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成长系列(1):互联网历史和产品经理历史

前言提到同事问我怎么转型成为产品经理,让我有了写这个系列的想法。当时我给他们的回复是,把这20多年互联网各个时期出现的经典产品都梳理一遍,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整理它们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把成败的原因尽可能找出来;再给这些产品分门别类,把每个分类的盈利模式搞清楚。这样就能在宏观层面建立起产品的思维架构和脉络,形成全局的视野和敏锐的产品感觉。然后才是需求、业务和具体的产品设计、实现细节。至于产品经理常用的脑图、原型工具更容易掌握,也有速成的方法,用两周的时间就可以熟练掌握。

但几乎没有人这么做。有的人说不知道怎么下手,有的人觉得不是现在马上能用得上的东西。现在我可以帮大家把这项工作开个头。

(01)

首先明确下这么做的意义和价值。古人云:「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在大学的任何一门专业里,都有该专业的史学课程,比如我在北科大上的财务会计专业,有《会计史》这门课程;在北大学的新闻学,有《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两门课程。了解历史非常有必要,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科学的。

历史有其延续性,能让你了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诞生事物的合理性,明白它适应环境的能力所在,也能让你知道它使命结束后的形态转换,新的事物又怎么延续和进化,从而你就能预见一些变化,深刻理解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早做出判断。

了解互联网历史,一是要分门别类,二是要断代。两者间又有相关性,我们能发现,每个时期都会有一类代表性的产品在主导着。在梳理这些产品的时候,需要同时关注生产者(服务提供方)和消费者(服务使用方)。

互联网拓荒时期(1997——2002)

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上网的场所主要在网吧,后期公司、学校和家庭也逐步开始触网,处于窄带时代。56 K 的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吱拉吱拉的声音我至今记忆犹新。回忆一下当时人们上网做什么?

看新闻、看资讯。导航、门户最先诞生,搜索引擎紧随其后,集大成者是雅虎,这里先下个心锚,思考一下雅虎消亡的主要原因,以事后诸葛亮的观察者角度很容易分析。国内逐渐几大媒体门户鼎立,确定了以内容和广告盈利的模式,打破了以往「瀛海威」明知道互联网有金子,但不知道从哪儿挖出来的困境。

那时候我们会拿着小本子上网,里面记着喜欢的网址,家里拨号上网按时长收取高额网费,很多时候都是点开几个网页后再断网「脱机浏览」以节省网费,但并不能点很多个页面,因为电脑会很卡,或者直接蓝屏死机。

请注意,如果你是产品经理,这个时期你能看到哪些机会,会做哪些产品,做的时候会关注哪些约束条件。

(02)

收发邮件、聊 OICQ(后版权原因改名为 QQ)。免费的邮箱,奠定了中华网、21世纪网这些网站的基础,也为网易很长一段时间的辉煌埋了伏笔。QQ 这个产品最适合做纵向分析,资料也容易收集,看一下它各个版本的主要功能特性,和各个阶段的运营策略,每个 关键的功能点为什么那样设计,比如它曾推出过网吧版,限制过每台电脑上登录的客户端数量,也执行过收费(1元)申请 QQ 号。限于篇幅,这里不细致地讲述这些小举措的前因后果,产生的价值和影响,亲自去做这些功课对于构建产品思维非常有用。

垂直细分的行业门户也开始起步, IT 网站领先出现,诞生了电脑之家、小熊在线等网站,早期都是以个人网站在运营。这些网站在下一个时期如日中天,但若干年后,也经历了收购、整合、淘汰的严酷过程。

(03)

再看安全领域,这个时期病毒之多令人咂舌,但病毒的「产品经理」往往只是秀技术,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杀毒产品已经开始从硬件卡转向研发杀毒软件,江民公司为了防盗版,在杀毒软件中埋了硬盘逻辑锁,以惩罚那些使用盗版江民的用户。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产品经理和用户一直会在各个层面博弈,小到文案和交互,大到获取用户隐私,以「引导」之名行一些另外之事,这也是产品经理常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公司价值」和「用户价值」的选择。「平凡」的产品经理,大多数情况下会执行老板的决策,优先满足公司价值。

随着 QQ 用户增长,腾讯曾有段时期限制了 QQ 号的发放,盗 QQ 号的木马就繁荣了,同时远程控制类的木马也很猖狂,如冰河、灰鸽子等,这些木马的作者技术相当厉害,但商业意识并不十分浓厚,比3721的产品经理周鸿祎要差一大截。

商业意识对产品经理而言是第一位的,决定了最后能成长为一个执行型的产品经理,还是产品总裁。

针对 QQ ,民间第三方还出了一系列补丁程序,功能有去广告、显示 IP 地理位置、探测是否隐身等。这几个小「创新」都很有意思,广受用户喜欢,很多人安装完 QQ 紧接着就会安装补丁,有的网吧还以 QQ 能显示对方地理位置作为揽客的招数。

有志于成为产品经理的你,可以想一想这个时期陌生人社交的用户心理和行为。

用户经常会莫名其妙地闯入一些黄色网站入口,但点来点去看不到干货,贡献了不少国外广告联盟的流量。这也是「产品经理」所为。

(04)

工具类的产品,以输入法较为有趣,建议大家了解下王码五笔这种极具创造力的产品的诞生和推广过程,从86版到93版(应该是93版,记忆有点模糊)的改版失败案例至为经典,从这个案例中能深刻体会到「用户习惯」的威力。

输入法还有万能五笔,开创了选词和联想方面很多的「微创新」,首创五笔、拼音混合输入,在减少用户击键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五笔输入法早就没人学习了,拼音输入法也被搜狗输入法一统天下,在这种漫长的产品演化过程中,每家公司产品经理的眼界和思路的博弈,是最值得思考的。

软盘还是这个时代的存储介质。以下也会提到各个时期主要的存储介质,以此说明,互联网完全是技术驱动型的产业,新的机会蕴含在新技术里,好的产品经理会密切关注技术发展,积极了解和尝试新技术,甚至本身熟练掌握着几种技术,实现了早期的产品。如马化腾、雷军、李彦宏、张小龙、周鸿祎,都能写代码,有的还是专家级别的,连马云也能写 HTML 代码。

好产品经理都是试用各种软硬件的小白鼠,以折腾为乐,如果没有这份爱好和兴趣,可能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我对游戏关注的不多,有志于设计游戏的产品经理也可以用同样的思路,梳理一下当时的单机游戏。游戏这类产品从诞生起就有了明显的分类特征。

以上,在互联网拓荒时期,我们已经对出现的产品大致分了类:内容类、通讯类(后与社交类合并)、工具类、安全类(后文会收进工具类)、游戏类。这个时期除了内容类的广告盈利和安全类的销售盈利模式较为清晰外,其它的仍在探索。

PC 宽带时期(2002——2007 )

2002年我上大一,同年也被称为电商元年。其实国内早在上个时期就有人开始探索电商模式,千禧年就在网上卖手机,这就是知名的先驱易趣网,因为2002年 eBay 扩张到国内收购易趣,才吸引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媒体把这一年称为电商元年。

这一年马云也购买了国外的电商源码,把技术团队关小黑屋里紧锣密鼓地做二次开发。次年淘宝网上线。大家都知道淘宝网的成功离不开支付宝的担保交易模式,用技术和规则解决了陌生人交易的信任问题。

支付宝本身也是模仿了国外的 PayPal(特斯拉老板是它的创始人),但担保交易却是独创的,把现实里的担保模式,完美地套进了产品场景里,并且天然地把自身平台化,这个策略使阿里的产品更加强化了平台基因,完成了后续一系列的平台进化。

这里要提一下模仿(或者直接说抄袭),抛开道德来讲,本质就是生物和社群进化的机制。我们所能见到的成功的产品,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学习前辈的痕迹,国内所能见到的任何一款火爆的应用,在国外都能找到鼻祖。不光是设计,连商业模式、运营都在学习。淘宝网早期引导一个用户注册会给广告联盟10元钱,和 PayPal 引导新用户注册奖励10美元如出一辙。后来的团购网有个「行规」,默认会给每个用户开通专用邀请链接,用户邀请好友首次下单,就能获得10元奖励。我们后来所能看到各种疯狂烧钱补贴,PayPal 早在90年代就已经做出了表率。

最重要的是,抄着抄着就能变成自己。产品经理对于抄不用有心理负担,关键是想明白为什么而抄,哪儿要抄,哪儿要改。在这方面,腾讯赢得了抄袭王的称号,但有点不公平,这个称号更应该归百度所有。

易趣的两位上海创始人,都有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背景,和 eBay 合作后,更在洋路线上越走越远。而淘宝的员工自己上架商品,自己买下来,遇到真有用户下单,自己又去做客服,对卖家和买家的需求、心理有了一手的资料,也对自身系统不断地提出要求。

(05)

易趣最后委身于 TOM,作为四大门户之一的 TOM,在这个时期,较早地吃到了 SP (电信增值业务,短信、彩信、彩铃、图片等订阅服务)的红利。上个时期结束之前,互联网遭遇了一次泡沫破灭,门户们艰难地残喘到现在,终于等来了手机可以 GPRS 上网,纷纷发力 SP 订阅业务,伙同电信运营商们赚得盆满钵满。

做互联网,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很多人的第一桶金都来自于 SP,这段历史也为后来互联网教父们总结产品方法论提供了很多依据:做 C 端产品尤其要深刻掌握人性。

(06)

随着宽带走进家庭,网络上「有趣」的东西越来越多,下载成为了上网的主流动作。对象主要是 Flash 动画、MP3 音乐、rm 电影。工具类的产品中,下载软件开始突出,比如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软件下载站的相对流量也比其它网站要高,像华军软件园、天空下载站等。而这些下载站,后期又被各种电脑管家捆绑的软件管理功能所替代,革了他们命的,并不是他们当时紧盯的那些同行网站。

软件生态圈里诞生了「共享软件作者」,靠做工具软件卖版权或使用权的程序员们,集产品设计与开发为一身,里面有很多牛人,并且很多很有性格,比如网络蚂蚁的作者,据说是因为狂打游戏,荒废了这个排名第一的下载软件的更新,否则后来可能就没迅雷什么事了。把断点续传和多线程下载可视化,是这个产品在国内首创的亮点。

百度收购的天空下载站和Hao 123,都是这个时期辉煌的产品。Hao 123尤其是产品经理抓用户需求的典型案例,Hao 123每个月平均获利80万元(注意这是在2003、2004年,每月盈利大约可以在北京五环外买两套房),利润大部分来自于百度,Hao 123网站顶部嵌入的百度搜索框,用户从这里每一次的搜索,百度都要付给 Hao 123费用。Hao 123一度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入口」,全国很多网吧和个人都把浏览器首页设为 Hao 123,它的流量直逼 TOM。这个产品完美注释了互联网产品流量为王、入口为王的思维。

这个阶段 IT 门户逐渐走向顶峰。人们攒机、买硬件、买笔记本的需求非常广泛,相关网站也有近二十家,如李想的 IT 泡泡网、太平洋在线、中关村在线、天极网、IT 168等,我毕业前先在电脑之家实习了4个月,后2006年在 eNet 硅谷动力工作一年多。国外的媒体集团看中了一些头部流量,进行了多项收购,门户的科技频道也是重点运营的流量抓手。

(07)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 WEB 2.0。这个概念刚兴起的时候,各种解读,就如同今天对区块链的解读一样。实际上 WEB 2.0最核心的一点就是 UGC(用户创造内容),区别于以往门户编辑拥有发布权,WEB 2.0 则由用户生产和消费内容,并且用户间具有互动行为。传统的论坛 BBS 和更早的留言本就是雏形。

WEB 2.0 提出之后,反过来促进了维基百科(国内有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博客、点评等产品形态的发展。这些产品极大地解放了内容生产力,使互联网的信息量爆炸式地增长,今天这种功能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绝对是里程碑,否则也不会称为2.0。这种产品的出现,从大的方面来说,和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文化有密切地关系,所以很多产品经理的书中,也会提到产品经理应该对多元文化、人性、审美等有所关注。

(08)

社区论坛早先是兴趣内容的分享阵地,站长靠兴趣和热情运营。壮大了的有西祠胡同、猫扑、天涯。后来出现了商业目标明确的地方社区门户,做得好的有厦门小鱼网,杭州19楼等,有些靠这个热点来融资。内容聚合门户短暂地火过一段时间,连奇虎360公司最早也是想走这条路,后来被证明是伪需求。

国内外的开源程序在这个时期繁荣起来,首先是 CMS(内容管理系统)这一类,之前提到的那些 IT 网站和门户,自己研发了后台发布系统,一些中小型的网站和个人站点都是用 CMS 搭建的。早期收费的有动易,免费的有风讯等。论坛的程序有动网论坛、Discuz!、PHPWind等(Discuz!后被腾讯收购、PHPWind被阿里收购,动网没有熬到被收购的那一天),博客、点评和电商也有相关优秀的开源程序出现,技术大多以 ASP、.net、和 PHP 为主。

国内外主流的开源程序大部分我都亲自架设过,有的拿来运营网站,有的是观摩和学习前后台功能的设计。我觉得就开源程序来说,一方面它足够优秀和灵活,经过了很多网站的验证;另一方面它要满足站长通过很多的设置完成自由化的定制,就导致了功能相对地复杂,这影响我在一段时间里产品的过度设计,给开发带来了成本,是个不小的教训。职场的产品经理有时候会以复杂设计显示能力,而有智慧有勇气做减法的,并且能说服得了老板的,才是更高阶的。

(09)

光盘成为了这个阶段重要的存储介质。容易忽视的是封装盗版操作系统的那群人。可以说中国的计算机有多少,盗版 Windows 系统就有多大的装机量,你应该对番茄花园、雨林木风这些系统有印象。这个产业的盈利相当可观,并不是说卖光盘的钱,而是指系统预设的浏览器主页、预装的软件,用户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购物,都会给封装者贡献一笔利润。

从技术上说,这几乎是成本最小的生意,从法律上说,风险极高,从模式上说,只有真正认清了生意的本质、极其熟悉互联网盈利模式的产品经理才会懂得这种玩法。安卓 ROM 系统定制也是同样的套路。

这一部分,除了重点提到的电商,又提到了满足视听娱乐和使用电脑需求的产品分类,现在这一类文学、漫画、音乐、视频、软件的网站客户端已经成熟了。也提到了内容类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形态变化,以及处于服务者地位的开源类产品。

其实从这里开始,To B、To C、To G 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设计和运营思路、方法也越来越清晰了。

移动互联网崛起(2008——2012 )

2008年我一边在北大续成人本科,学新闻学专业,一边在瑞星杀毒公司工作。这一年,被称为移动互联网元年。我是最早一批 iPhone 手机用户之一,当时 iPhone 在整个北京并不多见。想要正常用 iPhone,先得解锁激活再越狱,很考验动手能力。通讯录也不好用,彩信也不能收发,后来国外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彩信 App,为此我还付了费——大概是我为软件这种虚拟商品第一次付费,但后来一次大的升级老用户就被抛弃了,新版本还要再付一次费。

尽管应用市场还没有各式各样丰富的应用,手机使用还有种种不便,但毫无疑问,iPhone 是个好产品,乔布斯是个伟大的产品经理。关于 iPhone 和乔布斯,有很多的资料,建议每个想做产品经理的人,都看看《乔布斯传》。

(10)

对于移动互联网,距离现在较近,大家都比较熟悉,有的年龄小的还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就不再像前文那样详细展开来说,我只挑其中两点。

LBS(基于地理位置服务),当智能手机具有定位功能之后,这个概念随后就被提出。很多公司都想不清究竟有什么场景能用到这项功能,好像只有导航是最成熟的应用。国外公司率先摸索出了「签到」的模式,但玩法有限,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把整个盈利闭环走通。后来又经过了很久(用互联网的发展节奏来衡量),人们才想出更多的场景,那就是现在熟悉的摇一摇附近的人、寻找附近商家和优惠、外卖、打车等。

二维码,发祥于日本,壮大在中国。刚开始,除了能理解可以像条形码可以用到商品标记上(这也正是二维码发明的本意,改良条形码),人们普遍不了解它还能用来做什么,但很多文章都已经提示这是一项重要的发明,但重要在哪里,又语焉不详。也出版了许多专门写二维码的书,但内容良莠不齐,我记得看过一本,把二维码生硬写成了一个平台,编了很多瞎话。我当时还是比较透彻地理解了二维码的本质,它能承载有限容量的信息,绝对是入口,而非平台。但我对于它能干什么,还是没有方向。到现在,大家都知道二维码的用途了。

二维码怎么用,取决于它编码了什么信息,这个信息可以直接展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协议调起本地的一个应用来,或者由该应用继续向后端(云端)请求某种服务。

(11)

山寨机曾在这个时期短暂地行使过它的使命,靠着大屏、智能系统、响亮的喇叭赢得了享受不到高端智能机用户的喜欢。小米们做了一件事——把山寨机品牌化,革了山寨机的命,迅速占领了市场,占据了资本估值的高点。

能想到做山寨机生意,并把山寨机成功地做出来的,是懂得了高端产品一定会平民化的市场规律,并具有实现能力的那群「产品经理」。

而能以山寨机的成本控制住品质和质量,迭代优化供应链,又能系统全方位地营销,加进去各种情怀,则是产品经理中的高手。

懂得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观察现在还有什么是相对高端的产品,不那么平易近人,思考怎么才能把它从高位拉下来,让更多的人去使用。

(12)

这个时期,再补充一点社交游戏的内容。九城早在2000年后就陆续有钓鱼、做面这些 Flash 页游,虽然社交元素很弱,好像只有好友分数排行,吸引了部分用户,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直到将近10年后开心网在白领圈流行起来,才点燃了社交游戏的一把火。这也是时机的重要性,产品经理要审时度势,冲得太早,刚刚好给后来者提供教学案例,冲得太晚,热饭都赶不上。做产品经理还是很难的。

我做 PC Web 产品居多,移动端经验不多,但可以给想做移动端的产品经理一个可能比较重要的建议:买一台 Google 的原生手机,体验一下纯粹的安卓系统,看看和国内厂商定制的安卓系统有哪些区别。现在最新款是Google Pixel 3,我过去用过一款 Nexus 5x。

近9亿网民(2012——2019)

2012年虽然世界末日没有来临,但属于个人站长的时代肯定是结束了,以往凭一己之力,或两三个人的小型团队选择方向,白手起家拼杀一个创业项目的机会几乎没有了。最根本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的分化,以往一个人可能把产品做出来。现在多终端类型,前后端技术分离,必须是多种技术人才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一个可用的产品,运营也需要规模化地运作,很难靠几个人就撑起巨大的运营工作量,这些都要有资本实力才行。有时候你不是没有眼光,也许你也看到了做手机的机会,但你没有雷军的资源。

互联网 BAT 三巨头的市场格局已形成,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常规服务、应用也都有寡头垄断,产品经理只能从新领域里创造和发现机会。移动互联网船票、粉丝经济、知识付费、共享浪潮、大数据都是这个时期的热词,相关杰出代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第二梯队:TMD(头条、美团、滴滴)。

(13)

智能手机最大的威力,是把网民下沉到了最底层的行政区域。很难想象2000年左右,尽管克制着上网,一个月到头也要交五六百电话费的「高端」产品,现在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低价享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前的互联网用户画像相对较为简单,现在除了性别还和以前一样,年龄层次、教育程度、职业、收入都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寻找不同定位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是方向更是难点。农村电商搞了那么多年,真正做强做大的却是拼多多。

内容类的产品,鸡汤养生加谣言的低质内容又一次回归。所以推荐算法备受推崇,但对比 YouTube 和抖音的推荐,Google 客户端推荐的文章和今日头条的推荐,前者能让你关联地发现未知的精彩,后者机械地让你固定只看一类,这就是算法差别。

(14)

关于知识付费和会员、订阅付费,将会大行其道。原因是80、90、00后的用户结构和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不见得一定要做一个具有功能的应用或服务,把个人的技能和经验输出,做成内容产品,也能算是产品经理的行为,只要是对别人有价值,不管是「有用」还是「有趣」,持之以恒,接下来的环境,肯定越来越有利于变现。很多平台也在鼓励这一点,如极客时间、知识星球等。

(15)

从资本层面看,据企鹅数钱不完全的统计,现在国内每周平均有60亿~80亿的投资金额,投融资事件60~80起,资本热衷的领域前三为企业服务、医疗健康和智能硬件。

对于想做产品经理的人来说,尤其要关注企业服务这类产品,这也是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产品经理还可能通过准确把握需求,迭代优化产品和精细运营从而获得投资的创业方向。

为什么我最看好这个领域?企业 SaaS 产品降低了企业的建设和运维成本,每年只需付几千或上万块钱的平台使用费,就能把相关业务的效率提升,用上一套系统,就能少雇几个人。对于数据安全,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的敏感性也在降低,系统的销售工作也比以前好做。

从企业管理、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各个日常经营活动中找出还未满足的需求,或可改进优化的业务,研发一个企业业务中后台产品,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无论是会员订阅收费,还是寻找投资,都还有机会。

例如2号人事部、订货宝、法大大这些产品,都是资本追捧的对象。

(16)

大数据,尽管落地了不少应用,但想进入这个领域的产品经理需要认清,真正的大数据公司,还是那些自有业务能产生海量数据的企业,基本就是 BAT、TMD 这些。想要利用海量实时的数据,倒逼着他们升级系统架构、算法和框架,直到成熟了再对外商用。没有数据,而称自己为大数据公司,都是伪大数据公司。

大数据产品经理,需要很强的技术背景,或者是对技术感兴趣的。适合从技术岗转型过来。对于大数据领域,以后会专门再写一篇文章。

最后的总结

内容类(媒体)产品,从门户到博客、微博、Vlog,形式从长文、到140字短文到图片、视频、短视频。碎片化更加严重,形式更加丰富,可以预见短视频威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在演示的场景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如教学、导购等,同等时长会比文字信息量更大。

工具类产品,应该继续划分细类,如搜索引擎、输入法、地图、浏览器、图片视频编辑等,找出头部应用,看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打败对手的。这里面有很多场精彩战役。既然选择在互联网行业拼杀,就要熟知历史上每一次战役,这样胜率才能变高。

通讯社交类产品,主要考察它们的平台生态战略,注册开发者中心的账号,看看它们怎么构建起整个生态圈,做到生态共赢的目标。

电商类产品,关注产业链环节各类角色诉求,看看有些公司是怎么巧妙地满足这些诉求的,尤其是为电商盈利提供服务的公司。比如「什么值得买」。

游戏类产品略。

当你能对所有类型的主流产品历史如数家珍的时候,你也应该会对现在及未来的产品持续地关注和思考。你也能找到你所感兴趣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了解产业、行业、产品方面的知识。

(17)

文章主要讨论了互联网历史,产品经理的历史是一条暗线,现在回过头再读一遍,你会发现对产品经理的定义是广义的,个人站长、软件作者、病毒作者、公司老板都被当做了产品经理看待。确实如此,你看张小龙,一个人单枪匹马开发出了 FoxMail,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做到了邮箱客户端用户量第一。产品经理的历史,就是建站、SEO、编辑、运营、开发综合技能的演化,从前到现在,以至未来,都是那些关注商业模式成立、用户体验优化、运营增长,为产品注入不断进化能力的一类人。

这篇1万字的长文没有就某个具体产品展开分析。我正是希望你花一个月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每周确定一个分类,找出典型产品,分析其商业和盈利模式,结合当时的背景,判断外部、内部环境,了解它每个关键点的决策和设计运营行为,为它最终胜出或被淘汰找出最接近本质的原因,从官方、用户和利益相关方(资本方、生态受益者、竞争对手、被颠覆的损失方等)多个角色代入去看待同一事件,理解他们之间相斥的观念。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产品经理的高度能做到多高,基本取决于对今天这个主题的认知。

最后留几道练习题:

  1. 向一个普通人讲清楚 Google 搜索引擎 + AdSense + AdWord 组合而成的盈利模式。这个模式能深刻理解了,互联网很多的模式就懂了;

  2. Apple 的封闭生态模式和 Google 的开放生态模式最终只会剩一家吗?如果是,谁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大?

  3. 总结出雅虎、诺基亚、校内网「死亡」的原因;

  4. 浏览器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款,不像别的工具产品趋近于大统一,只有一到两个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

  5. 云计算的鼻祖是谁,为什么是它?

推荐阅读:

  • 《浪潮之巅》(第2版)吴军

  • 《腾讯传 : 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吴晓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