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才悟出这些道理,真希望20岁的时候就懂得

孔圣人说四十不惑,在我四十岁时,就一直关注会有什么开悟。

这段时间看了不少历史书、帝王书、天涯神贴,有一天脑子里忽然冒出来一句话:“说话、做事前,先问自己,这样有什么好处?”

从这天起,好像不断地想通了一些事情。今天先整理一个相对宏大的话题,也不一定对,只能说从我自身来说,属于“想通”了。

自然生态 vs. 社会生态

人在自然界中居于食物链的顶端。

社会性是人和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人能成为食物链顶端的最重要的原因。

观察自然生态的结构与活动,与社会生态做比较,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社会和自身的关系,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去往哪里。

食物链中存在几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草木吸收阳光生长,羊吃草,狼捕食羊群。食物链存在着等级。

分解者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造成生产者、消费者的死亡和解体,把物质、能量还回到大自然中。

社会生态中,也存在着几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分配者。

从交易的角度讲,大多数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从资源的角度讲,大部分人是生产者,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生产财富;少部分人是消费者(食利者),极少部分人是分配者。

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解者,却多了分配者,这一点非常重要,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理解很多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

简单类比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得出下面的结论。

一、处于下游的同级角色,竞争充分,竞争远超合作,甚至没有合作。

在纯粹的底端生产者这一层,如草木争夺有限的空间、水分、光照和养分,这种争夺不见流血,却异常激烈。但由于阳光普照,草木普遍旺盛。

类比社会生态,相同点是底层不抱团、竞争激烈。不同点是底层资源并不充足。

一个人如果处于底层,往往没有“抱团”的意识和行动。“抱团”不是形容与人为善的姿态,而是借力,抱大腿,借助别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没有人找你“抱团”,也代表了你基本处于底层,除了生产、被消费的价值,没有其余可利用的价值。

一个人仅有竞争意识没有合作和抱团意识,也说明层次较低。

一个公司如果基层间相互倾轧,经常上演宫斗剧,大事小事斗得你死我活,也说明这个公司是低水平发展的阶段。

资源不足,就是零和博弈。底层人踩人,此时踩人收益大。

离开底层,就能一定程度减少这种竞争。上层人捧人,此时捧人收益大。

二、消费者也存在竞争,但需要有合作,越处于上游,合作越频繁、密切。

狼和狼个体间存在竞争,但狼往往成群狩猎,另外狼和狈也有合作。

当成为食利阶层时,为了最广泛和最大程度的获取生产者的成果,就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合作和专业的分工。

矛盾点是不能将合作者的数量变多。

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转换几率为零。

羊不可能吃狼,历史上也有个别狼被羊顶死,但顶死狼的羊变不成狼,狼还是要从狼中来。

这是基因的问题,肉体基因来自于生物遗传,基因改变要靠突变;社会基因来自于观念和方法论的传承。

如果掌握了食利者的观念、方法论,变成一个食利者就要容易的多。

食利者的观念、方法论散落于部分书籍中,由于与日常社会的教育、教化相去甚远,即使从食利者手里泄露出来,也很难被人接受、理解、吸收和运用,主要靠环境和圈层塑造个体。

四、往食物链上游走一级非常困难。

自然界中向上一级,意味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也意味着要以过去的自身同类为食,这在自然界很难发生,往往要靠千万年的沧海桑田演化。

社会食物链中向上一级的难度,来自于整体上面阶层的反对和压制。生产者的数量不能变少,不允许生产者变成消费者。如果消费者规模太庞大,就有整个系统崩溃的风险。

改变自然生态,靠的是环境的改变;改变社会生态,靠的是分配者的分配方法。

以上对于食利者来说可能都只是常识。

社会生态中的几个关键词

继续解释社会生态,沿用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生产力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支配了我们在学生时期对政治课的恐惧,那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产资料包括了能产出财富的工具和原材料。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比如: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机器、科技、知识)、能源、原材料、市场、信息、数据……

有地、有钱、有人、有技术、有原材料、有市场……就可以开展生产活动,创造财富。

让什么人去拥有生产资料,又让什么人去充当劳动力?思考这个问题并极力保障自己拥有这项权力的人就是分配者。

分配者进行分配,控制分配权,也需要各种工具和方法,如:政府、政策、军队、税收、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新闻舆论、道德……

道德是维持生产关系的一项工具,降低了维护生产关系的成本。

分配者控制着谁是食利者,谁是生产者,用什么形式在哪里完成生产成果的转移,这就是确立生产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生态位。

再说生产力,体现在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生产效率上。

发展生产力,就要增多劳动者的数量、提高劳动者的质量。

如果大家都躺平了,劳动者的数量一定会减少。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让劳动者开心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但这里存在着矛盾,劳动者缺乏知识,生产效率就无法提高,劳动者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认知得以提升,就会认清生产关系,从而想“躺平”。

而让劳动者开心,又得将财富成果更多的分配给他们。

最快获得财富的方法是什么?生产资料可以再加工产生财富,这会产生成本,周期也长,而生产资料不经加工,直接变卖、抵押,获得财富更快。

如何才能占有生产资料?

靠暴力和隐蔽的手段占有、由分配者分配、市场中交易、靠积累。

从部落到国家,从公司到个人,都跳不出这四种形式。

分配者最终确定谁占有生产资料,所以想致富,成为分配者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考虑到成本,这是血与火的终极难度。

退而求其次,从分配者那里捞取财富,难度立即降低不少,获益巨大。但分配者为什么要分配给你?需要用你的价值满足分配者物质上、情感上、精神上的需求,这就是价值交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分配者编织的规则中交易与积累,勤劳致富,这是从小被植入的观念。简单地说,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地交社保,稳定地拿工资。

我们思考一下,在社会生态中,自己处于什么生态位置?

我产他消:90% 的人都是这样的状态。计算每月交的社保和税,占到手收入的百分比,你可能会大吃一惊。本质就是一比一地出售时间换取报酬,一旦停下来,立刻断了收入,时间没有产生复利价值。

自产自消:个体、自由职业者属于这一类。那些逃税大户,本质上也属于这一类。自己获取了劳动价值的大部分。这类人一般有特别的技能和素质,对市场、信息差较为敏感,能识别红利窗口期,有创作或销售能力。通过有意识的专业训练,第一类人有方法转变为第二类人。

他产我消:老板、资本家们。他们的智力成本和管理、运营成本也非常高。真正白手起家的比较少,多少需要一定的资源、人脉、背景和启动资金。也就是说,这几样因素有“世袭”的成分在内。如果祖上几代不是这样的人,尽量不要幻想成为这一类人,除非“社会基因”发生了突变。还有一个特别的因素是技术,如果技术(尤其是信息和能源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你正好掌握了这一项技术,也有可能成为商业帝国第一代奠基人。

我来决定谁产谁消:制定社会运行规则的权力阶层,这个和血统有关系,不展开说。

以上内容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1. 经常思考自己被谁消费,被谁用作了资源。避免被消费,被用作直接资源,而自己没有一点收益。我们的时间被谁大量占用,那我们就成为了他的资源。大多数人应该是被公司和短视频、游戏占用了大部分醒着的时间。

2. 知道自己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什么,是体力、脑力、情绪价值、时间,还是背景、人脉、资金,或是其它。继而了解自己的价值和能产出的作品是什么。

3. 逐步培养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意识,训练占有和控制的能力。平台账号、受众粉丝、流量算不算生产资料呢?当然算。

4. 识别谁是分配者,或谁能成为分配者。这在职场、体制内尤为重要。如果注定在这里生存和发展,不仅要适应规则,还要善用规则。

文章来自公众号「关耳爷」

寒冬已经来临

近一个月来,各种类型的公司都纷纷裁人,互联网公司表现尤为激烈,像富士康这种代工制造业公司也紧随其后。年关将至,形势很不乐观。我判断这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可能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兵法上早就说过,先胜而后求战。没事找美国打什么贸易战。不得不应战倒也罢了,时不时就惹拳头大的不高兴,真也是太过自我膨胀了。

现在职场上,女的比男的有优势,一般任务上,执行得比男的好,耐心、细致,脾气又没男的大,更擅长协作。至少在我目前的团队里是这样的。现在的社会运作方式,导致男人逐渐地又将处于弱势地位了。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提到的学习方法

  1. 诗词不需要每个字都理解,只需记住它,某一天、某一个时刻、某个场景下,其意会自现。
  2. 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3. 我们的眼睛是可以同时看几行,并且同时记住几行的内容。 用心的锻炼它(脑袋),它就能做到。
  4. 每一天,我都像发了疯一样做习题,我放弃了生活中其他的一切,每天清晨一睁开眼睛,就是竞赛;每天晚上闭上眼睛时,仍是竞赛。 我常常从梦里惊恐地吓醒,对我而言,这场竞赛完全不只是一场考试。它含着我报恩的心思,还含着我想自己证明自己的较量,如果竞赛不得奖就是一个世界末日。
  5. 收获是一个多变量函数,并非单变量函数。 耕耘是收获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6. 因为她喜欢,所以她做了,她压根不知道天下还有一件事情是需要关心别人想什么,她按照自己的心,活得淋漓尽致,这个样子才是真酷!
  7. 难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考思路。 题目在精,不在多,做得多了,脑子反倒乱了,纠缠于细枝末节。 我可以花半个小时,把十道作业题全应付完,却花费两小时只研究一道几何题,我会在脑海里反反复复思考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关键不是解法,而在于为什么要这么解。
  8. 所有课程中,最训练思维逻辑严密性的就是几何的证明推导题,如果逻辑推导的思维过关了,物理在本质上和需要死记硬背的历史地理政治无任何区别。
  9. 成功者的经营理念只是一盏指路灯,具体的路如何走还是要靠自己去悟,而且没有必要一定去复制别人的路,关键是如何开辟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到达灯下。
  10. 英文是一门语言,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说,你整天默背默诵,再用功都是事倍功半的笨办法。你应该大声读出来,不必刻意强求自己背下来,只需要反复读,以朗朗上口为目的,时间长了,你自然会培养出语感,有了语感,你做选择题时,有时候完全不用理会语法,只需读过去,你的舌头会告诉你哪个选项正确。
  11. 我一边走,一边仰望着天空的星星,一边脑海里反复推敲着今天的一道物理题,答案已经知道,只是想更清晰地理解整个思路过程,并把所有的相关知识点再在脑海里总结温习一遍,这就是我想一个人做的事情。20多分钟的回家路,足够我把一道题目反复的研究透彻。
  12. 洗完脸后,一边泡脚,一边拿着英语书背诵单词,只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不长,但是只要坚持,即使每天只背两个单词,一年下来也有600多个单词了。
  13. 只能凭着一股毅力,日日坚持,是不是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呢?不见得,但是不坚持,却肯定不会成功。
  14. 高考作文和明清时代的八股文有些类似,很善于扼杀创造力和幻想力,你要想拿高分,就去认真看看得高分的人如何八股的,不管有多好的想法,都别轻易跳出框子。
  15. 语文归根结底是一门语言,靠的是积累。你现在要找的路只是如何把你积累的知识和高考试卷接口。
  16. 高中部的这三栋教学楼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在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也每天都有人做不到。下决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坚持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17. 以后的关键不是在于一天花费了多少小时学英文,而是在于一年365天,我是否每天能早起半小时,背诵英文;是否能每天坚持记忆10个英文单词。从今天开始,坚持到高考前,如果我的英文成绩还不好,那么我认命!
  18. 我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各科老师的状况,制订了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学校里的时间。(具体各科的学法,我就不打上来了,因为各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这要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别人的不一定会适合自己。)
  19. 我和自己赌,书山有路勤为径!既然我不能找到原因,不能发现更好的学习方法,我就只能和自己赌古人的智慧。
  20. 我却没有因为停电就给自己借口,让自己不早起30分钟,所以依旧早起,点着蜡烛开始背诵英文。我只是坚持了自己给自己定下的游戏规则,停电停暖气这种事情太渺小,不足以让我打破自己设定的规则。
  21. 等你到了山顶时,就会明白,如果中途放弃,那么你就永远都不会明白了。千万别放弃!有了第一次放弃,你的人生就会习惯于知难而退,可是如果你克服过去,你的人生则会习惯于迎风破浪地前进。
  22. 我的手指在隐约有自己签名的地方摸过。这世上,他人可以背弃许给你的承诺,难道连你自己也要背弃自己吗?
  23. 只有辛劳付出后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唯有这样的成功会带给人真正的喜悦。
  24. 我以前是偶尔不交作业,现在开始每天都不交作业,我的原则是要么做,要么不做,绝不浪费时间去敷衍和抄作业。
  25. 宁可花一个晚上把这些题目吃透,别的题目都不做,也不要一个晚上去忙着完成所有作业。
  26. 5到7天,是记忆的时段点,在这个时候重复记忆,就可以保证记忆的长期性。
  27. 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我就强迫自己起床看书,堕落发泄的时间已经结束,看不进去也要看。人之所以被称为有智慧的高级生物,就是因为我们有智慧,可以用理智克制不正确的行为。
  28. 不管你取得多大的成就,我会自然而然觉得,只要我努力,我也能做到。如果我没做到,只是我不想或我没努力。
  29. 高中三年的关键是高一和高二,所有的知识都已经在高一和高二学完,高三只是一个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如果在高一、高二就把所有知识都真正吃透、刻进脑海里,高三当然不用费力。

水之积也不厚,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篇写到一只超牛的大鹏,重复了三四个段落,以至于我一直以为是写大鹏。直到今天,读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顺着读下前三段,忽然悟到主角可能不是那只大鹏,而是那片海。

那片海象征着我们的精神力和心力,如果心力足够,则能支撑得起千里大鹏的展翅高飞;如果水浅,一只普通的船也会搁浅;如果只有一杯水的能量,那一个小芥末飘进去,也成了一只大船。心力太小,遇到很小的事就耿耿于怀、暴跳如雷,或者畏前畏后。

所以逍遥游的第一部分,可能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目标和方法——“厚积”心力到一定程度,那观察宇宙的视野就足够的广阔,世俗的庞然大物(权贵、名利等)就如同尘埃一般,生命现象也如同一呼一吸之间快镜头下的花开花落。

从三通到万通:冯伦野蛮生长

转载至: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96012/

冯伦这个人,什么事情差不多都干了。从别人手里拿过回扣,给官员塞过钱,帮跑路的朋友筹过资,还跟黑社会坐在一起觥筹交错过……一个“正派人”没干和没敢干的事情,他差不多干遍了。

但是在冯伦的那个叫做“企业家”的群体当中,没什么人指责他道德有问题;在与那个群体针锋相对的一个小小的意见群体中,没什么人以他为例来讨论“原罪”,或是要求他进行人情事务上的道德忏悔。

冯伦把事情做得很漂亮,把自己择得很干净,把未来看得很清楚,把命运悟得很透彻。他把回扣交给了公司,而不是塞进自己的腰包,兄弟们都服他;他和索贿的官员干过架,结果为公司的生意种下了恶果;他帮跑路的朋友筹资,还让人打个收条,说是去自首的路上用;他和黑社会打交道,还讨教了如何对付那些没有底限的官员……

如果仅仅是用以保护自己的手段,那么他可能早就“相逢意气为君饮”,两肋巴都插满了刀子。可是他有公司,有兄弟,那些兄弟都叫他“老大”,都靠他吃饭活命。所以,他得张弛有度地做事,免得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

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步入中年,当年的皮包公司如今也变成了赫赫大名的“万通集团”。冯伦回过头来一看,自己这公司与别家的公司没什么区别,都是在杂草丛中、石头缝儿里野蛮生长,都是从石头底下慢慢地拱翻石头,才最终见着了阳光,中间吃得苦、遭得罪、受得羞辱,一切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花了十几年时间,冯伦不经意之间把自己做成了一个标本。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企业家代表,他往左伸伸手,就能拉着柳传志、张瑞敏他们;他往右探探头,就能瞅见了丁磊、李彦宏他们。他不是1G也不是3G,他是2G,或是1.5G。他根在中国、做中国的生意、用中国的道德,通中国的情理。他是一个赤裸裸、活生生的土鳖,但是他最富生命力。

从管理方面谈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大部分时间都是扯淡。做事做人,想明白了就成了一大半。冯伦最早没想明白,吃过大苦头;后来想得明白,就变成了“商业领袖”和“商界思想家”。

我们看《野蛮生长》就会发现,冯伦能够将万通做成今天的模样,其基准无非是“三通”:境界要通透脱俗,做事要通权达变,做人要通情达理。《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三通”,自然就会“万通”,也就从自己的心灵中,无限地接近谁也没见过的那个“道”了。

冯伦的“三通”与他最初从政的经历极有关联。他通晓了官场的游戏规则,也了解了政治和政策的不可逾越的底限,他就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以及哪些可以做了不说,哪些可以说了不做,哪些既不能说也不能做。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没他那样的际遇,也就没他那样的领悟。

我们研究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激情洋溢的企业家都在“三通”上栽了跟头:有的人刻薄寡恩,做人叫人服不起来,摊子稍微大一点,兄弟们就都跑了;有的人野心膨胀,譬如禹作敏,拿政治和法律开玩笑,那么有大牢等着他;有的人人情世故都懂,却看不清局势,一直拧巴着往前强走,结果就掉坑里了,譬如“证券教父”管金生。

最典型的一个当属牟其中,冯伦的《野蛮生长》中说他有激情、有理想,更有超强的毅力,但是他性格霸蛮,做事没有原则,更没有底限,而且还一根劲地不是跟政治叫劲儿,就是跟政治叫板儿,他最终的命运就是跑到大牢里面,而且这辈子不大可能再有翻身的机会。

冯伦说:“牟其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家,很具有标本意义。一个人在一个时代中能够迸发出的光芒,其实也就是这个时代的光芒。所以,我觉得解读和了解牟其中,最重要的是应该明白一个企业家的命运不是孤立的,一定要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下才能发光。你所能做的事业一定取决于制度空间的大小,你个人品质再好,能力再强,都不重要,只有跟制度空间相容,你才能够很好地成长。”

冯伦想跟制度相容,他甚至想呼吁和帮助中国商业界建立一种打着自己烙印的道德体系。冯伦始终认为,中国商业界缺乏一种类似“新教伦理”的东西,如果中国学术界或商业界能够出现一个马克斯·韦伯,为他们建立出一套与主流意识形态匹配和补充的理论系统,那么他们一定愿意烧把大香把他供起来。

可是没有这样的人。所以冯伦他干的事情以及他的期望,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寻找一种新的解释,然后来帮助我们能够在财富的追求,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以及穷人和富人的关系当中找到一种平平衡”。

他有一次说:“这种传统现在中国容易从儒教去找,因为儒教是官方的一个形态。我是不太喜欢儒教的。我觉得应该大家共同探讨:应该从哪里找到这样一个东西?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些排斥,比如说对于富人的看法。我就说传统文化中有商人,但是没有企业家的概念;有财富没有资本的概念。你怎么样来慢慢让传统文化能够接受?实际上我们看到所有电视连续剧写的商人,他都是和现在讲的资本家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许多花很多时间,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找到一些可以包容企业家资本以及财富积累,以及政商关系积极的东西,然后把它重新推广,这样才可以。否则现在这个东西一回到传统文化反而是抑制这个东西。‘新教伦理’就是在旧的文化体系中做一些新的解释,来使资本主义文明得到一个传统意识形态的支持,应该是这样的概念。”

“无商不奸”和“为富不仁”已经成为两个深入人心的概念,但是我们都知道,商人不是坏蛋,而是配置和流通资源的人;富人不是恶霸,只不过积累的财富超过了平均水平。但是对商人的偏见和对富人的敌意一旦被无限放大,他们就会变成“逆流”,就会成为“反动派”。

但是今天已经不再是那个把商人和企业家的贡献连同尸骨一起埋葬的年代了,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第30个年头。中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走,中国人不愿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但是在中国的土壤里面,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想成为主流的力量,依旧要野蛮生长。他们依旧要学会看风向、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更要看清方向、做好人、做好事。冯伦在这方面是个榜样。冯伦一直说要“傍大款、学先进”,傍一下冯伦,学一下“三通”,应该是条路子。

《常识》书摘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不去思考事情的对错,而这样的习惯也给一件事情蒙上了貌似正确的表象,起初出于对风俗习惯的保护,这些观点可能会遭遇人们强烈的反对。然而,骚动很快就会平息。毕竟时间比理性更懂得如何转变人们的思想。

社会因我们的需要产生,政府则由我们的罪恶出现;前者通过汇聚我们的情感来从正面提升我们的幸福,后者则通过限制我们的罪恶来从反面提升我们的幸福。一个鼓励交流,另一个制造差别。前者扮演守护者的角色,后者则处在惩罚者的位置。

安全保障是政府设立始末的真正目的,毫无疑问,用最低成本、最大利润以不论什么方式保障人民安全的政府是所有人所青睐的。

政府管理模式的诞生是因伦理道德已无力统治世界,而且这也是政府的设计和目的,即自由和安全。

在君主政体的构成中,有些地方非常可笑:它先是剥夺了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手段,然后授权此人在需要作出最好判断时当机立断。

伟大的力量不在数量,而在团结。

一个试图征服我们的势力是最不适合来保护我们的。征服可能是打着友谊的幌子进行。

在各个国家,大量穷人将会一代代遗传下去,几乎不可能让这些穷人自己摆脱贫困。

《傲慢与偏见》书摘

你是一个聪明人,为什么就忠厚得看不出别人的愚昧和无知呢?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遇到假装真诚的人。可是只有你自己赞美别人不带丝毫的虚情假意,处处往好处想别人,还要加上几分,坏处从来不说起。

要不是他冒犯我的骄傲,我会很容易原谅他的傲慢的。

谁都不免因为自己具有了某种品质而自命不凡。虚荣与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尽管字面上常常被当做同义词用,一个人可以骄傲而不虚荣。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每个人的感情都借助于对方的感激之情或虚荣心。

如果她明天就嫁给他,她获得的幸福,比起她花上一年的时间研究了他的性格,然后再去跟他结婚所能获得的幸福,并不见得会少到哪里去。婚姻中的幸福,完全是机会问题。婚前对彼此的性格都很了解或者两人脾气很相近,并不能保证他们婚姻的幸福。他们总是到后来脾气性格越来越不同,彼此都烦恼;所以,婚前最好还是尽可能少地了解将和你共度一生的人的缺点。

没有比表面上的谦虚更具有欺骗性的东西了。

它有时候是言不由衷,有时候就是一种间接的吹嘘。

别人的愚蠢和过错我本应该赶快忘掉,却偏偏忘不掉;别人得罪了我,我也总是铭记于心。说到我的一些情绪,也并不是我一打算把它们去除,它们就会烟消云散。我的脾气可以说是够叫人厌恶的。我对一个人的好感一旦丧失,就代表着永远的丧失。

每个人性情中都有某种特殊的邪恶倾向,这是一种天生的缺陷,即使受过再好的教育,也还是克服不了。

能够拥有得体地奉承别人的才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讨人喜欢的奉承话大部分都是即席而成的,不过有时候我也自己娱乐,预先想好一些不错的小恭维话,平常有机会就练一练,而且临说的时候,总是要装出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我们都喜欢指导别人,尽管我们只能教授别人不屑知道的事情。

《人论二十五种》书摘

一个朝代灭亡之前,总是要为自己扫清通向坟墓的道路,而这种清扫,就是扫除自己的精英。

其昭昭使人昏昏。

《运命论》(三国李康作——引者注)“俛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如响。”按此等语直入刘峻《广绝交论》

朱曰:“你但且,不分不晓,第一,随风便倒拖,第二‘君言亦大好’;管取没人嫌,便总道先生俏”;又引了辛弃疾的《千家调》,稼轩笔下的点头人是:“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中国的权威,一般不是来自“法”,而是来自“势”(资历),来自“权”(权力),来自“术”(个人的政治能力和组织能力),当然也有来自猛丈夫或猛爸爸猛妈妈的;不过,高级政治“猛人”的绝对权威,一般都要“权”、“势”、“术”的结合。

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

《长尾理论》书摘

长尾理论对80/20法则的突破

短头就是规模经济,长尾就是范围经济。通俗地说,规模经济,就是品种越少,成本越低;范围经济,就是品种越多,成本越低。规模经济通向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范围经济通向小批量多品种。长尾理论实际讲的就是如何从单纯依靠规模经济,逐步转向依靠范围经济。

同是降低多品种生产成本,原子的范围经济与比特的范围经济具有很大区别。

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

被放大的口头传播效应印证了长尾的第三种力量:利用消费者的情绪来联结供给与需求。普及生产工具是第一种力量,是它让长尾壮大起来。普及传播工具是第二种力量,是它将长尾变得人尽可得。但光有这两种力量还不够。直到这第三种力量发挥作用,帮助人们在数之不尽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的最爱,长尾市场的潜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

在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

他们和他们的公司聚在一起,也是为了利用密集人口所带来的生产率优势、规模经济和知识外溢效应。

你把什么东西放到购物篮中,商店在你结账之前不会知道。而等你来到收银台的时候,商店已经来不及做出什么反应,除了免费送你一张折扣券之外再无其他高招。

不存在大众,只存在把人们看做大众的方法。

对商场的货架或广播频道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一个位置确实只能容纳一种产品。但在容量无限的市场中,供应全部的产品几乎永远是正确的策略。

由于数字服务的成本寥寥无几,免费的代价也寥寥无几,只要有一小部分用户转变成付费用户,商家就可以弥补全部成本。

《柔韧有“俞”》书摘

一个企业的发展就是永不停歇的变革,任何一次变革都必然涉及利益权益的调整、治理结构的调整。这样的调整过程势必涉及各色人等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诉求也会在行为理念上出现不一致。

战略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关键岗位用人一定得用土生土长从“地底”下长出来的,一定慎用或者不用从天上掉下来的。

先问一下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不要问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

哲学家胡塞尔说过,面对自己不曾遇到的事物时,应该先停止用过去的价值观和知识作判断,而以怀疑的精神应对。

“身处何地”远不如“去往何方”那么重要和紧迫。

“教练+裁判”的复合角色扮演,更能激发组织的活力与动能,“裁判”是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执行者,凸显的是企业家的个人威权;“教练”是商业游戏的参与者、创造者,彰显的是企业家的人格魅力。“裁判”的力量在于强行导入、硬性灌输企业文化,“教练”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软性植入价值观念。

人的进步,一个是能力的进步,另一个是心态的进步。如果没有这两个进步的话,那等于没有进步。

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

不干,不够意思;干好,没啥意思;干少,意思意思;干多,你啥意思。

做人要诚恳、要厚道,不能两面三刀,不能阳奉阴违,不能口是心非,更不能无事生非。

一把手说一不二,二把手说二不一,三把手说三道四,四把手是是是是,五把手和六把手,光做笔记不张口。

门头骑了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头穷得冷如冰,亲戚好友不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