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

以下内容摘自《毛主席论教育革命》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

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

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请酌。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

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因此,要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体育、休息两个方面。

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读毛选增智慧专栏·前言

教员是中国近百年最有能力的人。

很多学习教员思想的人,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企业家群体,包含这些人的名字: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宗庆后、冯仑、马云、史玉柱、陈天桥、张朝阳、周鸿祎……他们在不同场合下,都说过熟读毛选、精读毛选对他们事业产生的巨大帮助。

强的人,在向更强的人学习。

图片

在内卷如此严重的环境中,如何不迷茫的生存和发展,我把目光投向了《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希望能从中汲取能量,重塑思维认知。

读毛选增智慧系列,是我读选集、文集的笔记。

读毛选增智慧·助力和阻力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2.01)读后感

1

一眼看穿本质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认知能力。

图片

一群人要推翻另一群人,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伟人的答案是分清敌人和朋友。

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两股力量的对峙,决定胜负的,当然是哪股力量更大和更持久。支持的人多,反对的人少,那这股力量就会大一些、持久一些。

这是决定最终成败的根本原因。这是伟人一眼看穿本质的能力。我们遇到重大事情时,面对关键选择时,能不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到主要矛盾,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

在当代,这项能力运用的比较好的当属埃隆·马斯克。在 2013 年的 TED 演讲中,他透露了跨多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秘诀——利用第一原理思维方式做出战略决策。

“第一性原理”是相对于“比较思维”而言的。比较思维,本质是经验思维,当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具体到事物,就会自觉去类比、比较,提出相近的思路。这样只能立足现有解决方案,产生细小的改良,而不会有颠覆性创新产生。

第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让人关注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去讨论一件事的可能性和努力方向。

对于当时半殖民地的中国来说,学习全球现有的制度的技术,并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唯有思考社会关系的本质,才有可能找到一条出路。

2

谁会支持我们、谁会反对我们,这篇文章就是来做人群的分析。

对人群的划分,依据的是经济条件,这个维度大有深意。越接近于无产,越支持革命。既得利益者恐惧和压制革命。

一个政权想要长治久安,就要让大部分人觉得生活尚能过得下去,或者至少心存这样的希望。所以共同富裕和建成小康社会,是看清了政权更迭本质原因后的目标。

大地主和买办阶级,和国外资本已经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乱他们是不怕的,他们怕的是破坏了他们的资本布局和流动增值。这类人是最为机敏的,危机感也是最重的。他们能准确地意识到危机的来临,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变革。

中产阶级比较难。难在不能骑墙。站错了队,抱憾终身。在任何国家和时代,中产都是一块儿肥肉,不具备上一个阶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肉质又比下几个阶级鲜美太多,难以保全。

小资产阶级,视经济状况和财产增长趋势,分了三派,向上接近中产阶级,向下接近半无产阶级。所以处于分界线上。

半无产阶级,比较希望改变现状,向上突破。

无产阶级,数量多、人员集中、地位低下,迫切希望重新洗牌。

当时阶级的粘稠性,远胜今天。

3

我们必须对能使阶级发生变化的一切因素保持敏感。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突发事件、政策、技术三项。

宏观的突发事件基本只有天灾,例如现在还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政策和技术,两者都会带来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

就拿 80 后这一代人来说,大多数获得阶级跃升的人,是享受到了教育(高考)、城镇化、房地产改革的红利。有些人更是靠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带来的市场得到了财务自由的机会。

60、70 后,主要靠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在各个行业获得了商业成功。

这短短几十年里,城镇化这项政策最为重要,使大部分人完成了阶级跃升。

未来几十年,哪一项是这样关键的政策?同样,又有哪些足以改变阶层的关键技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投入?

最近生育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变化,又会对我们对子女产生什么影响?

4

最后的总结:无论是人生中的大目标,如健康、家庭、财富等,还是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情,我们都要从根本上分清助力和阻力,从自身和外部想办法扩大助力,回避、遏制或消灭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