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国》书摘

市场最为关键的优势并不在于它的分配效率,而在于信息的自由流动。

制度的转变则遵循着不同的逻辑。制度是多层面的,由于太过复杂,任何单一的纬度都不足以衡量其优劣。因此,一般而言,保证制度的多元化是更为可取的方式。

商品市场告诉企业一些有关它生死存亡的信息,例如企业不能继续生产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产品;而要素市场告诉企业不同生产要素的替代成本。虽然市场总是多多少少存在询价的空间,但任何单个企业难以对原材料的市场采购价格造成实质性影响。要提高生存概率,企业必须自我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新更好的产品,或者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与竞争对手相同的产品。因此,市场竞争可以让高效的企业繁荣发展,让低效的企业逐渐消失,或者转产,尝试生产其他产品。

一个有能力改变游戏规则的企业,就没有提高自身实力的压力。

在市场经济中,定价机制协调经济中的资源流动;它首先告诉我们资源有多种用途,相互竞争,也告诉我们每种用途的回报率,随之而来的便是引导资源流向回报率或利润最高的地方。市场之所以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是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在共同的市场法则下运行,并且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保证生产要素得到高效利用。然而,当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并不取决于其在产品市场上的表现,当消费者无法决定企业的命运时,这个体系就会崩溃。在分权的中国经济中,地方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混乱的定价体制让市场力量备受挫折。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国民经济的碎片化,阻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自由流动。一旦生产要素不能随价格而自由流通,定价体制受到抑制,经济资源就很难找到带来最高收益的用途。企业不能在市场上自由地销售产品,消费者被剥夺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瘫痪。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生产得以继续,整个经济不得不依靠国家的“看得见的手”。

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通货膨胀的条件已经全部具备。

如何将共产党整合到法律体系之中依旧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共产党的权力在法律之上,法律就无法规范那些以共产党之名行使权力的人。

市场价格由供给曲线及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

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永远面对市场选择;经不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其劳动力和资本将会释放到市场中进行重新整合。没有什么秘诀能让企业屹立不倒。“物竞天择”是市场的唯一法则,无法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将破产,经济资源只在更懂得利用它的企业中流动。

股份制有效运作的程度,取决于它能将多少经济资源释放到一个自由的资产市场中。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同样的产品,消费者以他们愿意付出的价格购买产品,企业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然而,事实上,企业间最重要的竞争也许在于产品创新,即设计新产品以及提供新颖优质产品的能力。当企业无法生产独一无二的产品时,便只能通过削减成本降低价格与对手竞争。这种在教科书中描述的竞争方式实际上是企业在万不得已时才会使用的手段。此外,在要素市场中,企业也会为了获取有利资源及顶尖人才而竞争。除非企业能够保证生产要素的供给,否则它无法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中获胜,哪怕它有着出类拔萃的产品。

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它们能在这个平台上争夺资源和消费者。企业在竞争中的表现优劣,主要取决于市场(包括要素和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企业间竞争的自由度。而企业的效率,在本质上则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应对竞价时转手的速度、要素和产品跨界(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流通的难易度,以及建立新企业和发明新产品的难易度。

生产要素向产品和服务的转化需要在一个生产结构中实现,该生产结构通过各种安排——包括非人为操控的定价机制、契约及非契约性人际关系——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协调,最终将生产要素转化成商品。

大卫·李嘉图在此逻辑的基础上添加了地域因素,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比较优势法则,即各个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与之对应的产业,而自己不生产或无法生产的产品则通过进口获取。通过专业分工和贸易往来,不同地区间形成了符合各自优势的产业集中区。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者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生产什么以及如何组织生产。

市场之所以存在的最终原因是人性的弱点。如果中央计划者真如社会主义经典模式所假定的那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市场将确实只是一场浪费资源的游戏。

张五常对于制度变迁的最初分析中,制度变迁的成本源自两个方面:寻找替代制度的信息成本和实施改革遇到的阻力,尤其是来自可能在改革中既得利益受损阶层的反对。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的“内部经济”上的损失更多地被“外部经济”上的所得所补偿。这是理解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高速转型的关键。

由于可以获得垄断性的利润,国企不需要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没有了这样的压力,国企无意中被剥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机制。

垄断性国企雇用了全国8%的非农业劳动力,但这些员工却享受着占全国55%的工资。

哈耶克曾在几十年前提醒过我们,与自然现象或者心理现象不同,社会事实的真实性取决于“(你四周的)人们认为它是真的”。

在任何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都是那些拥有着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人。

官僚政府或任何大型组织的突出弱点,在于上层决策者往往要依赖下层提供的信息。因此,包括官僚政府在内的阶层组织结构经常陷入权力与信息双重不对称的陷阱之中。顶端的决策者大权在握,但掌握的信息不仅有限,而且都是经过多次过滤、反复挑选而又带有偏见的;权力金字塔底层的看门人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却无权采取行动。一个独立于政治力量的活跃的思想市场,则会为体制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使决策者可以获得有效的信息。

真理是完整的、永远的、权威的、颠扑不破的。但是,所有的知识都恰恰相反,知识是不完整的、临时的、推测性的、时时可以修正补充的。

《封神榜》二三事

一、会不会做人

商纣王和他分封的郡臣讨要女儿,便是妲己,妲己她爹不想给就敢动武。割据势力真是牛气,分封制的帝王地位可见一斑。

后帝都公安局长黄飞虎的老婆和妹妹死在纣王楼下,黄飞虎就带领军队冲击皇宫想治纣王于死地,保内安全的军权独揽一人之手,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

纣王给西伯侯和北伯侯安排工作,去吓唬一下妲己她爹,让他把女儿献上来。这下就看出谁更会做人了。西伯侯和北伯侯玩虚的,北伯侯怒了:“你不去打我去。”正中西伯侯下怀:“你去吧,我回去收拾收拾再来。” 北伯侯去了被一顿胖揍,损兵折将,灰头灰脸。但妲己爹也很愁,虽赢了几把但地少人稀一直打下去迟早要完蛋。西伯侯看火候到了,派人送了封信去,一方面做好人,另一方面威逼利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果既说动了送妲己归汤,又让妲己他爹对西伯侯感激涕零。

这就是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办事呐。

二、利益集团的斗争

有一种观点说纣王衰败是因为提高了奴隶的人权待遇,触动了贵族集团的利益。

先不说人间怎么样,整部封神榜就是阐教和截教两大派系把战场放在了人间重新瓜分利益的过程,最后当然是阐教胜利了,成了主流。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圣战,连教主都亲自出马,分别是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老子也没有置身事外。

纣王的靠山就是截教,周王的靠山是阐教,阐教在开始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反观纣王没有做好宣传,也没有控制好舆论。

封神的起由,说是阐教的有些人犯了杀戒,要解决这个事情,居然是再杀别教的人?这个逻辑我理不通。总之,大多数截教的人和少部分的阐教的人死了以后被封了神,去给玉帝做公务员。

小时候看封神榜很纳闷,怎么“坏人”全都成了神。

三、脱离父子关系

非得剔骨还肉,否则脱离不了父子关系。如哪吒父子,仙界尚如此,何况人间。

四、背黑锅和替死鬼

燃灯破十绝阵,这绝对是一场大的战役,每阵总先送一个道行低的弟子(有的是凡人)进去送死,随后才又派高人进去破阵。这毕竟也是截教高人布下的阵,不知底细,贸然进去送死不值,先送一个替死鬼进去,凭他们先进的科技道术,在替死鬼身上装个摄像头,一定先把里边的玄机看个透彻,再进去,方保无虞。

有的人啊,生来就是做替死鬼的命。

五、麻黄与升麻

姜子牙部队曾遭两次生化武器的袭击。一次是瘟疫,神农传下了麻黄,称寒门发表可治传染;另一次是痘疹,发热、身疼、浑身上下长出颗粒。神农传下升麻,用于痘疮发表。

六、通天教主的失败

封神是要从道术稍差的人中选出一部分重新划分一个等级。是重新洗牌、排位,打压竞争对手的机会。通天教主把这件很关键的事情想得非常简单,只吩咐弟子不要参与其中,没有更全面的计划和安排。头脑简单,政治敏感性差,只是失败的第一原因。

别人打死自己的弟子,还把帽子送回来,形成了挑衅的事实,通天教主却不以为然,还叱骂自己的手下“畜生”。但随后手下的人挑拨说对方骂了我们,马上暴跳如雷,不计后果地要与对方对决。头脑简单,又加意气用事,这是失败的第二原因。

反观原始天尊的威势逼人,把小弟们镇压的服服帖帖,通天教主的弟子却几次三番地不受约束,腹非心谤。果不其然,到了万仙阵关键时刻,小弟抱着法宝跑路了,兵败如山倒。御下无方,下不服上,是失败的第三原因。

诛仙阵、万仙阵,师兄弟共三人,老子和原始师兄俩欺负通天师弟一个,不仅如此,还请了两个西方的外援。通天从始至终就独自为战。在搞派系关系方面通天的能力简直为零,是失败的第四原因。

 

 

人力资源之根本

人力资源是诸多生产要素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产出最大价值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提高效率是手段之一,效率的基础是激发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诸如积极性、热情、创造性与责任感等,而确保公平公正是效率的保障。

上面这段话太学术了。让人心甘情愿地付出其实非常容易,满足他的利益,并把更大的利益放在后面,给予他希望。这个利字,就是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这个利,名誉、地位、信仰、理想、主义、爱情、自由、金钱、美女、宝马、豪宅……求仁给仁,求名给名,人总有追求精神、物质两个层面的满足,统统都是“利”,满足他们,就会激发他们无限的热情,赴汤蹈火,乃至舍身取利。

公平公正是个根本不存在的名词,没有这样的事实,只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和评价中。当一个人自己认为付出和收获与身边的那个人不对等时,不公平的意识和观念就形成了,就会挫伤他的热情与积极性。而给多数人制定的规则,初衷正是要保持公平,和世界上大多数事情一样,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效率与公平就是矛盾。比如一个人认为他产生了较大的价值,虽然拿的工资比别人高,但他认为还应该比别人有更多的自由,于是他认为不应该和其他人享受同等的考勤制度,和别人一样被考勤制度所限制,就是对他的不公平。如果别人也认可他的能力和价值,则觉得他享受了自由是公平的,反之,别人就会觉得不公平。

《西游记》读后之三:至情至性猪八戒

色,性也。

生存和繁殖,构成了人性的主题。

猪八戒的性格最能表现出此二者来。他的率真之处,在于比别人更纯粹和直接,思想里除了吃和女人之外再很难容纳其它事情,换言之他是最不追求身外之物的典范,什么名声、地位、财富,于他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农妇山泉有点田,足亦。要知道,七十二子中颜回最受孔圣人器重,也是因为这一点!

他做人时“贪闲爱懒”,早教练字弹琴考第一守纪律上重点500强等主题一定与之绝缘;登仙后不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热衷于美女,且付诸行动,绝不是那种敢想不敢干的神;为妖毁容,不比沙僧惨,也没有泄愤杀人,潇洒和过去Say Goodbay,实现人时理想去了——耕田娶妻热炕头,要是没人打搅,估计会快乐一生;往西天成正果后,没有立即加入到别人的喜悦中去,弄清楚是专职吃贡奉后才大笑之。

对于他来说,形式无足轻重,成妖仙道佛都无所谓,他就是他,心性如一。他总是想着分行李散伙,不单单是意志不坚定,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确实是不想去取什么经,他只惦记着吃和他的女人。

他也是西游团队里唯一一个几乎没变的人,孙悟空再社会化后日渐像人,临近西天时都学会了给玉皇大帝送礼,把四只无害的犀牛精的角砍下来送给了玉帝和帮手,当时的内心活动如同熟络于人情世故的凡人一般,何其悲哉。

八戒最有成仙的基础和资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既然圣人说食色就是性,那么对于猪八戒来说,就如水处下一般,最合于道,注定入道成仙,属生而知之。沙和尚就落了下乘,只能四方苦行,拜师访友,修道方成,属学而知之。

八戒自称“我自小生来心性拙”,和美国的阿甘一路的,大概智商也离80还差5分。心眼缺了那份玲珑活泛,所以也没有那么多目标和想法,心中只有食色,想到了就立即行动,执行力之强让人叹服,世间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何其多。

八戒还知足常乐,这是他对于生存和繁殖的态度与我们凡夫俗子最大的不同,这也是我们会为之受累一生而他却能成道成佛的原因。我们总是在实现生存繁殖的过程中生出更多的欲望,想要“更快、更强、更高”,努力从这个阶级跃迁到另一个阶级,把与别人抢夺资源的过程称之为奋斗,成功或失败都未免心力交瘁。而他却能停留在目标那儿,享受那份简单地幸福。

试想一下,携此生最爱的人,去往那风景最旖旎的地方,依山傍水搭一温暖而舒适的木屋,种菜喂鸡,采菊东篱,择圣贤之言教子。强健体魄,淡泊心志,快快乐乐,坦坦荡荡,无惧生老病死…你能说《老子》八十章所描述的那种是一种封建倒退吗?

大道至简,猪八戒的心性正与之相符。因为简单,所以悟性极强,“正在幽闲之际,忽然遇一真人,半句话,解开业网;两三言,劈破灾门”,这句话也许体现这位真人传道本领高强,但更能说明八戒的顿悟能力。日月精华成就的孙悟空拜在顶级神仙菩提老祖名下也学了近十年(吃了七次饱桃后某夜三更起才开始习得真传,又学了约三年)才授得仙机,沙和尚则几乎奔波了三分之二的人生,一直在学习积累。人比人,简直气死人。

又有“为道日损”之说,就是反求诸己勿求诸外,抛开外在的荣华富贵,不断减少内心各种念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对于八戒而言,何必再损,况且损无可损,除了生存和繁殖,他还惦着什么呢?

猪八戒活得洒脱,心里怎么想,嘴上就如何说,他从来不装。五行中他属木,喜顺条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馋了就流口水,见了美女眼睛就直,从无所畏惧,唐僧面前嬉笑抱怨,猴子面前撒泼顶嘴,公司里哪个员工敢在领导和权势面前这样?这份率真,保持如婴童,世间再难找出这一等人来。

所以步入社会中偶遇到这种人,无形中就能把心放松了下来,爱与之打交道,也乐于帮助他们。像八戒贵人缘也就很旺。神仙会主动来点拨他,贬下凡间后乌巢班师也想收他为徒(前文写到过乌巢班师是很厉害的人物),他竟不肯!

每个人都想成为有人缘的人,想实现这个目的,要不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但沧海桑田,总有没用的一天,多少有些悲哀;要不成为一个让别人快乐和舒服的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举止得体,谈吐幽默,没有这样的基因,全靠克己,也难成全;要不然就成为一个让别人放心的人,相对而言,还最容易,也最踏实。

回到性之食色。我们世俗凡人,人性之初,本无善恶,后世心之所系,行之偏倚,有所为有所不为均是为了生存与繁殖。

人生蹉跎,岁月如水,从见日月之光,吐纳天地之气始,呼吸间有了第一声啼哭。吃的第一口奶,五谷精微化成,混沌中秉五常灵识既成,六根渐长,分别心始生,这颗心受传承和世俗干扰太过,逐渐地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合于了时势。

红尘中也不再只有好坏可以言尽,心之所发未发,都理解那是趋利避害的生命本能;意之动固有好坏,然彼时好,此时坏,此处好,彼处坏…体用阴阳,互参有无。宇宙洪荒,机缘了了,随善应之。

没有善恶,不意味着不区分苦乐,都归根于生存和繁殖,除此之外,无他了么?有,性之外,亦有情。生存和繁殖以外,我们会莫名奇妙做些与这个目标相反的事情,比如牺牲、放弃、成全…于是就有了“性情中人”的说法。

下一回,该说如同这世上每个人一样无奈的悟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