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关系决定了一款社交软件的用户会使用多久。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不会给我们很多的时间去做长期的调研。市场变化太快,需要敏锐地感知用户需求,快速做出决定。
一个功能从有创意到上线,一般只需要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做出来,一个星期讨论是否上线。先做出来,才讨论上不上线
即使我们要走商业化尝试,也会在保证用户体验为第一的基础上来做。
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
微信为什么不推出iPad版?我们确实不重视iPad版,因为iPad更多是在Wi-Fi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iPad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很糟糕,微信就失去了随时在线的特征。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不做iPad版,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摇一摇”是一种“非常移动互联网”的操作方式,它不需要用户动脑筋输入信息,非常简单地,用户就能将信息反馈给系统。这时,“摇一摇”就是一个信息入口。
摇这个动作是一种信息的输入方式。
朋友圈的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能用。要完成这个目的,就一定要把门槛降到最低,降到哪怕一个农民工也会用,这种挑战难度其实是很高的。这里有个基本的假设,要一个人写一段字的难度远远大于他发一张图片。
不管系统有多复杂,核心的组成结构可以抽象为两个元素:对象、消息。微信其实是一套I/O系统。
微信的起点,就是一套消息系统。这个消息系统的核心就是“对象”和“信息”,其最关键的使命是沟通。
消息系统其实并非传统认知,未来它沟通的不只是人和人,还有人和组织,甚至是人与物体之间。在移动互联网和只能终端上,人将怎么沟通?
“对象”的概念也在不断延展。“如果未来你的家里冰箱、热水器有了一定的智能,你用微信与他们连接和信息互动也并非不可能……”
其流动的信息也不仅仅是人们的交流和情感,还有可能是各种指令和信号。
如果说微博是一个以内容为核心、弱关系的社交平台,那微信则是一个以关系为核心、强关系为主的社交平台。
“未来的营销,不需要太多的渠道,只要让你的产品进入消费者的手机,就是最好的营销。”——克里曼特·斯通
把LBS当成了一个模式在运作,实际上,LBS只是一种功能。团购同样如此。
用户积累——用户黏性——用户习惯养成——商业模式探索
基于应用开放平台有几类模式适合在微信上发展。一是内容出版发行类的;二是类似传统的呼叫中心、CRM、OA等系统可以对接、移植和扩展到微信平台上;
微信的核心功能一定是通信,其次是社交,第三才是其他功能。“凡是影响到前两者体验的,微信都不会让他们任意发展。”
密友——朋友——关键联系人——相识——社区
马化腾从来没有如此看重过一款产品,除了微信——凡是对微信有一丝不利的事或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这在腾讯庞大而复杂的资源和人事架构下,是不多见的。
对话即服务,对话即搜索。
微信一定会蚕食搜索引擎的市场……搜索本质上也是服务,天气、旅游、购物、股票……皆可拓展。微信正在用“对话”这种聊天工具的方式重新定义各种内容对用户的服务。
张小龙对于很多热门概念不热衷。在他面前探讨一些新潮概念,基本上都会如石沉大海般,收不到什么令人兴奋的反馈。但是对具体的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行为的解读,他永远充满了张力。他觉得所谓强关系、若关系、SNS等,一些看似火热的概念,套用之后其实会让人失去对真实需求的关注。
你是要做一个满足小部分人使用的产品,还是要做个连农民工都能用的产品?
光看到关系是不够的,还要看到关系的演化。而沟通是所有关系演化的基础,是所有关系发展的核心。
做互联网产品有个名词叫”需求池”,产品团队需要汇总各种需求,目标则是将他们全部满足掉。但这是很可怕的。不要被用户牵着鼻子走,也不要被同事牵着鼻子走。产品好比是一个人,如果把所有人的需求都满足了,那就不再是一个和谐自然的产品,性格会混淆扭曲。产品必须有自己的整体人格。
腾讯上下给予微信最大的支持还包括让微信按照自己的产品人格来成长。
开心网与腾讯同时分别建立了微信和飞豆项目,他们在同一周做产品开发,同一周结束开发做产品封闭测试,也是在同一周,市场上出现了开心网的“飞豆”和腾讯的“微信”。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微信差不多每周都能更新一到两次,飞豆可能至多一周一次,有时候两周一次,速度远远赶不上对方。在此之前,这支一直崇尚产品技术的团队,也自诩是中国最牛的产品开发团队之一,在开发新品时,几乎不会考虑竞争对手做什么。但是微信给了开心网团队很大的刺激。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不得不关停了运营仅一个多月的飞豆项目。
在产品开发的最初三个月,微信未能从腾讯公司内部得到任何支持。Kik类应用是腾讯CEO马化腾很心仪且认为绝对是方向性的产品,他希望腾讯的无线团队来承担这个开发任务,不过无线团队却未立即“接招”,提出因人手有限,要两个半月之后才能投入开发。彼时,张小龙领衔的腾讯广州研究院主动请缨,且表态两个月一定能开发完,除了需要一名工程师,没有别的要求,这个团队曾经开发出了大名鼎鼎的QQ邮箱。事实上,张小龙率领的团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了“微信”。
微信一方面想要让信息更便捷地到达与流动,但同时又不能让信息泛滥。微信希望更多的“对象”更高效率地在这个平台完成输入与输出,但是又不希望出现系统性的不公平。
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杀手锏,最后都是关于一场争夺你每天醒着的那几个小时的战争。
《《“赢”在微信》书摘》有1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