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第一博:无事生思

辍笔日久,只因红尘劳心,甘为碌碌,无片刻静心,文思故竭,久之恐文采将失。今忽现茫然境地,反有起笔之势,按耐不住,乃有2012第一博。

原MSN博客频发,不期互联网产品短命者多矣,微软巨头之作,也竟于某年某月关张倒闭,委实可惜。又迁步至新浪博客,多为无病呻吟之作,虽朗朗上口,憾无深意,后删之者众,至今仍荒芜一片。

忆往昔,也属爱写之徒。千禧年间初触网络,始作个人主页,涂墨于上。前后三四版,觅名曰“青春有约”,时值花雨季,此名也无可厚非,今视之,不禁莞尔,时势异焉。又寄语云:“给暗夜行走的朋友一豆灯火的安慰,给负笈他乡的亲人天下如家的温馨,给爱透一生的情侣巴山夜雨的迷恋, 给同修此生的世人天涯此时的问候。”并非亲作,乃书海拾珍,其中有真意,故熟记于胸。

今时之兴,微博互粉,140字以里,或感悟之切,或关系之家长里短,或话题翻炒借势,或削弱民族自信,或传播营销谋利。自闭之人,只愿潜水窥探,恼无以为发,又恐复删之烦心。无缘与众乐,独愿长记文载思、载省、载悟。

少年记愁不识愁,今日识愁不记愁。无风花雪月,无日常琐碎。不足而立之年始,且资以读书之感悟,学医之精进,入世之修身,博文以记之,望心性返归一。

壬辰龙头节午于新居匆记数笔,谨怀落户QQ空间重新开博之举。

2011年06月06日

成长的道路上,很多东西丢失了…见惯了人情世故,以为人情冷暖也至多如此了。然而并非这样,钱是人世间多么犀利的一样东西,在衡量亲情方面,最最残忍,不谈钱的时候,所有的言语和交往都那么的融洽和谐,一旦触及它了,一切的美好都变得那么不堪。 我的性格中遍及了敏感、要强与报复心强,我现在不是英雄,但未来的路还很远。

个人阶段记录

============2010年5月============

开始兼职创业,抓住机会运营起一个团购网站

  • 【收获】结束月光与欠信用卡的生活,开始有积蓄
  • 【启示】把给别人打工的同等成本用在给自己干活上,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无论是金钱还是成就感

============2010年7月============

被公司评为特级优秀员工,获1000元奖金及北戴河游

  • 【收获】5年工作经历中第一次获实质奖
  • 【启示】该到辞职的时候了…

============2010年8月============

正式辞职,结束了在一家名声不小的公司近4年的打工生涯

  • 【收获】自由
  • 【启示】以后再也不会给别人打工了,哪怕是自己路边练摊

============2011年年初============

北大毕业,从此有了一份燕园情怀…

  • 【收获】爱情、学历与学位、还有一打朋友
  • 【启示】时间原来真的过得很快,记住终身学习、大视野、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

============2011年年初============

领了结婚证,成为一名已婚男士

  • 【收获】婚姻生活的开始,从此人生中有了她的陪伴
  • 【启示】做一个懂她的、有责任心的、能担当的男人!

哪代人会担不起他们的责任

迷茫、焦虑是每代人、每个人都会有的。我们和父母的焦虑有什么不同呢?

毕竟不是父辈那一代的人,不了解他们真正迷茫焦虑的是什么,我想他们大多数人都曾经过一个价值观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痛苦的。改革开放是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从个体来产,人到中年磨得棱角渐无,慢慢圆滑和妥协,这是人生的轨迹走向。总之结果就是,我见过的很多人,他们年轻时热血沸腾,正直、不曲不扰,不事权贵,不折腰,最不屑的事就是溜须拍马,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世界变了样,他们曾经的信仰与价值取向让他们的生存变得艰难,他们迷茫了,夜深了烟灰缸里越来越多的烟蒂暴露他们的焦虑,改变吧……他们懂得了为了利益低眉顺眼,懂得了讨领导的欢心,换来了欣喜,透出了骄傲的神色,并总结出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子女做人的经验。

到了我们这一代,总体来说,接受吸收的知识比前几代人多几倍,光从学习的时间也能说明问题。我们基本从懂事开始就被灌输了金钱导向的价值观,所以基本不存在父辈他们经历一个价值转向的过程。正是这样物质的理想目标让我们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难处,谁都不比谁轻松多少,我们不会像爷爷辈吃不饱饭,父辈也不会像我们一样买不起房。各有各的苦,只是苦处不同,或者身体上或是精神上的,都要吃苦,所以没必要担心哪代人担不起他们的责任。

热文:我们的时间属于谁?

一天之中,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三分之一的休息时间,三分之一吃饭娱乐时间,这些时间属于谁?毫无疑问,属于我们自己。宏观上来说这个论断完全正确,微观方面又不尽然,就拿工作的时间举例来说。

一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大体上又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别人要求自己工作的时间,二是自己主动工作的时间,三是有效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据有关统计称大部分行业大分员工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仅不到三小时)。

别人要求的工作,时间就基本不属于自己。而当这个“别人”尤其是上级领导的时候更是这样。领导给派了一件活儿,执行力是第一位,一般按进度严格完成。配合别的部门或团队之内别的伙伴的工作也一样,时间是在限定好的范围内,这些时间任我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就不大。一个员工一旦上升到中层以后,还会面临一个更为严重的而又不容易看到的问题,那就是被下属占去了时间。“背上的猴子”从下属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背上。
比尔·翁肯发明了一个理论“背上的猴子”。“猴子”,是指“下一个动作”。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形:偶遇下属,他说:“我碰到了一个问题。”于是你便听他细述问题的来龙去脉,一站便是半个小时,既耽搁了你本要做的事,也发现手头信息只够让你决定要介入此事,但并不足以做出决策。于是你说:“让我考虑一下,回头再找你谈。”在这样的案例中,猴子原本在部属背上,谈话时彼此考虑,猴子的两脚就分别搭在两人背上,当你表示要考虑一下再谈时,猴子便移转到你背上。你接下了部属的角色,而部属则变成了监督者,他会三不五时跑来问你:“办得怎样了?”

如果你的解决方式他不满意,他会强迫你去做这件原本他该做的事。当你一旦接收部属所该看养的猴子,他们就会以为是你自己要这些猴子的,因此,你收的愈多,他们给的就愈多。于是你饱受堆积如山、永远处理不完的问题所困扰,甚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猴子,努力将一些不该摆在第一位的事情做得更有效率,平白让自己的成效打了折扣。

摆脱猴子

周一早上,经理尽量晚地回到办公室,他的4个下属已聚集在他的办公室门口等着询问他猴子的问题。他把他们逐一叫进办公室。每次面谈的目的是拿出一只猴子放在两人中间的办公桌上,共同思考下属的下一步行动应是什么。对于有些猴子也许要花更长一些的时间。下属的下一步行动也许很难定夺,那么经理也许可以暂时决定先让猴子在下属背上过夜,然后在第二天早上约定的时间把猴子带回到经理办公室,继续寻求下属的下一步行动方案(猴子在下属和经理的背上都睡得一样香)。

当经理看见各个下属带着各自的猴子离开办公室,觉得很满足。在后来的24小时里,不再是下属等待经理;相反,是经理在等待下属了。后来,似乎是为了提醒自己有权利在间歇期间参与一项有建设性的工作,经理踱步走到下属办公室门口,探进头去,欢快地问道,“怎么样?”(这里的时间,对于经理是自由支配时间;对于下属则是上司施加的)。

当背着猴子的下属在第二天约定的时间与经理会面时,经理这样解释基本规则:“任何时候当我帮助你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你的问题都不应成为我的问题。你的问题一旦成为我的问题,那你就不再有问题了。我不会帮助一个没有问题的人。”“这次面谈结束后,问题应该由你带出去——正如由你带进来一样。你可以在任何约定的时间向我求助,然后我们可以共同决定下一步谁应采取什么行动。”“在偶尔需要我采取行动的情况下,我们俩要共同决定,我不会单独采取任何行动。”

经理就这样将他的思路传递给各个下属,一直谈到上午11点。这时他突然明白他不用关门了。他所有的猴子都不见了。当然他们都会回来——但只在约定的时间。他的日程安排将确保这一点。

点评:一个工作能力出色的人,必定是在主动工作的这部分时间里多迈了一步。这里更多的是思考和技巧。包括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提醒相关的人注意(以帮助而不是找麻烦的姿态),主动请示、汇报。甚至多想想业务之外的东西,如其他人行事的风格态度,都大有裨益。

谁都不可能八个小时全部用于工作,有的员工到处找找乐子,上各类SNS看转贴,泡论坛,看视频,甚至打游戏;有的习惯和工作以外的人沟通联系或者是瞎贫,还有的发呆瞌睡。这部分可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最理想的状况是用于几件事情:一、密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使自己成为这个领域里的翘楚;二、集中精力学习和自己工作有关的东西,行业和职务相关的,既积累又了解最新,;三、多和自己公司、部门、小组、领导、公司相关的人沟通;四、多起身活动一下身体。

热文:什么叫做不琐碎的工作呢?

优秀的人能把平凡的工作完成得尽善尽美,能把复杂的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能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力挽狂澜。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工作,把一切当作机遇和挑战,争取离这个目标近一点……

所谓职业,无非是将自己变成一个聪明的勤快人。

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让更多人对自己更信任……

2004年,集团下属科技公司改组,执行委员会找我谈话,决定派我去兼任科技公司的副总,负责整个公司的业务和人事安排。工作于是无厘头地增加了很多内容。

当时公司招了大批应届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的新新人类。平均年龄25岁。那个新的助理,是经过多次面试后,我亲自招回来的一个女孩。名牌大学本科毕业,聪明、性格活泼。私下里我得承认,我招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她在大学里优秀的表现之外,还因为她写了一手漂亮的字。女孩能写一手好字的不多,尤其像她,看起来长发飘飘,多么女性化的一个姑娘,一手字却写得铿锵倜傥,让我对她不由多了很多好感。

手把手地教。从工作流程到待人接物。她也学得快。很多工作一教就上手。一上手就熟练。跟各位同事也相处得颇融洽。我开始慢慢地给她一些协调的工作,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分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和沟通让她尝试着去处理。

开始经常出错。她很紧张,来找我谈。我告诉她:“错了没关系,你且放心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遇到问题了,来问我,我会告诉你该怎么办。”仍然错。又来找我,这次谈得比较深入,她的困惑是,为什么总是让她做这些琐碎的事情?我当时问她:“什么叫做不琐碎的工作呢?”

她答不上来,想了半天,跟我说:“我总觉得,我的能力不仅仅能做这些,我还能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次谈话,进行了一个小时。我知道,我说的话,她没听进去多少。后来我说:“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好,避免常识性错误的发生,然后循序渐进吧。”

半年以后,她来找我,第一次提出辞职。我推掉了约会,跟她谈辞职的问题。问起辞职的原因,她跟我直言:“本科四年,功课优秀,没想到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却每天处理的都是些琐碎的事情,没有成就感。”我又问她:“你觉得,在你现在所有的工作中,最没有意义的最浪费你的时间精力的工作是什么?”她马上答我:“帮您贴发票,然后报销,到财务去走流程,把现金拿回来给您。”

我笑着问她:“你帮我贴发票报销有半年了吧?通过这件事儿,你总结出了一些什么信息?”

她呆了半天,答我:“贴发票就是贴发票,只要财务上不出错不就行了呗,能有什么信息?”

我说,我来跟你讲讲当年我的做法吧:1998年的时候,我从财务被调到了总经理办公室,担任总经理助理的工作。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跟你现在做的一样,帮总经理报销他所有的票据。本来这个工作就像你刚才说的,把票据贴好,然后完成财务上的流程,就可以了。

其实票据是一种数据记录,它记录了和总经理乃至整个公司营运有关的费用情况。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一堆数据,其实它们涉及了公司各方面的经营和运作。于是我建立了一个表格,将所有总经理在我这里报销的数据按照时间、数额、消费场所、联系人、电话等记录下来。

我起初建立这个表格的目的很简单,我是想在财务上有据可循,同时万一我的上司有情况来询问我的时候,我会有准确的数据告诉他。通过这样的一份数据统计,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上级在商务活动中的规律,比如,哪一类的商务活动,经常在什么样的场合,费用预算大概是多少;总经理的公共关系常规和非常规的处理方式,等等。

当我的上级发现,他布置工作给我的时候,我会处理得很妥帖。有一些信息是他根本没有告诉我的,我也能及时准确地处理。他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了他我的工作方法和信息来源。

渐渐地,他基于这种良性积累,越来越多地交代更加重要的工作。再渐渐地,一种信任和默契就此产生,我升职的时候,他说我是他用过的最好用的助理。

说完这些长篇大论,我看着这个姑娘,她愣愣地看着我。我跟她直言:“我觉得你最大的问题,是你没有用心。在看似简单不动脑子就能完成的工作里,你没有把你的心沉下去,所以,半年了,你觉得自己没有进步。”她不出声,但是收回了辞职报告。

又坚持了三个月,她还是辞职了。这次我没有留她,让她走了。

后来她经常在MSN上跟我聊天,告诉我她的新工作的情况。一年内,她换了三份工作。每一次都坚持不了多久。每一次她都说新的工作不是她想要的工作。2005年的时候,她又一次辞职了,很苦恼,跑来找我,要跟我吃饭。我请她去写字楼后面的商场吃日本料理。吃到中途,忽然跟我说:“我有些明白你以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所谓的职业生涯,其实你很难预测到你将来真正要从事什么工作,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是否跟你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有关。大多数人,很有可能将来所做的工作,跟他当初所学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从22岁大学毕业到26岁之间这四年,不是你做了什么,重要的是你在工作中养成了怎么样的良好的工作习惯。这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指的是: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是否学会了如何用最快的时间接受新的事物,发现新事物的内在规律,比别人更短时间内掌握这些规律并且处理好它们。具备了以上的要素,你就成长为一个被人信任的工作的人。

人都有惰性,也都愿意用那些用起来顺手的人。当你具备了被人信任的基础,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渐表现出你的踏实、聪明和细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就会提供到你面前。原因很简单,用一句话就能交代清楚并且能被你顺利完成的工作,谁愿意说三句话甚至半小时交代一个怎么都不明白的人呢?沟通也是一种成本,沟通的时间越少,内耗越少,这是作为管理者最清楚的一件事。

当你有比别人更多的工作机会去接触那些你没有接触过的工作的时候,你就有了比别人多的学习机会,人人都喜欢聪明勤奋的学生,作为管理者,大概更是如此。

一个新手,大多数新手,在这四年里,是看不出太大的差距的。但是这四年的经历,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不在乎年轻时走弯路,很多人觉得日常的工作人人都能做好没什么了不起。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工作,循序渐进地、隐约地成为今后发展的分水岭。

漫不经心地对待基层工作的最大损失,就是将看似简单的事物性处理方式,分界成为长远发展的能力问题。

聪明的人,总是不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时间长了,他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抱怨那些看起来资质普通的人,总能比自己更能走狗屎运。抱怨她容貌比自己好,或者他更会讨领导欢心,等等。慢慢地,影响心态。所谓的怀才不遇,有时是这种情况。

工作需要一个聪明人,工作其实更需要一个踏实的人。在聪明和踏实之间,我更愿意选择后者。而踏实,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和先天条件没有太大关系。

可恶的,卖火车票的

卖火车票的越来越会卖,越来越向着地铁小老弟学习。只要你买中点以后的火车票,对不起,不卖,只卖到终点的全程票,你买不买?可恶至极。就是这么榨人民的血汗钱的。

所谓赢利模式

一、

一个招聘网站,允许一个有招聘需求的公司花500块钱做这样的事:每个月发布20个职位,每天更新一次上列表首页。通常也不是按月卖,最低按季度,全年或长期合同优惠。

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有1000个客户,每月500×1000=50万,如果有5000客户则每月赢收250万。事实上一个招聘网站的客户远不止5000个,活跃用户都远远超过这个数。这只是基本赢收,还不算专项服务,如上首页,投广告等。按2/5成本计,利润一个月150万。

二、

一个卖电影票的网站,北京地区联合了15家左右的电影院进行网上售票,可以提早买票选好座位,到了电影院自助出票,非常方便,每张票多收5——10元手续费不等。

再来算账:每个电影院当期热映电影7——8部,每天每部场次10次左右,每场平均100个座位计,每天迎接5000人,如果按1/10的票来自这个网站,则网站一天一个电影院卖500张票,这个数好像大了,再打点折扣,一个电影院200张,10家是2000张,则每天是1万——2万的收入,一个月是30万——60万,再算上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昆明、杭州等地,一个月收入100万——200万。成本近乎一次投入,折旧到每月没多少。

三、

一个地区搞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强行规定每个学校都要建网站,无论小、初、高、大。假设一个行政地区有10个市,60个县,每个市有10所学校,每个县有5所(很少了吧)。

再算:每个网站建站基本费5000元(行政命令),再加可每年收取的域名服务器购买费,域名服务器管理维护费,网站维护费、网站升级费、培训费合计3000元,共8000元,第一年400所学校共收入320万,第二年开始每年120万元。

四、

一个真人CS俱乐部,有五块场地,平均每场地一天有一队客户(事实上火爆的时候同时就有几个队在玩),每队20人计,每个收费150元,一块场地每天收入3000元,五块场地每天1.5万,一个月收入45万。衣服每半年换一次,设备每两年换一次,固定折旧平均在每天里微不足道。场地租用成本较高,教练雇佣价也不高,一年赢利300万。

好的赢利模式都是这么清晰和可计算的,并不是冠一个云里雾里的商业名词,连基本的供求关系都弄不明白。

领导与管理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已经有了很多方面的论述。我只是借这个题目小小地发点感慨。我就打个比方说我老师的公司属于中国最典型的中小型企业,500余人,结构完整,市场、销售、研发等部门齐全,利润卡在每年10亿的那个卡上过不去。我老师把他的师提拔成了副总裁,老师的想法是让他成为一个领导,为其分担战略、方向性与公司管理上的问题,而他却在做着领着几个人讨论产品包装盒上字体要不要变的事,╮(╯_╰)╭

在我看来,领导首先是个方向,东南西北先要指个道道,定好我们从哪里走,向哪里走,这个方向到达的地方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地方,还是直接深入敌阵去拼杀。

其次领导应该能做出计划、部署和规划,我们走一百步还是五十步,是穿着马甲跑,还是骑着电动车走,如果定好是穿着马甲跑,那就找出神行太保戴宗这样的人(他其实是画好甲马去跑,马甲和甲马可不是一样东西,不必深究),让他自己根据对路况的了解,决定先迈左腿还是右腿,前提是我们帮他准备好甲马,待他跑之前我们再安排人帮他看一下阿迪鞋的鞋带系没系好。

再次领导就是要影响他人,尤其要影响把着每一块儿的那几个核心人物,时时刻刻提醒他们牢记公司的终极目标,以最终的利益为重,不要各自为战,不要看同级别的人都像敌人,我们是兄弟,同一个战壕里的人,我们要对付的是外人,不是自家人。要把兄弟团结起来,不是帮着A给B下套,不是为了制约C提升D,也不应该是展示个人的能力,是要让有能力的人卖更大的力气,要激励大家的斗志,赏罚分明…

最后领导就是要控制,和平时期控制好资源与分配,出现紧急情况又能力挽狂澜,对外部环境变化敏感,控制调配内部力量扭转局面。在内部矛盾突显的时候又能从容化解。

最重要的领导能识人,用人,让这些能人去做好管理。而不是代替这些人去深入到每个流程的每个细节中把自己耗乱了耗死了。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定位好好地思量一凡,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最应该把重心放到应该做的与能产生价值的事情上。

“时机未成熟”的反驳

昨天与老师聊一个“决策”和“推动”的属管理学的话题(凡是站在对面和我说话的就是“老师”),老师是一个对“推”和“拉”颇有领悟的人,我提出的问题是:

如果有合理的建议,并有正确的导向,形成了有操作性的方案,在执行之前先要会议讨论群体决策,之后就变成了四不象,综合了全部人的意见,甚至存在彼此矛盾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每个人都从自身的利益和专业角度对待问题,否定和掩盖了对自身不利的改变,也为了稳固不变对一些前瞻性的意见给予了消极性的意见。

老师说,如果从我们的专业程度我们知道所做的是正确的,也有相关的理论或数据支持,但是仍然为众人群殴和否定,这是因为人们“懒”,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愿意改变现状,更直接地说是时机和条件没有成熟,到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人人都意识到是问题的时候,并对解决方案也达成了共识,这时候就好推动了,我们应该把握这个时机,如果提得早,到了真正能实施的时候我们的力气也快卸得差不多了,也不利于推动。

从操作层面来说,老师说的有道理,自古“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到了所有的人都看到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晚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这个问题必然导致了被动,是疲于应付的局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远见的人对下一步可能发生的事情很敏感,采取主动的姿态,或促进,或提前解决,都有所掌控,即使一个临危不乱的人,总是去解决突发情况,一次两次还行,能应付过来也能体现出能力,常常这样,必然乱。

没有主导的能力,除了本身能力不够之外,也与官僚环境有关,在中国,任何形式的组织中都会掺揉一些官僚的形式,这与社会结构和文化有关,官僚制度很适合中国,但前提是幕僚中真的有能人,有明眼的人,至善至聪明,有方向有魅力,关键时刻能力排众议。群体策略看似民主实则发起的人把责任放在每个参与的人身上,事后有什么问题也会说这是我们大家开会时一起决定的吧?而每个参与的人各自心怀鬼胎,每一项决策的头条标准就是有没有干涉到自己团体的利益,有没有为自己团体带来更多的负担,而根本不是从一个全局的角度想问题,也不考虑一个公司或组织的终极利益和目标,各自为政,各有小算盘。会议中的领导如果不是前面提到的能人,则谁的话好听就听谁的,谁说的“貌似有理”也就欣然接受,外加点个人喜好和情绪,不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