不见得高多少,但靠近或贴着皮肤,就能明显感觉到比一般人暖和,冬天抱着这样的人睡觉很舒服,像抱了个火炉。这是体质因素,但怎么形成了这样的体质,和先天、后天都有关系,另写一篇文章说明。一般说“瘦子多热”,说的是阴虚发热。身体的机能燃烧很充分,但吸收太差,燃料的形成受限,所以完全没有剩余的能量积累、储存下来,怎么吃都吃不胖的瘦子后天脾胃都有问题,所以想减肥的人不要羡慕这样的瘦子。

中国补药实在太多了,肾气丸(地黄丸)、小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甚至真武汤。效力都比薯蓣丸强,但大多数补药偏腻滞的多,像我这样的瘦子就没法消受,消化机能实在太烂,稍微不好消化的饭吃了脾胃都要抗议。薯蓣丸这种补药就不同了,越虚的人补得越好,就像有种武功是你给的力越大反弹越大,你使的劲小受到的伤害就小。薯蓣丸就像是这种武功,越虚的人补劲越大,不虚的人吃了,基本就只能像吃零食。“虚劳诸不足”,就是说这也虚、那也虚,全身各处都虚,灵魂也虚,其实就是亚健康,用中医黑话来说就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前面还能加上五脏六腑的主语,就变成你熟悉的那些概念了。总得来说就像一个长年失修的破屋子,到处漏水,薯蓣丸就能补这种漏。

看它的组方结构,实在是完美。首先能抓出一副四物汤,地黄、川芎、当归、芍药,四物汤是女科圣药,调血、养血、活血、滋阴齐全。再能抓出一副四君子汤,人参、甘草、茯苓、白术,健脾必备之品。四君子加四物就是八珍汤,慈禧老佛爷当茶喝,做成药饼子吃。其中有桂枝,再加一味黄芪就是十全大补汤,再简单化裁就是人参养荣汤,再变还能是泰山磐石散,这个药方不常见,但看它名字就能想象它的作用。

有人说这不像仲景方啊,感觉什么补药都往里放。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方我们叫做经方,药简效专,大开大阖,就像是特种兵,而薯蓣丸就像后世方和时方,或医经派开出的药,满山坡放羊的感觉。但别忘了张仲景也开鳖甲煎这样23味之多的药。金匮要略中的方子明显要比伤寒论的药味多,像伤寒论中“知,止后服”的表达也比较少,没办法,谁让都是些内伤杂病(慢性病)呢。

说回这个方子,它也不是东北乱炖,啥都往里搁,它在张仲景心中一定是个金字塔模型,底子是山药、大枣、蜜,这些可以看成是充饥和厚脾胃的。再铺一层甘草建坐标轴,在上下焦直接建立一个中轴,炙甘草温中补虚调和诸药,生甘草清虚热,还有类固醇的作用,不知道类固醇是什么?体育赛事中禁用它。再上一层,桂枝通阳、调和营卫、地黄填阴、当归引血归经、大豆黄卷清理废弃物;底座关键的位置再来一层人参、阿胶,效用人人都知,一层一层地往上码……八层都有各自的逻辑和相互的联系在内,是立体式的扭矩结构。这个方子中还有所谓的三阳药,就是治六经病中三阳病的主药,太阳桂枝、少阳柴胡,另一味有人把白蔹算进去。

其实看组方不是这么看的。我加入的中医派别是经方派,经方派的祖师爷是炎帝,炎帝就是神农,尝百草的那位祖先。炎帝不是和黄帝打仗吗,被黄帝打败了。战败的结果就是舆论和以后的历史记录是由黄帝控制。就像现在连蒋介石的只言片语都看不到。黄帝留下来一部伟大的书叫《黄帝内经》,不管是不是他亲自写的吧,总之从他那儿传承下来一派,以内经为源头,我们称之为医经派。虽然都是炎黄子孙,但当时真就是死对头。所以经方派和医经派是有冲突的,理念和行动都非常不一致。现状是不仅西医在搞中医,就连中医里的医经派也在搞经方派,他们觉得怎么可以像经方派这样看病开方?搞得结果是医经派的人数占全部中医的99%以上,大多分布在学院、医院,是执政党;经方派连1%都不到,普遍分布在民间,是在野党。经方派的用药思维是尖兵作战,以一抵十、百,用兵如用神,精准打击,战前侦察的角度也不一样,战术直接决绝,常用形容疗效的词是覆杯而愈,效如桴鼓;医经派的做法就是全民皆兵,大撒网,全方位照顾,见一症用十药,五脏六腑全覆盖,疗效吗,呵呵。中医被人质疑不行,就是因为99%都是这样的中医。但经方派肯定不能成长为99%,所以看一些经方派的明医在呼吁回归经方和古中医,既觉得敬佩又觉得在做无用功。中国人的人性特点也是和黄帝有关。神农炎帝尝百草,汤液经早期人物伊尹是厨子的名声大于宰相,医圣张仲景心思太细腻,而且特小气,用的药都是最便宜的,就想通过最便宜的药达到最大的疗效,常用的药就是甘草、桂枝、姜、枣,比起时方里动辄鹿茸、犀牛角简直不能相提并论,而有一本书记载了大量经方名叫《辅行诀》,是修道人辅助修行的手册,以上几个细节,就能知道经方派是些什么类型的人,能不能适应现在的商业社会。有关两派的区别,日后详述,现在只能说,我花了六年的时间学习医经派,现在弃暗投明,投靠了经方派,短短半年,医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一个字形容我的心情——我自豪。

说回医经派对药性的认识,特别朴素,就看药的气和味,气味是两回事,就像臭豆腐和榴莲的气味和吃到嘴里的感觉。辣的吃了冒汗,气味轻的作用在上……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另外就是总结药之间的相助和牵制规律(生克耗泄助)。药的归经是后世的发明,这一大发明是分水岭,是中医的一大灾难,从此学医的开始记哪一味药归心肝脾肺肾哪一脏腑,疗效开始直线下降。你想吃进嘴里经过消化道的东西怎么可能兵分几路去心到肝,它们自带GPS装备吗?

事实上,气和味是药在大自然生长化收藏过程中记录和吸收的天地间的信息和能量,由于禀性不同,最终所携带的能量性质特点(中国人抽象成金木水火土)也不同,进入人体后,同气相求,去找适应它呆的环境,走的是人体的能量通道(经络),进入人体后再次生长化收藏,释放出中和性的信息和能量,使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环境一变,病毒细菌(邪气)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就转变了,灵魂的翅膀被剪掉了,成了和身体和平共处的一部分。或者遗留了尸体实体需要排除出体外,人类就付出一定津液气血的代价,作为路费,从汗吐下送它们出去,这就是中药的原理。和西医的理念有非常的不同。中医是仁医,给病邪以出路,不以歼灭为目的。一次次歼灭的结果,就是病毒不断变异。

再说回我为什么把芍药拆成了白芍和赤芍,同一个美女,穿了一身白和一身红,对你有影响吗?这么说有点玄,现世的说法是白芍养血、红芍活血,古代是不分赤白芍的,所以现在两种都加进去。曲是发酵的东西,现在不清楚古代到底用的哪种曲,红曲和神曲都用进去挂个保险。我对甘草的调性比较熟悉,现在的说法是生甘草清热降火,炙甘草温中补虚。

薯蓣丸早晚各空腹酒服一粒,酒用黄酒或醪糟酒。先嚼碎,再酒送服,或者含化也行,100颗是一个疗程。从同仁堂取回家就尝了一颗,药味能接受,味道发甜。等用段时间再更新补的效果。补药其实最怕就是一吃就感觉超明显,一停就没效果。这样的补药有害无益,至少是不对你的症。

对本文有任何问题,请留言,一定回复。

“有劳而作”之我见

“有劳而作”指自己身边只要有需要自己必须完成的事,就去主动把它做完,不要拖着。“拖延症”患者一看这句话,似曾相识。但心下暗自揣摩,药方好开药难喝,解决拖延就是不要拖延——“懂,可臣妾做不到呀!”结果是渴而穿井,斗而铸锥,最后渴死和战败。大概这样的教训有过几次,才能唤醒。但现实生活里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事,很难让人刻骨铭心地领悟。

我们还能创造一个词叫“有作不劳”,事情的发展规律容易让我们预见接下来发生什么事,需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作为一个凡人,出生、上学、毕业、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养老……你能知道接下来面临什么,为了下个阶段的水到渠成,提前“作”就不至于事到临头那么“劳”。这里的“作”主要是思考、计划、谋划、布局,有这样表现的人我们常常说他有远见。日常小事上同样如此,稍微多想想明天、下周要办的事,做好安排,就能游刃有余,轻松洒脱。

现在回过头再琢磨拖着不想做,而又必须要完成的事。究竟是些什么事?

首先是时间有余地的事,不论重要不重要,有好处没好处,只要不到最后一刻,那就先放着。时间是一项最珍贵又最容易被浪费的资源,对,凡人眼里时间是一项资源。但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叔本华说过,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理解了时间,那就至少开启了一半智慧。

其次是外部压过来的事,而不是心向外有所求的事,不是内心真正向往之事。不得不做之事。

第三是眼下有更让人沉浸在内的事情,这样的事或者是能让人放松下来,或者是把时间消耗掉,或者是能让时间过得更快,或者是能获得生理上的愉悦。

你能否助七子全视己身?龙马氏笑答曰无以相助。

修心是一个人的事。别人只能做梯子和桥。能不能渡过去,渡向何方,都要看自己。

一旦有了一个具体的梯子和桥,就以为唯此不可,反成了障碍。所以,那个人尽量不留下梯子和桥,但总要留点线索。可感可知不可识,存在于心里,故心向内,不向外。

白岩松:停下来,与自己对话

各位,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来了之后才知道不好讲,为什么?年龄层相差太大,36到42(岁)的一群人,还有年轻的大学生,你怎么把一家两代人融合在一起还要给他讲呢?讲养生上一拨听,下一拨不听;讲励志,下一拨听,上一拨不听;讲成功,底下(有)一半儿人都有经验,很难,所以,聊聊天吧。

这一个月正处在厦门的读书月,我是受出版社的“裹挟”,来跟大家谈阅读之美,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稍微悲哀的事情。今年台里头做一个关于读书的公益广告,这几年(都在)做读书的推广,我总纳闷一件事,你见过国际上把哪个日子定为“吃饭日”吗?说到国际吃饭日,没有。那既然国际没有吃饭日,那为什么要有一个读书日呢?对于人们的身体、肉体来说,不吃饭活不下去,那我很纳闷,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不读书难道不也是跟不吃饭一样活不下去的一件事吗?那么为什么现在都已经堕落到了要全社会去推广“阅读”这样一种现状?我觉得这件事情恰恰印证了此时此刻中国的某种悲哀和某种觉醒。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前不久在APEC上,普京送给了总书记一部手机,这部手机我看完细节之后发现,只有俄罗斯能做,中国做不了。是他们技术很高科技吗?没有。这个手机是两面屏幕,这面跟咱们的手机一样是正常的,另一面是跟kindle一样的、像水墨一样的屏幕。我为什么说中国做不了?俄罗斯的人均阅读量在全世界排名是很靠前的,脑海中能诞生(这样)一个手机,一个屏幕是正常的彩屏,另一个屏幕是墨迹的屏幕,只有爱读书的国度才可能把它研发,他才会把一个手机跟阅读和使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我们设计成两个屏幕,一定是为了变得更加便利,更加色彩斑斓,而不是考虑是否更适合阅读。

同样的道理,今年八月份我去法国巴黎的时候,大家知道,八月份的时候,巴黎人民非常可爱,把整个巴黎全部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见着中国人的可能性会比见着法国人的可能性更大,他们都去度假去了。就在探讨这个度假的事情当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中方的高级官员跟我说了一番话,给我的触动非常深。他说该怎么看待法国人像命一样地捍卫这一个月的休假?中国人经常会觉得法国人太懒啦,一到夏天钱都不挣全跑啦,都去度假了,海边或者其他(地方)什么的。我们非常容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法国人是怎么去面对、思考、解读这一个月呢?在全世界,如果论有创造力的国家来说,法国,是最好的,甚至可以不加之一对吗?比如说在诺贝尔文学奖,法国有多少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包括法国的电影,现在我依然是法国电影的狂热爱好者,只要看一部法国电影,当然,也是他不错的电影中的一部,我就几乎从来没有失望过。在我最喜欢的三部电影当中,就有一部是法国的……法国人认为法国之所以有创造力跟这个月休假紧密相关,因为每年他们有一个月去保证安静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经常有发呆的时间,让他们了解生命。每年都要休息一个月,宁可少挣点钱,在这背后是一种对生命更透彻的理解。

生命不止是使用,还需要奖励,而我们对生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口号上会说:活到老,学到老;其实我们的实际行径中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钱永远没够,大家都在忙碌着,其实中国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忙”。“忙”就是心亡,那你可以仔细追究一下,“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有多少人心是死的?”他的这番话触动了我,法国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国度,跟他经常要停下来,面对自己,成为自己的朋友,与自己对话,与时间和空间对话紧密相关。后来我总结,想要有创造力,需要有三个条件:有钱(有一定的闲钱),有一定的闲人,还有一定的闲时间。没有这三点,想有创造力,不可能的。

去年是《东方时空》创办二十年,它在1993年创办,为什么(发展)几年就成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专题节目?那种创造力是从哪儿来的?我觉得就从这三个“由于”来的:由于进行了改革,大量的人可以进来,不合适的人可以走,每一个栏目的人都会有一点富余。这种富余就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力,同时也有了生存的压力,这就需要更有创造力和干得更好。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当时搞改革,钱制片人可以支配,干得好的人可以多给,干得不好的人可以少给,有一点闲钱。第三个由于不是满员,同时还可以吸纳社会的大脑,优秀的人云集在这里,就会有多余的时间和智慧,创造力就诞生了。那样的几年时间里,永远是前面在播节目,后面就有人在研发新节目,所以,很多新节目都不是领导指令的,而是我们自发推动的,像《实话实说》这样的节目,领导没让做这个,一看还不错。创造力就是这样诞生的。

四个苹果创造世界。第一个是亚当夏娃的苹果,与人类有关,第二个就是牛顿的苹果,发明了万有引力,第三个是乔布斯的苹果,第四是中国的小苹果,解决了庞大的大妈们多余的精力,这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笑)说牛顿的这个苹果,我相信在此时此刻的中国,这样的传奇不会诞生,此时此刻的中国诞生不了牛顿,此时此刻有几个中国人有那个闲工夫躺到苹果树下去?在一个讲究“爱拼才会赢”的国度里,这是闽南语对这个国度最大的贡献,好多不会讲闽南话的人都会讲“爱拼才会赢”的闽南说法,在这个“爱拼才会赢”的国度里有几个人愿意躺到苹果树下去闲呆着?好,即便有人躺到了苹果树下,被苹果砸完之后的反应也一定很“中国”。第一个,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抱怨。此时此刻的中国最大的特质是抱怨,我们可以到任何一家餐馆去听,小三在抱怨正房,领导在抱怨下属,下属在抱怨老板,老板在抱怨体制内,体制内在抱怨体制外,反正所有人都在抱怨,因为大家都觉得责任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每个人都在抱怨中把自己给摘(除)出去了。其实,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你要进步了中国就进步了,但是中国人不会用这样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因此第一个反应就得抱怨,“谁管的树?你们领导在哪儿?把他给我叫来!”一定会演变成为这样一种局面,这是大比例,还有一定的小比例的人是吗?

人家说一个外星人如果掉入地球,掉到其他国家命运可能相同,掉入中国会有不同的命运,要看它掉入哪个省。如果掉到陕西,就会把它埋上,一百年后再挖出来。如果掉浙江义乌,就制造一批模型。如果掉在东北,训练训练上二人转舞台。要是掉北京,更搞笑了,“赶紧问下是什么级别要不不好接待。”(笑)所以我们会有我们此时的特征,你就会去想我们现在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时代吗?当你看多这样事情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种本源,此时此刻有多少中国人会去做无用的事呢?但是创造力就恰恰跟无用的事联系在一起。

第一个黄金周,我在厦门。全中国的第一个黄金周那天我在厦门,带着老婆孩子,孩子还很小,我们喝茶喝到十点半的时候就被临时通知“全走,所有的茶室要改成宾馆让人睡觉”。因为第一个黄金周,厦门没有想到游客是如此的海量。等我回到宾馆的时候,大堂里全是人,在等床位。第二天去鼓浪屿,噩梦一般的旅程,但是,到了鼓浪屿之后没有几分钟我就成为最幸福的人。一艘艘船在鼓浪屿停泊,(大家)下船,99.5%的人直奔日光岩。还有人问:哪儿是鼓浪屿最有名的?日光岩呐!旁边的人也不用问,跟着人流走了。我带着家人跟着人流到了日光岩一看,人满为患人山人海,都快看不到日光岩了。我就势拐到了鼓浪屿的巷子里,一个人都没有。那一上午直至下午,我们把鼓浪屿都逛了一遍,甚至还钻到那时候还有一个什么洞里。最美的鼓浪屿在最火爆的黄金周是没人的,几乎属于我们这一家人。但是,涌入的人们都在日光岩,因为他们要照一张相,留言“我到了鼓浪屿”。从此我几乎不到任何一个景点去照相,因为生命很短,照相的那个时间不如留在自己的记忆当中去感受。所有传说中最美的鼓浪屿,比如说钢琴的声音,从窗户里头传出来,我全听到了。野猫跑过,张三丰的奶茶等等。这个时候要反过来去思考,我们的生活,出现了哪些问题?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有哪些问题?闲逛是没用的,我们讲究直达目的地,干任何事情我们都是功利地直奔目标,过程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拥有的所有好处。这句话开始很绕,但是当我开始想明白了,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无聊是有价值的,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无聊的时间,只要一“无聊”,人们下意识地就拿起手机来,“无聊”就被填满了,看个微信瞎搜一番等等,“无聊”没了。无聊之中所临时诞生的某些千奇百怪的、天马行空的创意都消失了,甚至“无聊”本身也消失了。“无聊”也是创造的一个重要母体,而我们现在连给它时间的可能性都没有。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叫有用的事?与升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比如说在我们的学堂里,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都是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功利性极强,“我该怎么办?”“应该怎么着?”“你直接告诉我一个什么?”我每次都回答我不是卖大力丸的,我治不了“急”病,只能是说一些慢道理。但是现在的人觉得慢道理不叫道理,你必须要告诉我一剂药吞下去立马要见效,只有一种药真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是)剧毒的毒药。你只要吃下去,保证两分钟后啥事儿都没有了,你吃吗?所有,有用的药恐怕都需要时间。

现在中国人很有意思,看名片、递名片。回到家一看,这哥们没用,撕了,因为你用不着他。就在一个又一个筛选名片、把没有用的名片一张张撕掉的过程中,你(错过了)生命中有趣的人,留下的全是有用的人嘛,有趣的朋友越来越少。

我们该怎么重新去理解无用之大用,包括阅读本身?今天下午有个小伙子跟我聊,说我特倒霉,本来报了某个学院的某专业,后来被调剂到了汉语言文学,它有啥用啊?我给他四条出路。现在12月份了,回去复读可能有点来不及了,自己考虑清楚。第二条,学校能转系,试试。第三条出路,大学本科学的是思维方式的熏陶,研究生选专业的时候选择一个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专业。第四条非常重要,没准你会爱上它,试着爱上它……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对汉字的喜爱是在增长的,好多人跟我说,谁这年头还在读诗啊……诗歌里有最浓缩的中文,我要告诉他们几件事情,第一,中文是每天面临再次发明的。发明这个词是理科啊,怎么会跟文科有关。我说不,汉字的常用字五、六千字,但是每天当你落笔要写字写文章的时候,你都承载着或主动或被动的重新发明汉字的可能。想想我们厦门的诗人,舒婷,很多年前同样路过神女峰,为什么她能写下:“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上痛哭一晚。”这两行诗有哪两个字你不认识吗?但是她把我们熟悉的汉字重新组合在一起,诞生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境,而且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在诗歌里头,同样存在着看似无用的东西,但是汉字每天都可以重新生长,我们要探讨中文的无限可能……

海子写过“今夜我不想人类,我只想你”。这是海子最伟大的一句情诗,依然是大白话,但是它有我们最浓缩的东西。当一个民族有持续二十多年的时间不读诗厌恶诗,而且把它边缘化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现在都知道,有些东西开始重新有用了。但是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是什么?戒指。你告诉我一个实用功能,它有吗?但是它非常贵。顶针,几毛钱一个,但是戒指呢?无限。还有服装,比如说,服装有用的功能是什么?保暖和遮羞。如果要是满足它有用的功能,去个小商品市场,100元一身,拿下。但是很多女士的一身10000都拿不下,这9999花在哪儿了?花在没有任何实际功能的用途上,牌子、感觉、样式。它一点也不会为保暖和遮羞增加更多的因素,很贵很贵的东西在遮羞方面反而能力减弱了,(笑)尤其在夏天。无用的才最贵,(你们可以)去研究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看看是有用的贵还是无用的贵?

曾经有一次我在讲这个事情的时候,陈丹青非常认同我的看法。陈丹青他们干的这活儿有什么用?请问画家有什么用?诗人有什么用?没用啊,大前年我去了浙江富阳,也就是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的富春,到了那儿之后,我详细地了解了黄公望的故事。老爷子九百多年前到富阳,之后也被边缘化,六七十岁了才在边缘的山里画这幅《富春山居图》,城中心都是领导、企业家、达官贵人,黄公望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把这幅图在寂寞中画完,画完给了一个僧人“无用”。一个寂寞文人感叹自己无用,恰恰遇到一个叫“无用”的僧人还喜欢这幅画,送了。九百多年过去了,城中的达官贵人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这幅无用的人画的无用的画可是真有用,成了这个城市招商引资的最大名片,甚至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都谈到了这幅《富春山居图》。它有用吗?没用。真没用吗?

今天下午,也有学生跟我沟通关于读书的问题,“我喜欢读书,但我的很多同学都去看美剧等等,我是不是需要坚持”等很多这样的问题。(其实)炫耀读多少书和炫耀多少财富没什么区别,都挺招人讨厌的。另外,当用“坚持”这样的字眼去说读书时,已经坏了,读书是一种乐趣。有人问我,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每个人都想得到一个功利性的结果,对你影响最大的一定最有用。但我觉得对我最有用的书肯定就是新华字典啊。(笑)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剩下的、所有的书都像小溪流从源头出发,长江黄河在开源的地方都是涓涓细流,然后不断地有水系汇入其中,然后不断地、慢慢地壮大到长江和黄河如此之辽阔。你能知道是哪条汇入的溪流、哪条汇入的河流让黄河成为黄河,让长江成为长江?我当然无法回答,我这一路上汲取的这么多营养,到底是哪个营养塑造了我。有人问我读了多少本书?我说无法回答你一个数字,此时此刻我什么样就可以反过来告诉你我读了多少书,因为它变成了我。最重要的是,读书本身是一种最大的乐趣,不是我的结果让我得到了乐趣。

现在去中国的书店,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这样几摞书。第一个是与考试有关的书,第二个是(关于)养生的书,第三个是所谓的畅销书。这涉及到人们所关心的(内容),要过关,要长寿,要有谈资,怕被时代抛弃,其实全具有功利性。但是有很多好书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有过程。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得到很多乐趣。

今天我在来的路上看的这本书,一次又一次地让我热泪盈眶。这种热泪盈眶我觉得很好,我还有热泪盈眶的时候,我还知道自己是谁。当你知道自己是谁的一个重要缘由是,知道你还容易被什么所感动。我来的路上看的是《西南联大行思路》,是张曼菱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有太多让人热泪盈眶的地方。比如说邓稼先的爸爸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著名教授,在抗战爆发的时候,他的儿子即将要去昆明读西南联大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儿子,学科学吧,科学有用。”这句“有用”的确反应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心声,但是如果没有哲学系他所拥有的境界,(他)怎么会让自己的儿子在国难当头,抛离这一家子的传统?最后,邓稼先(成为了)我们的两弹元勋啊!

南开大学在1937年7月29日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的校长张伯苓写了一句话“物质之损失我毫不挂怀,南开之精神将在这个废墟上永远。”蒋介石决定彻底抗日就是在头一天,南开被炸之后第二天作出的决定,蒋介石讲了一句话:“中国在,南开在。”张伯苓的儿子从军学了飞行,最后驾驶那种简陋的飞机,在与日本人的战争中阵亡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校长,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校长公子。我那时候眼泪就下来了。这都是一些无用的叙事,藏着这种无用的阅读乐趣。(而)你的人格就是在这种无用的事情的一步步熏陶过程中,慢慢健全独立起来。

现在应该提倡越来越多的人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我每周必须跑五天的步,非常无用的事儿,但是在跑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一种享受,你跟自己对话,把自己放空。累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跑步,的确,当我跑完步的时候,累的是双脚,但心和脑子都缓和过来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辩证法。

大学是止于至善,这是我认为大学最重要的因素,永无止境。创新需要具备的素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我们过去对自由的理解是狭隘的,真正的自由在内心。面对最小的宇宙和最大的人心,只要可以探究的而且能得出一定结论的就不算辽阔,无法掌握的是最辽阔的,人心是最辽阔的。创造就是对固有牢笼的挣破。所谓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就不会有创新,一所好的大学是将有用的和无用的相结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件事有人说对有人说错,这是常理。我舅舅是中学数学老师,以前每天都跟我玩一个游戏,每天都给我出一道题,但缺德的是他往往先画一条辅助线,让我去找第二条辅助线。当时我是一个孩子,只是每天去完成一个任务,总能找到,因为任何一个平面几何题都有一条两条甚至三条四条辅助线能把它搞定,很多年后,我突然意识到,他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因为我从那时候开始,相信所有的事情都不止有一个答案,当别人有一个答案的时候,我总是下意识地要去找第二条辅助线,创造力和不同就在这一个小细节上诞生了。你要知道,第一条辅助线是功利的,第二条辅助线是无用的,但是第二条辅助线提升了我,塑造了我。作为一个学生,只要我找到第一条辅助线,得10分,OK啦,我完全不需要再去找第二个答案,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玩的训练,深深成为了今天的我。我不相信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当别人有了答案我也从不绝望,我再去找第二个答案就好了嘛。所以我称之为第二条辅助线,而它恰恰来自于不功利性的无用的训练。所以未来中国的创造,一定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发呆,开始思想,开始与众不同,开始另类,开始有第二条辅助线,开始做无用的事情都被鼓励。

人类的进步是由科学家的好奇推动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杨振宁跟我说过,物理学到尽头是哲学,而哲学学到尽头是宗教,所有的东西是一个大圈,因此他的话对我是有相当的说服力的,他是这个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一个大家会看到一个相通的地方,而不是聚集在这,他之所以给我讲这句话的缘由在于他经常做无用的事儿,而且感谢这件事儿,就是读大量的金庸小说和各种文学作品。

谢谢各位。

个人医案:芍药甘草汤缓减运动后肌肉酸痛

公司年会组织趣味运动会,参加后全身肌肉酸痛,一周后仍不适,早上醒来肌肉紧张,歇不过来的感觉,配了白芍、炙甘草各90克共煎,三次量。

服下后立即感觉胃很空虚,想填饱肚子,过了一小会儿微微感觉软绵绵的无力。第二次服用的时候药已经变凉,没有加热,没按经旨“温分再服”,服下后肠胃不适,有便意,但不是拉肚子的现象。

总得来说,三次服完后肌肉完全不痛了。原计划若不效,再服桂枝加葛根汤,后来没配。

一朋友在朋友圈求根治偏头痛的秘方,我评论了一个“清上蠲痛汤”的方子。自学有所成后,给一些人开过方子,但都没有服药,可见“医不叩门”是有道理的。

补记:自学脉法起,我就知道自己的脉象呈浮弦,尤其是弦得非常明显。近日摸脉,柔和了很多,以为是偶然的情况,但是持续如此,仔细思考,应该就是服用芍药甘草汤后的另一个结果。

心思不用猜

四个小伙伴赶到方庄环岛东的老诚一锅羊蝎子火锅店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结果第五位再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两小时,刚刚赶上结账。

精品羊蝎子是没得吃了,全被大家吃完了。随便煮点面条粉丝填填肚皮,我们问他被哪个姑娘牵绊住了,才知道他换了工作,昨天是他第一天入职,入职手续办完,当晚就让他感受一下情怀,开会扯淡到很晚。我们一致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创业公司的“激情”。

我和他们哥四个相识,不到十年。他们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同事和领导。这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 ,每年聚两三回。昨天聚,是因为K哥要南下深圳发展,目的有二,一是成家,二是立业。

K哥是个好人,当年我们一起做硬件编辑的时候,他负责CPU、主板等,我负责整机,赶上Intel开发布会或搞活动,我问他谁去,他就让我去,现在看看有抢车马费的“嫌疑”,而且当时彼此的心理一定也很微妙。还有一次,大家收到老G用我们原创稿件套稿费的匿名信后,集体忿忿不平地开了几次“会”,最后一次K哥仗义地说:“我认识老G好多年了,这事我说就别往大搞了,你们都听我一次!”这事就这么结了。

但K哥长相绝对不是帅的,我们几个陆陆续续抱娃的抱娃,怀孕的怀孕,不禁都为K哥着急。这次去,他要去追寻他的姑娘,离开生活了十四、五年的北京。我们都很宽慰,说他这么大的付出,去了一定先把姑娘拿下,早点办事。其次才是考虑老G交给他的开创深圳办事处的任务。

和他们认识的时候,我和LL算是刚刚步入社会,但LL是北京土著。他们几个人都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最后一个进去。第一份工作意味着身份和环境的转变,总是让人忐忑。以至于到现在聚,我和他们说话的方式和节奏,总感觉还是不对。人最早建立的印象最难磨灭,所以我总在提醒自己注意所认识的人的发展和变化。

十年后,每个人的现状都是顺着性格延续后的结果。优点还是原来的优点,局限还是原来的局限。比如老S,昨天饭桌上提醒K哥去了深圳后,摸清手机产业链每个环节尤其是上游的产品结构、利润空间和供需关系,这样有助于推动前端媒体对厂商营销的服务。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适用于各个行业的方法,而且我一听就似曾相识,马上就想到就是2014年看完的第一本书《MBA教不了的创富书》里的观点之一。但经老S的口说出来的感觉就不一样,高端大气上档次,他缓慢但又不很慢、双字为一个停顿、关键词加重语气的方式说出来让我们觉得说的太牛B了。我和他共事时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见过他的表现平平,只有平时兄弟几个在一起时他才这么游刃有余,正是基于这一点,大有让老G有“天下英雄唯吾与你”的感觉。

老G当时是我们的主编,喜欢在事情和人身上动脑子,说话和动作稍显慢慢悠悠,但其实手快效率高,出的活儿也不错。后来我观察这类人,有一种人是真慢。另一种人是脑子运算量太大,我应该稍算后者,遗憾的是算法和逻辑不够优化。而老G对他的思维能力非常自信,说身边的人他一个都看不上,想事情都不如他。这也是困扰他的一个方面,想找个图谋大事的人都没有,高处不胜寒,所以“三顾茅庐”想把老S拉进来,共举大业。他非常向往出人头地和成功,说过去有很多人都觉得他SB,但最后都被他踩到了脚底。

老G和我的一个同学非常相像,他们是一类人,我有时觉得他们想的东西有些无谓,有点庄子说的蜗牛角上两个国家大战的惺惺意味。但从实际来看,他们在物质方面都发展的不错。这之间定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要走的时候,已经11点多了,请服务员帮我们拍了一张合影。

打车回家,司机问我怎么走,我指了一条道,他又问从哪儿上去,我拿出手机说咱们跟着导航走得了。这是个爱说话的师傅,开了导航后就不怎么说话了。我和他说有天晚上我就是从方庄开车回亦庄,转了好多圈都回不去,开到快半夜了实在没法儿,找了辆出租车在前面把我带回去。这位师傅乐了,说回亦庄就三条路,说的门清。我心里笑笑,您都知道哪条道最近,您刚还问我,您这点小心思啊。

又想起门口卖熟食的小店,有一次我和老婆买一肘子,都不用看那位大妈稍显迟疑的动作,我就感觉到她会多收钱。给完钱,我说把小票给我,她那么短暂地一停顿让我更加肯定。边走边看,我对老婆说多收了一块钱,看我没有回去要的意思,我老婆说回去要呀!大妈说对不起呀,看错了,我说没关系没关系,心里笑笑。和老婆说刚开始我就看出来了,老婆说她怎么一点都没发现。

又想起学车时候那位主教练,那点小心思,絮絮叨叨地说,虽然东方时尚规定不能收学员的任何东西,还是有学员每天学完硬要把东西留在车里就走了……还说某教练每个月工资比他们都高,就是因为他每次都要告诉他的学员身边有朋友再报名的时候就提他的名字。

他说的大多数话都有用意,而我不用等他说完前半句的时候我就明白他什么意思,而往往肯定令他的希望落空,他一定在想这个人可真够死心眼的,想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哈哈大笑。后来学完填教练评分表的时候,我把“优”给了副教练,和他分别的时候我握着他的手真诚地对他说虽然他教我的时间短,但跟着他反倒学到了很多。他大感意外,说不用客气,不用客气。

人啊,但凡有点小心思,就有些卑微了。但往往贫困的时候,就由不得要动些小心思,这就是所谓的人穷志短。

《变革中国》书摘

市场最为关键的优势并不在于它的分配效率,而在于信息的自由流动。

制度的转变则遵循着不同的逻辑。制度是多层面的,由于太过复杂,任何单一的纬度都不足以衡量其优劣。因此,一般而言,保证制度的多元化是更为可取的方式。

商品市场告诉企业一些有关它生死存亡的信息,例如企业不能继续生产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产品;而要素市场告诉企业不同生产要素的替代成本。虽然市场总是多多少少存在询价的空间,但任何单个企业难以对原材料的市场采购价格造成实质性影响。要提高生存概率,企业必须自我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新更好的产品,或者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与竞争对手相同的产品。因此,市场竞争可以让高效的企业繁荣发展,让低效的企业逐渐消失,或者转产,尝试生产其他产品。

一个有能力改变游戏规则的企业,就没有提高自身实力的压力。

在市场经济中,定价机制协调经济中的资源流动;它首先告诉我们资源有多种用途,相互竞争,也告诉我们每种用途的回报率,随之而来的便是引导资源流向回报率或利润最高的地方。市场之所以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是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在共同的市场法则下运行,并且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保证生产要素得到高效利用。然而,当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并不取决于其在产品市场上的表现,当消费者无法决定企业的命运时,这个体系就会崩溃。在分权的中国经济中,地方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混乱的定价体制让市场力量备受挫折。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国民经济的碎片化,阻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自由流动。一旦生产要素不能随价格而自由流通,定价体制受到抑制,经济资源就很难找到带来最高收益的用途。企业不能在市场上自由地销售产品,消费者被剥夺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瘫痪。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生产得以继续,整个经济不得不依靠国家的“看得见的手”。

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通货膨胀的条件已经全部具备。

如何将共产党整合到法律体系之中依旧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共产党的权力在法律之上,法律就无法规范那些以共产党之名行使权力的人。

市场价格由供给曲线及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

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永远面对市场选择;经不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其劳动力和资本将会释放到市场中进行重新整合。没有什么秘诀能让企业屹立不倒。“物竞天择”是市场的唯一法则,无法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将破产,经济资源只在更懂得利用它的企业中流动。

股份制有效运作的程度,取决于它能将多少经济资源释放到一个自由的资产市场中。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同样的产品,消费者以他们愿意付出的价格购买产品,企业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然而,事实上,企业间最重要的竞争也许在于产品创新,即设计新产品以及提供新颖优质产品的能力。当企业无法生产独一无二的产品时,便只能通过削减成本降低价格与对手竞争。这种在教科书中描述的竞争方式实际上是企业在万不得已时才会使用的手段。此外,在要素市场中,企业也会为了获取有利资源及顶尖人才而竞争。除非企业能够保证生产要素的供给,否则它无法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中获胜,哪怕它有着出类拔萃的产品。

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它们能在这个平台上争夺资源和消费者。企业在竞争中的表现优劣,主要取决于市场(包括要素和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企业间竞争的自由度。而企业的效率,在本质上则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应对竞价时转手的速度、要素和产品跨界(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流通的难易度,以及建立新企业和发明新产品的难易度。

生产要素向产品和服务的转化需要在一个生产结构中实现,该生产结构通过各种安排——包括非人为操控的定价机制、契约及非契约性人际关系——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协调,最终将生产要素转化成商品。

大卫·李嘉图在此逻辑的基础上添加了地域因素,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比较优势法则,即各个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与之对应的产业,而自己不生产或无法生产的产品则通过进口获取。通过专业分工和贸易往来,不同地区间形成了符合各自优势的产业集中区。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者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生产什么以及如何组织生产。

市场之所以存在的最终原因是人性的弱点。如果中央计划者真如社会主义经典模式所假定的那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市场将确实只是一场浪费资源的游戏。

张五常对于制度变迁的最初分析中,制度变迁的成本源自两个方面:寻找替代制度的信息成本和实施改革遇到的阻力,尤其是来自可能在改革中既得利益受损阶层的反对。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的“内部经济”上的损失更多地被“外部经济”上的所得所补偿。这是理解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高速转型的关键。

由于可以获得垄断性的利润,国企不需要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没有了这样的压力,国企无意中被剥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机制。

垄断性国企雇用了全国8%的非农业劳动力,但这些员工却享受着占全国55%的工资。

哈耶克曾在几十年前提醒过我们,与自然现象或者心理现象不同,社会事实的真实性取决于“(你四周的)人们认为它是真的”。

在任何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都是那些拥有着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人。

官僚政府或任何大型组织的突出弱点,在于上层决策者往往要依赖下层提供的信息。因此,包括官僚政府在内的阶层组织结构经常陷入权力与信息双重不对称的陷阱之中。顶端的决策者大权在握,但掌握的信息不仅有限,而且都是经过多次过滤、反复挑选而又带有偏见的;权力金字塔底层的看门人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却无权采取行动。一个独立于政治力量的活跃的思想市场,则会为体制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使决策者可以获得有效的信息。

真理是完整的、永远的、权威的、颠扑不破的。但是,所有的知识都恰恰相反,知识是不完整的、临时的、推测性的、时时可以修正补充的。

个人医案:一家三口的感冒症状

今年的供暖比较给力,在家里穿睡衣一点都不冷,晚上盖着被子还觉得燥热,从11月7、8号来暖气后已经持续近一个月。

从11月底全国地区普遍降温开始,看到地铁上咳嗽的人不少,公司里也有同事请假。我家里先是孩子出了状况,上周五晚上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刚睡醒,不是太活跃,以为还没睡醒,没太在意。当天晚上睡得比较早,夜里咳了几声,第二天周六早上醒来就发现发烧达37.8度,问老婆说可能昨天在外面玩得比较疯出了汗,也可能一起玩的几个孩子里有感冒咳嗽的被传染了。观察舌尖有些发红,时不时咳嗽几声,未见恶风恶寒,摸脉心里没数。看来不是中风和伤寒,家里有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看成分可行,但孩子尝了一口就再不喝了,看情况也不是很严重,就没强迫。到了周日,发热加重到38.5度,咳嗽加重,干咳无痰,咳声较急,精神不振,仍是不肯服药,家里还有枇杷止咳糖浆,吃了一勺也不再吃。看着儿子咳得真是揪心,可是怎么劝说吃药都没用。邻居是同仁医院的儿科主任,过来看完推荐用蓝芩和易坦静,家里还有半瓶易坦静,强扭着喝了几勺。还是咳得厉害。

又扛了一天,周一老婆给发微信说上午咳得都吐了两次,仍是发烧,我回想周日下午儿子的状态,神情萎靡,默默不言,不思饮食,就在下班后买了小柴胡颗粒带回家,同时还买了中药材桔梗、地骨皮、桑白皮,还有邻居又推荐的顺尔宁。回到家看儿子又增加了流鼻涕的症状,时不时就得擦一次,鼻下已经擦得发红了。小柴胡颗粒冲好后尝了尝味道很甜,没有其它特殊味道,儿子顺利地喝了下去,又喝了易坦静,半夜咳到2点才慢慢睡着,轻抚后背和胸胁助孩子入睡,摸着烧已经稍退。

老婆这些天是一直为了口腔溃疡烦躁,而且有了嗓子不舒服的迹象,周日我给煮了甘草汤,她和孩子一人一碗,孩子很喜欢喝甘草汤,第二天早上上班前我又给煮了甘草汤,定时30分,可是等她们起来,汤基本已经熬干了,没喝成。一顿甘草汤没管用,老婆的嗓子已经觉得疼了,所以我周一又给买了桔梗,周一晚上熬了桔梗甘草汤喝了,第二天反映没什么效果。可悲的是早上起来我也觉得嗓子干燥不舒服,含了一些桔梗和甘草就去上班了。

周二继续给孩子吃小柴胡颗粒和易坦静。已经不再烧了,咳嗽次数也减少了,可是一旦咳起来就咳得很厉害。还是精神不好,胃口不好,基本没吃多少东西。嘱咐老婆煮粥放大枣和甘草。周三回了家,儿子已经恢复了胃口,只是还在咳嗽,老婆给孩子煎了地骨皮、桑白皮(泄白散),可以也是喂不下去。不得已用了顺尔宁,镇咳效果非常好,吃了之后基本就不怎么咳嗽,这个药怕是比较霸道。又连续用了几天就完全好了。总结儿子生病这个过程,在少阳证出现的时候及时用了小柴胡颗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药的味道难以让孩子入口,这是个大的问题。

仔细地体味和分析了我和老婆的情况,发现和伤寒论上的条文都不相符。

补记:因为工作繁忙,以上内容陆陆续续更新了几次,都没有记录全面,拖延到现在已经不记得细节了。只能这样发布。以后先不管文法,先把内容如实记下了,慢慢修改。

 

个人医案:治虚寒型胃疼

大学同学,女,1982年出生,昨天发朋友圈说胃疼。

次日2014年12月3日问诊得知昨天因着凉导致胃疼,“丝丝拉拉”的疼。回家后喝热汤用暖水袋捂后缓解。初起是2006年在异地着凉胃胀后偶尔会胃胀,2011年夏天严重犯病,该年因为其它病输液五次,后胃疼,上吐下泻,食后不消化,不知饥,只能喝粥,自觉低烧。之后两年夏天均发作,情况稍减,每次发作数日,得温无法缓解,只能服药(胃肠安,有时服藿香正气胶囊效果佳),阳历九月后好转。2014年夏天情况较好,仅犯数次,也无发热。因为此病人消瘦了不少。

继续详细问其它情况,没有呕吐,偶有腹泻(稀状水样便)。自我按压腹部没有疼痛部位。平素畏冷不畏热,饮食正常(仅夏天晨起恶心不思饮食),没有热凉喜好,偏嗜甜。不渴不欲饮水,但每天强迫自己饮2000毫升热水,喝水后频繁小便,小便清长,汗出正常,大便几日一行,没有便秘。猜测舌质润胖,苔白厚腻,根部尤甚,如严重舌边应有齿痕,答案为是,无齿痕。无脉诊信息,自述服中药后容易上火嗓子疼。经期前一二日腹泻,量偏小,其余基本正常。

先嘱咐饮食方面忌甜、生冷寒凉、粘滞难消化的食物,少吃寒性水果和牛奶酸奶,不用特别忌辣,但不宜过辣。不要大量和频繁饮水,减少饮水量到原1/4,定时饮,如果不渴就保持,注意腰腹腿脚部保暖。后分析开方。

处方:理中汤 ,人参(或党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15克,捣碎,加水1升,煮去2/3,为一次量,服后20分钟喝热粥一碗,微出汗不要脱衣揭被,每天三次连服至胃腹部觉暖。如不方便煎药,买同仁堂的成药参桂理中丸。如月经前仍有腹泻,加小茴香10克连服3天。如上火咽痛等,加黄连3克。

胃痛发作时:小建中汤,桂枝15克 甘草(炙)10克 大枣4枚(掰开) 芍药30克 生姜(切)15克 饴糖(麦芽糖)50克,前五味煎汤取汁,后加饴糖再煎溶后温服。每天三次。胃痛止后再服2天。

春末夏初时: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 桂枝15克 白术10克 甘草(炙)10克,加水500毫升,煮去一半,每天三次。连服10天。暑湿天气期间续服。

个人医案:治过敏性鼻炎与哮喘

我舅,1957年出生,感冒引起鼻炎持续半个月,鼻塞、打喷嚏、流清涕非常严重,鼻涕有时候呈红色。素有过敏性鼻炎,遇风、寒、刺激性气味即发作。哮喘史十余年。

2014年11月24电话问诊知:无恶寒发热,汗出正常,食眠均可,二便正常。气短无胸闷。活动出汗(尤其脚部出汗)后身体觉得舒服,呼吸畅快,鼻炎症状减轻。舌体胖大有明显齿痕,舌根部苔白厚腻。无脉诊信息。

小青龙汤:麻黄 芍药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五味子(各15克) 细辛 清半夏(各10克)

嘱每天饭后服用三次,如有效,可加杏仁30克。待反馈效果。

个人医案:治咽部异物感

听同事多次念叨嗓子难受,就想给他看一看。医案记录如下:

2014.10.23,男,31岁,主诉咽部异物感,吐咽不利,晨起白色泡沫痰,状如雪花状。

刻诊:面白肌肤紧实,无恶寒发热,纳可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寸细滑尺弱。

起因:长夏仲夜吃大排档烤串大量饮酒吸烟,次日胸闷短气,经西医治愈后,“咽炎”持续至今,有中医投清热药无效。后臂部起黄豆大湿疹,破后流清水,西药无效,后自买中药成分的药膏基本治愈,偶尔起一两个。

辩证:痰湿互结,雍滞气机,肺失宣降。

治则:行气散结,化痰降逆。

处方:半夏厚朴汤原方,半夏20g 厚朴15g 茯苓20g 生姜25g 苏叶10g

这是第一次开方,特意嘱咐再找正式的中医看一下是否妥当再决定服用与否。后来另外一位同事听说了 ,拿着药方问了他姐,他姐是一家中医院的副主任,反馈说这个是经方,试试看。她们一般会有有加减,纯用经方比较少,说有时纯用经方效果也不错。还说用了有效果告诉她。

后来这个同事一直也没去配药,所以没法确认疗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