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 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 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 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 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 满脸的皱纹了
时间 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 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 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 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 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 满脸的皱纹了
秋末游园,触景生情,填词一首,不合平仄,聊表心意。2013.11.3
好事近·风起雾霾尽
风起雾霾尽,散开暮烟苍碧。恨卷残叶飘零,人情自思量。
瘦秋攒待春华兴,世事一番新。恩怨啮心犹昨,且青云遥望。
这不是一个政治话题。是讨论生活的。
民主和集中应用在决策。和各方都没有利益关联时,可以民主决策。有利益关联,要集中决策,民主的形式只能探测各方底线,避免失衡。
没有利益关联,或利益统一(这种情况绝对意义上不存在,只有短期和局部存在)。大家能会从各自的历史实践经验中给出一种他们认为正确的决策,这样多听听大家的意见,避免自己想不周全,以致于判断失误。
当有利益关联时,每个人的意见是经过计算自身利益得失后的结果,如果听了任何一方,都得承担自杀的风险。即使是多数人的意见,也只能代表在那个时空下多数人的利益,而绝不是你的或另一个时空下的利益。“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绝对是事后说的。
所以同其它万事万物一样,民主和集中也没有谁对谁错的是非标准,根据需要去使用其本质,当然表现的形式上可以完全相反。
获得财富只能通过创造或掠夺。
创造只能在分工环境中创造,从私有化开始已经不具备独立创造的条件,这种情况下需防被掠夺,尽量把更多的剩余价值掌握在自己手中。
掠夺有显性掠夺与隐形掠夺。显性掠夺就是坑蒙拐骗偷等暴力手段,冠以一个正义的借口和理由取得胜利后,那么显性掠夺将成为正义的行动,同时胜利后有条件对事实掩盖和让受害者闭嘴,成王败寇。隐形掠夺存在于一切以交换为形式的利益转移中,如买卖、雇佣、中介等,能掠夺多少或被掠夺多少,取决于自身和对手及第三方介入情况下的议价能力。
打工是社会上最广泛的获得生存和财富的手段。打工的程度(对象)有所不同,为社会、为执政集团、为企业等。市场经济下人数最多的是为企业打工,为老板打工,就存在彼此掠夺的情况,工作效益长时间低于薪酬福利,打工者就把老板掠夺了,反之就是被剥夺。双向选择权利下,任何一方认为不公平,就会中断掠夺关系。纯理性条件下,唯一约束这层关系的就是对掠夺程度的认知和评价。但人的感性在更多的时间里发挥着作用,心理上的优势往往比实际的优势提供更高的权衡标准,出现愿打愿挨的情况,这点来说无形的财富更具补偿价值。
老板又是为执政集团打工,存在上述同样的情况。如精英流失或资本抽逃严重,直接证明掠夺太过或安全感太差。
服务性商品和实体商品交换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掠夺。财富本质上是转移,在形式上和数量上。
秋夜雨至,窗外沙沙作响。梦中醒来,不知道几点,心里通彻透亮。很久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了。心中何所思、心中何所忆……
有时候是味道,有时候是声音,总让你回忆起过去,却又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叔本华的关于气味与回忆关系的言论:
有时候,逝去已久的一幕往事似乎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突然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的记忆里。在很多情况下,这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嗅到一缕淡淡的、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清晰意识的气味,情形就跟我们当年嗅到了这一气味一样。这是因为气味尤其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
通过某类渠道一对多的分享重要、有用、有趣、及时的消息,其动机是希望引起别人对分享者的注意和重视。其目的是强化权威印象,提高地位。这项动机是原始本能之一,莫名其妙的各类表现欲也是同理。
在若干行为成为手段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目的。如果目的是强化权威印象提高地位,分享的内容却没有与之相一致或超越,那么只适得其反。越是本能促发的反应,越要注意其效果是否与目的相背离。
昨天有位朋友说看过我的手筋(其实是手臂上的血管)粗大,判断我的脾气很爆。确实如他所说,平场所见到我温文尔雅或文质彬彬的表象,是极力压抑的结果。在允许的环境下,愤怒往往喷薄而出。
还尽是些小事,归结为性格或脾气不好。15个月大的儿子也有相似的行为,他并不常常愤怒,而是会“不耐烦”,而这点是我愤怒中的一类诱因或者是前奏。孩子的认知还有限,环境作用在身上的也有限。如果情况属实,很可能不幸的是遗传起了作用。孩子的妈妈性格是很好的。
在我的家族中也是同样的情况,父系成员普遍脾气不好。在给祖父治丧的期间,我向他们问起过这个问题。后来在祖坟前,我姑母对我说,“懂得的人”说我们的祖坟位置大体选得不错,但对着前面山的角度稍微有点偏,导致我们的后人脾气上有些火爆。在未知的领域里,这个原因成立与否同属未知,假使成立的话也属于是客观世界的因素,是外因。
今天看到一个来自于心理学的观点,给我了解愤怒的本质带来了灵感,是说愤怒和人们对公平的需要有关。主要来源于(或应用于)理性情绪疗法。大意是说,使一个人做出负面应激反应的事物,并不是其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而是人对该事物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称为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现在“绝对化的要求”上,如果在心智里建立了“必须”和“应该”的人际规则,那么一旦规则被破坏,则意味着公平的心理需求被打破,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这样的规则建立的越多,产生愤怒的几率就越大;规则建立的越绝对,愤怒的程度就越深。偏激、固执往往也与之有关。
如果对某个人的工作不满意,并产生了愤怒的情绪,表示在自己的心里建立了这样的信念:“人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必须做好”。对各类“愚蠢的”现象感到愤怒,建立的信念就是:“愚蠢的行为不应该发生”。但现实的世界永远不会这样。
绝交是人际关系上回避深程度的愤怒(各种恨)的结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钱就是诸多矛盾的根源。就举借钱这一例来说,如果在心里建立了“我们的关系很近,你应该把钱借我”、“我过去借钱给你,你现在(在我需要的时候)也必须借钱给我”、“我们关系这么好,你不应该这么逼我还钱”、“我借给你钱从来没有逼你还过,我借你钱你也不应该逼我还钱”、“我们是亲戚,关系绝对比外人强,外人都没有催还钱,你也不应该催我还钱”等信念,那么痛苦马上就会来临,你觉得别人不应该对你不信任还不上钱或不还钱,也不应该忘恩负义——想想过去我是怎么对你的。总之,你觉得不公平,不应该这样,并深深地失望,并下定决心还清所有的债之后,再不要来往。
种种的信念构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观,普世价值是存在的,然而没有绝对的应该和必须,不管其是否合理。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逻辑,肯定不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样。如果想通这一点,不顺眼的事情就会少些,脾气也能变得好些。
本质上,还是认识客观事物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抽象出来的规律反应在主观世界里就变得僵化和一成不变。
祖宗真的是很聪明,很早就给民众分了大类。一个人来到世上,逃离不了这四种身份之一。基于这个必然的逻辑,真应该很早就认清自己的身份牌,早做规划和打算。
其实在不久的以前,这样的身份还是“世袭制”,就像在我小时候,我妈和亲戚、旁人也会指着我说:“以后上班不愁了,接他爸的班就可以了”,那样我就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好事,不用有太多的非分之想,很早地就做好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但是这项政策还没等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改了。
再往古代,阶级和身份的延续更加严密,身在贱民家,那只能一辈子做贱民,孩子也要做贱民,当然乱世除外。即使现在有了更多的机会,客观上也延续着家族的荣耀,做生意的继续做生意,当官的继续当官,当农民的继续当农民,子承父业。根本质变为另外的身份所花费的代价真是不扉的。
早以前士(仕)确实就是知识分子,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得了官,所有当官的都是读书人,读书人未必全是当官的,现在则不然,因为全民教育成了法律,九年义务教育人人都得接受,文盲不多了。现在的士有几条路,一是继续做官,二是做专家,三是做研究,四是做老师。这四者以外的都不能叫做士。专家和做研究有区别吗?区别很大,甚至是完全对立。
农民,直接或间接地获益于土地。现代化的农业已然和几千年来个人或作坊式的低效率无保障的模式不同了。最简单的例子,我有两个农民亲戚,现在以大型机械大面积种植土豆,每年每人分100多万。中国还远没有达到大规模种植和畜牧的阶段,以后做个农民,会是件快乐的事情。
工人,从事一切可以以阅读“作业手册”就能胜任工作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比如现在的程序员,产品经理等。
商人,最容易跃进士族的一个类群。
购买了一个zgw.me的域名,主要用来写自己的日记。内容和形式会多种多样。
内容的分类上有:互联网运营、产品经理、效率管理、读书笔记、电影评论、生活杂谈、学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