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通到万通:冯伦野蛮生长

转载至: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96012/

冯伦这个人,什么事情差不多都干了。从别人手里拿过回扣,给官员塞过钱,帮跑路的朋友筹过资,还跟黑社会坐在一起觥筹交错过……一个“正派人”没干和没敢干的事情,他差不多干遍了。

但是在冯伦的那个叫做“企业家”的群体当中,没什么人指责他道德有问题;在与那个群体针锋相对的一个小小的意见群体中,没什么人以他为例来讨论“原罪”,或是要求他进行人情事务上的道德忏悔。

冯伦把事情做得很漂亮,把自己择得很干净,把未来看得很清楚,把命运悟得很透彻。他把回扣交给了公司,而不是塞进自己的腰包,兄弟们都服他;他和索贿的官员干过架,结果为公司的生意种下了恶果;他帮跑路的朋友筹资,还让人打个收条,说是去自首的路上用;他和黑社会打交道,还讨教了如何对付那些没有底限的官员……

如果仅仅是用以保护自己的手段,那么他可能早就“相逢意气为君饮”,两肋巴都插满了刀子。可是他有公司,有兄弟,那些兄弟都叫他“老大”,都靠他吃饭活命。所以,他得张弛有度地做事,免得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

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步入中年,当年的皮包公司如今也变成了赫赫大名的“万通集团”。冯伦回过头来一看,自己这公司与别家的公司没什么区别,都是在杂草丛中、石头缝儿里野蛮生长,都是从石头底下慢慢地拱翻石头,才最终见着了阳光,中间吃得苦、遭得罪、受得羞辱,一切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花了十几年时间,冯伦不经意之间把自己做成了一个标本。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企业家代表,他往左伸伸手,就能拉着柳传志、张瑞敏他们;他往右探探头,就能瞅见了丁磊、李彦宏他们。他不是1G也不是3G,他是2G,或是1.5G。他根在中国、做中国的生意、用中国的道德,通中国的情理。他是一个赤裸裸、活生生的土鳖,但是他最富生命力。

从管理方面谈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大部分时间都是扯淡。做事做人,想明白了就成了一大半。冯伦最早没想明白,吃过大苦头;后来想得明白,就变成了“商业领袖”和“商界思想家”。

我们看《野蛮生长》就会发现,冯伦能够将万通做成今天的模样,其基准无非是“三通”:境界要通透脱俗,做事要通权达变,做人要通情达理。《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三通”,自然就会“万通”,也就从自己的心灵中,无限地接近谁也没见过的那个“道”了。

冯伦的“三通”与他最初从政的经历极有关联。他通晓了官场的游戏规则,也了解了政治和政策的不可逾越的底限,他就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以及哪些可以做了不说,哪些可以说了不做,哪些既不能说也不能做。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没他那样的际遇,也就没他那样的领悟。

我们研究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激情洋溢的企业家都在“三通”上栽了跟头:有的人刻薄寡恩,做人叫人服不起来,摊子稍微大一点,兄弟们就都跑了;有的人野心膨胀,譬如禹作敏,拿政治和法律开玩笑,那么有大牢等着他;有的人人情世故都懂,却看不清局势,一直拧巴着往前强走,结果就掉坑里了,譬如“证券教父”管金生。

最典型的一个当属牟其中,冯伦的《野蛮生长》中说他有激情、有理想,更有超强的毅力,但是他性格霸蛮,做事没有原则,更没有底限,而且还一根劲地不是跟政治叫劲儿,就是跟政治叫板儿,他最终的命运就是跑到大牢里面,而且这辈子不大可能再有翻身的机会。

冯伦说:“牟其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家,很具有标本意义。一个人在一个时代中能够迸发出的光芒,其实也就是这个时代的光芒。所以,我觉得解读和了解牟其中,最重要的是应该明白一个企业家的命运不是孤立的,一定要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下才能发光。你所能做的事业一定取决于制度空间的大小,你个人品质再好,能力再强,都不重要,只有跟制度空间相容,你才能够很好地成长。”

冯伦想跟制度相容,他甚至想呼吁和帮助中国商业界建立一种打着自己烙印的道德体系。冯伦始终认为,中国商业界缺乏一种类似“新教伦理”的东西,如果中国学术界或商业界能够出现一个马克斯·韦伯,为他们建立出一套与主流意识形态匹配和补充的理论系统,那么他们一定愿意烧把大香把他供起来。

可是没有这样的人。所以冯伦他干的事情以及他的期望,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寻找一种新的解释,然后来帮助我们能够在财富的追求,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以及穷人和富人的关系当中找到一种平平衡”。

他有一次说:“这种传统现在中国容易从儒教去找,因为儒教是官方的一个形态。我是不太喜欢儒教的。我觉得应该大家共同探讨:应该从哪里找到这样一个东西?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些排斥,比如说对于富人的看法。我就说传统文化中有商人,但是没有企业家的概念;有财富没有资本的概念。你怎么样来慢慢让传统文化能够接受?实际上我们看到所有电视连续剧写的商人,他都是和现在讲的资本家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许多花很多时间,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找到一些可以包容企业家资本以及财富积累,以及政商关系积极的东西,然后把它重新推广,这样才可以。否则现在这个东西一回到传统文化反而是抑制这个东西。‘新教伦理’就是在旧的文化体系中做一些新的解释,来使资本主义文明得到一个传统意识形态的支持,应该是这样的概念。”

“无商不奸”和“为富不仁”已经成为两个深入人心的概念,但是我们都知道,商人不是坏蛋,而是配置和流通资源的人;富人不是恶霸,只不过积累的财富超过了平均水平。但是对商人的偏见和对富人的敌意一旦被无限放大,他们就会变成“逆流”,就会成为“反动派”。

但是今天已经不再是那个把商人和企业家的贡献连同尸骨一起埋葬的年代了,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第30个年头。中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走,中国人不愿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但是在中国的土壤里面,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想成为主流的力量,依旧要野蛮生长。他们依旧要学会看风向、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更要看清方向、做好人、做好事。冯伦在这方面是个榜样。冯伦一直说要“傍大款、学先进”,傍一下冯伦,学一下“三通”,应该是条路子。

个人医案:千方百计疗痔疮

有两种病,最让人焦躁不堪,一是牙疼,二是痔疮。这两种病我都有,前一种病是基因问题,父系成员到了三十岁还没掉过牙的很少。后一种病,病龄长达近二十年。

期间做过一次手术,刚上大学2002年10月份。后有遗留,一直在默默忍受,也不忌嘴,跟着四川媳妇吃辣甚欢,一段时间不吃还十分想念。过年去台湾旅游,带着三岁半的儿子,基本就在身上猴着,劳累过度,痔疮就犯了。稍走长路,出来了就回不去,也不痛,就是异物感,就很烦躁。

这半年,每个周末竟没有好好休息过,回想也记不清什么事。近期是换房看房子勤了些,走很多路,晚上又特意让老婆叫了毛血旺吃,结果不得了,从没有吃过这么辣的,鼻腔都烧得慌。痔疮就彻底爆发了。原以为温水坐浴能管用,但也没坚持,反正见重了。

老婆从网上买了西班牙的痔疮膏,不管用。用马应龙栓、膏,吃地榆槐角丸,也毫无寸功。又见家里有大黄蟅虫丸,活血破血的成分不少,泡开了兑在水里坐浴,感觉有点小用,又熬了三七根、花的水和大黄蟅虫丸一起泡,同时口服大黄蟅虫丸,貌似少了几颗痔核,但还是不能自行缩回。

在沙发上睡了几天,热得上火,同时又腰酸背痛。去做按摩,说脖子一捏就出痧,顺便做了刮痧、拔罐,背部一条一索的紫红,画面惨烈,不忍睹视。罐子较大,拔了十分钟不到,皮肉被拔处真的和挨打了一样疼。

晚上摸着圆溜溜硬突突的痔核,心一狠,从针灸盒里找到三棱针,消毒,左手捏紧痔核,右手刺进去。手指捏着的痔核突然松掉了,拿前手指一看,一滴黑血,大喜,又挤出几点,颜色很深,摸着还有颗粒,但再刺不下去第二针,这个地方细皮嫩肉太敏感。

可以塞得回去,以为这下能好了,但是第二天还是不行,痔核又重新生成,只是没有原来的大。

在公司开会,有同事一人发了一盒王老吉,想着如果能改善一下上火症状,倒也好。

第三天晚,改用毫针,痛觉减轻,连刺三下,血先是有点黑,但不像上次那么深,后出的就是鲜血。之所以用针,是感觉前面用的所有方法,针刺最为有效。

今天早上,依然肿,但基本算是回去了。可以确定不用去二龙路做手术了,也算是保守治疗的极致了,按第一次做手术的情况,这次也该去开刀。当时住宿舍的条件太差,要不然可能也不用手术。即使是腰麻,感觉也很伤神经。见证了当年旁边床位三十多岁的小伙儿术后麻醉作用排不出小便的痛苦过程,实在是不想去上刑。

今天中午饭后再喝一罐王老吉。这次病好后,必须活动锻炼。

 

Nexus 5X原生安卓手机使用体验

最早使用的智能手机就是iPhone一代,被留学的朋友带回来的手机惊艳到,中关村开始卖美版的时候,就立刻去买了一台16G的,那时候还不流行海淘。解锁才能使用,连彩信都无法接收,还花钱买过收彩信的应用。用到后来接电话就关机,iOS也只能升到3.1.3,不能安装最新的应用,就再没用过iPhone,换了安卓智能机。先用过两台阿里云手机,后用酷派。最大的乐趣就是刷各种ROM,主流的几乎都刷遍了,得出的结论是所有手机厂商定制的ROM既难用又难看,无论是小米的miui还是三星的,最好用的就是最接近原生安卓的CM系统,但不是每个型号的手机都能适配CM,有时只能用别人移植过的,这种系统都预装了第三方应用(联网激活后作者能获得收益),并且已经root,这样的手机毫无安全可言,等同于买了一个监视器,从第三方安装的各种应用几乎都获取了全部权限,不夸张的说,它们比任何人都了解你的隐私。

自从买了Kindle,酷派大神1S就有些累赘了。一天一怒之下把它摔了,整机变形,屏幕稀碎。把儿子吓得低声呜咽,不断说:“爸爸真坏,爸爸真坏……”真生气的时候特别想摔东西,但从没有摔过。这是第一次,也希望这种事仅发生这么一次。

原先想着今年换台iPhone 7,现在只能提早换了。内心一直向往用原生的安卓系统,配置倒是其次,只能买Google的亲儿子了。看了Nexus 5X和6P,后者太贵。很快锁定5X,本想海淘,又嫌麻烦,就在淘宝上选了家北京的,在鼎好有店,自取。

本来觉得冰蓝色用个新鲜,但老婆说太显娘炮,自己也开始觉得男的还是用白色或黑色更好些,尤其黑色更显朴实稳重些。

Nexus 5X最大的优点就是后置相机效果非常好,最大的缺点就是电池非常不耐用,用得频繁一定撑不到晚上,一天得两充,普通当电话用不玩,基本一天一充,在设置-显示中,把“主动显示”关掉好像稍好些,关掉同步等功能对电池续航并没有明显提升。这年头,手机当然不止是电话,这点最令人不满意。塑料后盖持握的手感还可以,整体比较轻,屏幕属暖屏,不与别的手机肉眼感受不明显,升级后在开发者选项中调为冷屏也与正常的屏幕颜色不一样。后置的指纹解锁在实际使用中,非常方便,拿手机的时候手指放上去就解锁亮屏了,比图形或滑动更快捷。耳机插孔设计在下端,个人认为更合理。

它的配置一般,但用原生的安卓6.0.1,从Google Play装应用,控制好权限(各应用只开必要权限,我的做法是先关闭全部权限,再根据请求逐步放开),非常的流畅。比原来用的硬件配置比它高的手机更流畅。用了一个月左右,从没有发生过死机、重启的情况,系统超乎寻常的稳定。说安卓系统不稳定,越用越慢,真是最大的误会,原因就在于手机厂商对安卓的阉割和定制,和从未知来源安装应用。要知道很多国内的应用都没法通过Google Play的审核。但是很多时候要用的应用没在Google市场上架,也只能绕开Google市场安装了。

Google基本每月会对安卓系统更新一次,买回开机挂了梯子后连升了三四次。开始的时候Google即时和位置记录都还可用,过了不久就提示无法在中国使用。可想而知,国外更加好用。

Marshmallow
Marshmallow彩蛋,设置-关于手机-Android 版本,连点数下

药学笔记:麻黄

小时候在内蒙农村住,常见公路上开过一辆辆盖着苫布的卡车,沿路撒下一些黄绿色的小草,捡起来一看,枝枝节节,像蓬起来的伞架。回家问家长,知道这是麻黄。

麻黄味苦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山谷。

麻黄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多种生物碱及挥发油、有机酸、黄酮类等。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伪麻黄碱有较强利尿作用,麻黄碱可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神经作用。

麻黄发表,出汗,利尿。兴奋神经(失眠者晚间慎用),收缩血管。收缩血管和出汗而有发表的作用,血管收缩会导致恶寒。排汗和利尿能除水湿,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慎用),血压升高和神经兴奋等同于振奋阳气,进入战斗状态,汗毛竖起、起鸡皮疙瘩和恶寒感会混同。寒邪收引,束表闭卫伤营,身痛头痛骨节烦疼,汗孔开合失司,出汗带走体温,治温疟退烧。配桂枝增强发汗(取桂枝通阳作用),“增桂令汗出”。配杏仁增强平喘(取杏仁降气作用),配石膏发越水气辛凉清热。

阳加于阴谓之汗,无汗在于阴液不足、化生和输布障碍,及阳气不足,和不能与阴液交媾;汗出太多,因阳迫阴营(阴虚),阳不制阴(阳虚)阴营外越,或汗孔功能失调。麻黄治皮毛,调汗孔,麻黄不光治无汗(去节根),也有人治大汗(应为节根或全草)的经验。麻黄治水,通过发汗和利尿,故有大青龙和小青龙。麻黄破癥坚积聚,消赤黑斑毒,是推动脉中之血、脉外之气,因此具有了活血、行血的作用。

阴液不足不能强汗,大汗、大吐、大下和久病少津的病人不能发汗。汗为心之液,过汗导致脱水亡阳。

麻黄节、根止汗,发汗时去节根,止汗时但用根节。生用煮去沫,不去沫易致心悸。用于止咳降逆时炙用(蜜炙后辛散发汗作用缓和)。

麻黄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

麻黄证,肤黄(湿在肌表)面浮(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导致的慢性病容),瞳孔增大(目光迷离、没有神气和光彩)。

麻黄汤

麻黄三两(15克),桂枝二两(10克),甘草一两(5克),杏仁七十枚(9克)。

治太阳伤寒,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或脉数。

麻桂草3:2:1,麻黄开卫闭,解肺气壅遏,桂枝通阳发营郁,助麻黄发汗,杏仁降逆平喘止咳。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碱活化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机体,桂枝解肌镇痛,甘草类皮质激素缓解症状。感冒发烧过后容易咳嗽,尤其婴幼儿更是如此,加杏仁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即苓芍术甘汤。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轻微满痛、小便不利,说明有水饮,影响太阳膀胱气化,出现太阳经证,此时非麻黄汤所宜,应对水饮病机着手。

甘草麻黄汤

麻黄醇酒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杏甘石汤

麻黄四两(30克),杏仁五十枚(10克),甘草二两(15克),石膏半斤(60克)。

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麻黄、甘草增量,以上为两次量,故杏仁五十枚并未减量。

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证入阳明经,有汗减桂枝(不助麻黄发汗),麻黄增一倍增强平喘作用,增石膏清郁热,见烦躁多加石膏,单用石膏退热作用不强,有大热用知母配石膏,如同单用麻黄发汗作用不强。

对恶寒发热,口不咳,痰多的咳喘病不宜。

加桑白皮,即“五虎汤”。

三拗汤

麻黄,杏仁,甘草等分。

麻黄汤去桂枝,或麻杏甘石汤去石膏。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麻黄全草炙,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与伤寒论相悖,故名三拗。

麻黄不去节根,炙用,减轻发汗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发挥平喘作用,甘草生用,清热解毒。无石膏知热象不重。

麻杏薏甘汤

麻黄五钱,杏仁十枚(4克),薏苡五钱,甘草一两(15克)。

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或麻杏甘石汤薏苡仁代石膏。

治风湿发热身疼,日晡所剧。薏苡燥湿,配甘草补脾除湿,配麻黄增强利水。

日哺属阳明,根据六经气化,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阳明本燥标阳,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太阴湿化。故风湿相搏导致的发热身痛,湿是主因、诱因(判断可从日哺剧)时,用麻杏薏甘汤。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30克),桂枝二两(10克),杏仁五十枚(7克),甘草二两(10克),生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4枚),石膏如鸡子大。

麻黄汤加姜枣、石膏,或麻杏甘石汤加姜枣、桂,或麻黄汤加桂枝汤去芍药加石膏。麻黄增量。

治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发热恶寒,烦躁无汗。

麻黄汤证化热,麻黄增量有桂枝相助发汗力更强,草姜枣顾护脾胃,使汗发有源,桂枝汤去芍药失其收敛扩大通阳发散作用。闭郁更甚,汗出无门,内热壅盛,以致烦躁。石膏清内热去烦躁。

有新闻报道高铁故障停车停空调后,由于全封闭设计,在冬季短短时间内车内温度达到33度,车内乘客烦躁不堪。烦躁不单纯因为温度上升,更因为密闭空气不能流通。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系统中除鼻口气管肺外,皮肤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穿过不透气衣服的人都有体会。

越婢汤

麻黄六两(30克),石膏半斤(40克),甘草二两(10克),大枣十五枚,生姜三两(15克)。

大青龙汤去桂枝、杏仁。

治风水身肿,脉浮汗出,恶风。

结构上麻杏甘被打破,去杏仁无咳喘。桂枝汤保留内圈姜草枣,外圈桂芍换成了麻黄、石膏,变调和营卫为发越水气、清热。此处汗出用麻黄,进一步说明单纯用麻黄发汗力不强,要发汗需有桂枝相配。水肿兼有表证。

水是否从尿出?

越婢汤加减: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加术汤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15克),桂枝三两(15克),芍药三两(15克),甘草二两(10克),半夏三两(15克),五味半升,细辛三两(15克),干姜三两(15克)。

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半夏、五味子、细辛、干姜;桂枝汤去内圈姜枣加麻黄、半夏、五味子、细辛、干姜。

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金匮》以治痰饮咳逆倚息者。

麻桂散寒发汗,半夏止呕。五味子、细辛、干姜,收敛肺气,灼干肺湿。干姜降低腺体分泌。细辛少阴经热化药,作用心肺部位。芍药清热。胸腔水饮流溢,肺气不降逆冲,故有呕咳。倚息,水湿困重之象。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麻黄桂枝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麻黄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

过经邪不退,恶寒仍有表证,正邪尚有小争,脉微,正气已不足,所以不能发汗,无汗用桂枝无效,不呕未入少阳,也说明病邪无上越之势,不能用吐法,大便正常,不可下利。因为无汗,皮肤干燥身痒,所以小发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者。

以脉见沉细,经是少阴,而里证未作,宜解表寒。麻黄轻发其表,附子重暖其里,甘草培其中气也。

麻黄附子汤()

麻黄三两,甘草一两,附子一枚。

麻黄附子甘草汤增麻减草。

治水病,脉沉小,属少阴,虚肿者。

以土弱阳飞,肾寒水胀,流溢经络,而为浮肿。甘草、附子,补土而暖肾,麻黄发表而泻水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10克),附子一枚,细辛二两(10克)

治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

少阴心肾阳虚,机体代谢功能低下,心动缓,理应体温低,不该发热。反发热,即以细辛代甘草。

以少阴脉沉而身反发热,则里寒已作而表寒未退。麻黄发其表寒,附子驱其里寒,细辛降其阴邪也。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萎蕤十八铢,石膏六铢,知母十八铢,当归一两一分,芍药六 铢,黄芩十八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白术六铢,甘草六铢,干姜六铢,天冬六铢。

治厥阴伤寒,大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

以下后中气寒湿,相火上逆,刑辛金而为脓血,风木下陷,贼己土而为泄利。姜、甘、苓、术,温中燥土,知、膏、冬、蕤,清肺热而生津,归、芍、芩、桂,滋肝燥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杏泻其皮毛也。

乌头汤

厚朴麻黄汤

三黄汤

续命汤

文蛤汤

牡蛎汤

射干麻黄汤

 

  1. 《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2. 《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3. 《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4. 《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波时寒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剖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清肺,大有功效。”
  5. 《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井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疽,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的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烙,新凉外束,干咳嗑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
  6. 《医学衷中参西录》:”受风水肿之症,《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症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东人三浦博士,用麻黄十瓦,煎成水一百瓦,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肾脏萎缩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症之凉热虚实不同,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长也。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辅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固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矣。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今时用者,大抵皆不去节。至其根则纯系止仟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茎之性若是迥殊,非经细心实验,何以知之?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入之肌肤强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7. 《长沙药解》:“肝司营血,中抱阳魂,其性温暖而发散,肺司卫气,内含阴魄,其性清凉而收敛。卫气清敛,则孔窍阖而寒不能伤,泄之以风,窍开而汗出,卫气失其收敛之性,故病中风。营血温散,则孔窍开而风不能中,闭之以寒,窍合而汗收,营血失其发散之性,故病伤寒。但卫性收敛,风愈泄而卫愈敛,则遏闭营血而生里热,营性发散,寒愈闭而营愈发,则裹束卫气而生表寒。以营血温升,则化火而为热,卫气清降,则化水而为寒,营郁而发热,卫闭而恶寒者,其性然也。风伤卫而营郁,故用桂枝以泻营,寒伤营而卫闭,故用麻黄以泻卫。桂枝通达条畅,专走经络而泻营郁,麻黄浮散轻飘,专走皮毛而泻卫闭,窍开汗出,则营卫达而寒热退矣。”
  8. 《别录》:“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9.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10. 《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11. 《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BB%E9%BB%84

L-麻黄堿:誘導大鼠皮層及丘腦神經變性, 誘導硫氧還蛋白-1表達, 抗菌作用。

(-) 盐酸麻黄堿:鹽酸麻黃堿廣泛用於心血管病, 尤其是麻醉或降壓藥服用過量引起的低血壓。通過PI3K/Akt/GSK3β通路促進産生IL-10及降低分泌促炎細胞因子從而抑制PGN誘導的炎症反應。口服鹽酸麻黃堿可有效治療精選的兒童耐藥的非神經源性白天遺尿症。

D-伪麻黄堿:用於治療氯氮平引起的尿失禁, 誘導精子畸形, 減少精子數及增加大鼠睾丸細胞雕亡。鎮咳作用。

(+) 盐酸伪麻黄堿:鹽酸僞麻黃堿是興奮劑, 有消除鼻粘膜腫脹的作用, 常用作解充血藥, 可緩解組織充血、水腫及感冒或過敏引起的鼻塞。鹽酸僞麻黃堿也可用作鎮咳藥。

 

 

 

 

个人医案:麻黄汤为何成了催吐方

儿子到今年5月即满四周岁。周日(2016年3月13日)被我带到野公园玩了半天,风很大,夜里就睡得不安稳。周一幼儿园老师打来电话说发烧,中午接回,夜里烧到了38度多。周二白天开始烧到40度,无汗、轻微恶寒、头痛,稍稍咳嗽。脉数,舌根苔腻。

我认定是麻黄汤证,但以前从同仁堂配麻黄没配到,被要求提供处方签。另外给自己孩子用麻黄心中也很忐忑,要是自己病了肯定很直接就用了。看儿子烧到40度萎靡不振的样子很担心,妻子觉得送医院没太大用处,查血后强力降下体温,肯定还会再烧起来。白天就这么熬过去了,快到晚上,我让妻子在网上查“麻黄汤治高烧”,她觉得别人说的和我们很相似,感觉挺对症,就同意吃一副药看看。

反复和妻确定了有恶寒,我在处方签(淘宝买的)上写下药方:麻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12克,并盖了姓名章。上次配附子汤就是用这种方法配到的。药量是听我老婆念网上抄的。我折算了《伤寒论》原方麻黄15克的药量,觉得缩小到一多半的量给孩子吃应该问题不大,因为原方上的杏仁是70枚,我认为这个平喘的药不太重要,就没认真计算杏仁的量,采用了网上的12克。

从同仁堂顺利配到药,三副才九块钱,杏仁粉得比较碎,药包纸上都渗出了杏仁油,拿回家立即煎上。二十五分钟后盛出来两小碗,水放多了。杏仁都溶了进去,像奶茶粉。尝了一口味道很淡,也不苦。给儿子喂了一碗多,尽管没什么药味道,但他仍不愿下咽。用奶油饼干诱惑着喂了下去,剩了多半碗。

烧了那么久一直没有出汗,吃了药大约十五分钟头部就见汗了,摸后背也有了汗。为了保持微微发汗,盖了一层薄的小被子,正为这么快出汗以为很快就能退烧高兴,就见儿子却吐了,没过几分钟又吐一次,到半夜前一共吐了六七次,吐到后来吐无可吐,最后一次把胆汁都吐了出来。喂水吐水,喂几口米汤也吐,心中十分担忧,本来用汗法,怎么就变成了吐法?妻子怀疑是杏仁的油太大了。我直觉是杏仁量太大了,又全溶了进去。苦杏仁有毒性,会引起恶心呕吐。查以前的学习资料杏仁100枚大约是40克,70枚就是28克,这是三次量,那么一次即是9克,如果小孩儿用一多半的话也就是5克,结果整整用了12克!!

同时我也怀疑是麻黄没有先煎去沫,可能会引起心慌心悸从而呕吐。但麻黄和其它三味药混合在一起,也没办法先煎。另外听郝万山老师说现在的麻黄存储时间长,基本不用先煎。我对现在的中药药效也不报那么高的期望,都是人工规模化种植,生长周期快,根本比不了从前野生的道地药材。另外质量好的药材全都出口了。我还怀疑是不是哪味药变质了。

我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儿子的强烈呕吐,后来半夜1、2点的时候儿子开始口渴,喝了温开水没吐。自己还跑到厨房喝了白天给他泡的生甘草水,已经是凉的了,也没事。甘草水本身也有解毒的作用。

至于高烧,出了那一次汗也是没退下来。夜里仍然烧到39度多40度左右。但是也不敢再用药了,尽管已经把杏仁挑出去又熬好了一副,但“呕家不可发汗”。连夜又重点学习了太阳病误治(主要是误吐)的条文。

到了今天白天(周三)体温终于降到了37、8度。真的是心力憔悴啊,看着孩子高烧那么痛苦,我甚至用起了“移情大法”,劳宫对劳宫,用意念引导着病毒从他的身体转移到我的身体里。除了用热水敷额头、脖子、腋下,就是推天河水,再没有别的办法,可能是推拿手法不过关,也起不到太好的疗效。

总结这次的教训,医这件事,真的是来不得一点马虎、粗心和大意。必须是在每个细节上慎之又慎,慎之又慎。如果杏仁的量用对了,出汗出得恰到好处,这次高烧也许就完美地退了。但我又怀疑,出现呕吐反应,是不是因为本来不是太阳伤寒却被我用了麻黄汤。没有自信,更没有经验,这就是我从书本中得来,在现实中没有临床机会验证,又没有明师随时指点的缺陷。同时再次验证了经方的药简力宏,区区四味常见的药,克数这么少,又这么便宜,组合在一起,就迅速取汗,还造成了这么大的毒副作用。使用这种利刃,更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同仁堂的两个配药师在讨论,说高热、无汗、恶寒,如果再加一味石膏,麻杏石甘汤退热效果更好,可能是大夫看4岁的孩子,不愿意开石膏。我想麻杏甘石汤,是去桂加石膏,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桂枝的作用是“增桂令汗出”。如果麻黄汤加石膏,更像是大青龙汤,而不是麻杏甘石汤,增加麻黄用量,同时加了姜枣。见不汗出而烦躁者。

干粮

早上四点起来打车去北京站。我爸妈从老家带来两箱熟食,都是我妈亲手做的。见面只聊了一会儿,就分头上了地铁,我妹陪着他们去三亚旅游,向着机场方向出发。我拖着箱子上了回家的地铁,看着地铁上稀稀落落的人群,我一时间思绪万千。

我想起初二的时候,十四五岁的年纪,一个人离家在几十公里外的铁沙盖中学求学。学校的食堂供应午饭和晚饭,把切成块的土豆用自来水煮熟后,再淋入几勺素油,每人盛半饭盒,再加一个大馒头,大概是五两重。青春期正在长身体,馒头蘸着汤吃得锅干碗净。等晚自习结束回宿舍睡觉的时候,又饿得烧心燎肺,没有油水的饭菜总是消化得太快。

为了让子女吃得饱吃得香,家长的做法就是给带干粮和炒酱。新的一学期从家走的时候,每个同学都带一大袋干馒头片和两罐酱。吃的差不多了,基本就过了一个月,学校附近各个乡村的家长就带着土豆、淀粉和油以及又一大包馒头片和又一罐酱去“眊孩子”(方言,意即探望孩子),前三样是缴给食堂的,食堂就用这些做出一周只有一顿不重样的饭菜,吃饭无需交钱,只交这些食材。有时候家长直接出现在宿舍里,刚离开家的孩子一见父母提着袋子来找自己,就眼泪汪汪,想家、想父母,当着同学的面又不好意思大声哭出来,也有大嚎的,吵着回家。至少要一个学期或一年才能适应长久地与父母分开。如果赶上上课,家长就会在教室窗户外张望,老师还没有看到,下面的学生就已激动,没有看清的,盼望着是自己的父母,眼尖的已经确认了是自己的亲人,便蠢蠢欲动,恨不得立即窜出去。有的老师会赦令出去,有的则会让一直等到下课。那时候电话还不普及,完全没有联络,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才来。

说是父母看孩子,其实很少能一起来,往往只来一个,要留另一人在家里照顾农活和牲畜。等把干粮交到孩子手上,多则半天,少则几小时,就得匆匆往回赶。稍宽裕的家庭给个五块、十块生活费,能买一点方便面、火腿肠改善生活,大部分同学见着干馒头片就很开心了。把蒸熟的馒头晾冷切片,自然风干,或者在锅里烤干,这样可以长久存放,能多吃些日子,但嚼起来就费劲了。酱是把黄酱、腌咸菜和稍许肉末炒在一起,放很多的盐,在清汤土豆里加入这样的酱,瞬间就变得很香,再多半个馒头都不够吃。至于每周一次好伙食,就是馒头变为了花卷,烩菜中加入了粉条,这顿饭吃起来异常美味,狼吞虎咽下肚,所有人眼巴巴就盼着这一顿。

我的条件相对较好,但干粮仍是馒头片,酱则是肉为主,我妈做饭味道一般,我觉得有的同学的菜酱更好吃,有了新酱后我们都会交换吃几顿。我最胖的时候就是吃着这样简单的饭菜,定时定量。后来我们又发明了一种改善生活的办法,从家带点大米来,自己淘好放在饭盒里,加好水,交给食堂师傅蒸,等去打饭的时候就找自己的饭盒,热气腾腾的大白米饭出炉了,这顿饭就与众不同起来,端回去多拌些白糖,吃的有滋有味。等到冬天宿舍里生起了炉子,就不用麻烦食堂了,炉子上面放着饭盒,下面烤着剩下来的小半块馒头,烤匀了,表层烤出脆脆的一层,就狼吞虎咽地塞进肚子。我们都很珍惜每顿饭剩下来的小半块馒头,能用它来换一些瓜子、麻子(一种小零食,嗑麻子需要一定的技巧)或杏肉干,如果攒够足够多数量的馒头块时,也能换到火腿肠。每天吃完后刷饭盒时,就有学校附近的人拿着口袋来换了,换到的馒头拿回去喂猪。

我比其他同学好的一点是有亲戚在这所学校里当老师。我二姑每逢包饺子、蒸包子或炖骨头的时候都要叫我去她家里吃饭。有一次我吃了四十多个饺子,创造了吃饺子的最高记录,至今没有突破这个数量。能饱餐到美味,是莫大的幸福。但我去吃饭的时候说话、行事都很拘谨,大概是这个阶段的心理所致。

我爸妈为了去看我,买了一辆豪爵摩托车。一辆大摩托车,能带着我妹妹三个人一起来。在我二姑家,大人们交谈,忙着准备饭菜,我抱着我妹妹去外边玩。妹妹在屋子里受了二姑说教,脾气上来打翻西瓜,更被训斥,我抱出去她一直委屈地哭。我也哭,思乡、思念亲人的情愫得以宣泄……

妻子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么远非要带点馅饼、羊骨头、羊杂过来,也不理解我起那么早花那么多钱打车去取,想吃的话打车的钱也能买不少了。对我而言,这是一份“干粮”,父母带来的干粮,想吃不是因为有多好吃,而是一份习惯的味道,想念的味道。

在妻家和长辈们聊起过年的风俗,在六十年代前后,四川过年鸡鸭鱼肉做一大桌子二十多个菜,而在北方内蒙,我爸他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白面,平时只能吃莜面,甚至一种野草干了后磨的面,物资匮乏到这种地步。到九几年我上初中的时候,在学校也只能吃到最简单的饭菜,也曾听说我舅小时候饿得瘫倒在田边。父辈现在都爱吃莜面,大概和我现在想吃这几样家乡菜一样的原因。

和北京的一个朋友讲过从前住校的生活,讲了吃什么,也讲了二十多个人上下两张大通铺是怎么挤在一起睡觉的,最挤的时候,翻身可能就会丢失空间。讲的时候我不以为苦,那个时候苦不苦我也不太记得,听的人大感同情,事后说都快掉下眼泪。

相册

台湾印象

春节在台湾呆了九天,现在回北京已经一周多,我仍在怀念台湾人民的友善,并想把彬彬有礼对待他人的行为延续下去,尽量礼让他人,但能想到受环境影响,时间稍长,肯定还会恢复到从前,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提防,急躁、粗鲁,因为一点小事谩骂。

遇到的台湾人素质普遍高,待人真诚和热情,就像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写的,当我们习惯了尔虞我诈,遇到对自己这么好的陌生人的时候,就觉得有阴谋一样。一段时间适应后,心里就会有强大的安全感,大家都是以信任为前提在生活,住宿不用押金,退房不查房间,失物招领把东西描述的清清楚楚,景区休息的椅凳上有遗落的相机,没人去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

台湾人非常客气和有礼貌,做服务行业的都应该去台湾看看,海底捞的服务水平,在台湾也就平平常常。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心情真的会很舒畅,大家都心平气和,几天时间里,没见过心浮气躁、气势汹汹的行为。

在台湾上网不限流量,这是我老婆回来后念念不忘的事情。而我更欣慰于没有墙的网络,可以用Google的服务,可以上Facebook、Twitter,当高雄地震后,最先在Twitter上看到有人讨论。

如果说所谓的和谐社会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我认为如上即是。

大陆游客多的景点周围,都有一些“势力”在宣传和声讨。101大楼外,有四拨组织,两两敌对,在方圆30平米的地方“同台竞技”,拉横幅、张贴大字报、小喇叭宣传、现身说法,旁边站着两名警察,不动也不管,守在那里应该是防止突发情况出现。能允许不同的声音在一个平台上公平地对话,这是一片自由的热土。基于这个原因,我改变了固有的观念,希望她独立地存在,保持这份民主和自由。

从阿里山到了嘉义的晚上,赶上了6.4级地震,可能是继“921大地震”之后第二次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距离震源110多公里,当天我们住在5楼,地震前我正好醒来,去了趟卫生间,回到床上,妻子也醒了去了卫生间,她刚进去不久,我就感觉床猛烈地摇了起来,抬头一看屋子里的东西全都在摇,幅度之大令人咂舌,我想应该是地震,喊了妻几声也没有回应。中间稍有减缓的时候,但马上又剧烈晃动起来,房子完全不像平时所见的坚固,像是纸片做的,随时稀里哗啦倒下。心里想要停止,可是根本没用,有一瞬间内心非常无力。心想如果还要震,就抱着儿子藏在桌子下,跑肯定是来不及。等停了,我看时间是凌晨3点57。妻也从卫生间出来,说晃得都站不稳,刹那间脑补了很多安全措施,她知道在卫生间是最安全的,没呼唤我,也没听到我的呼唤。她比我更不需依靠。儿子睡得很熟,没有醒来,我一直都担心他头顶上的灯会砸下来。我们开始在网上搜,还没有新闻发布,最先在Twitter和新浪微博上出现了消息,高雄有大楼倒塌。40多分钟后,网易也有了新闻。第二天看更详细的报道,说此次地震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回了北京后,电视台播出救援结束,共有110多人遇难,深深地为他们致哀。此次行程,刚好没有计划高雄。

台湾大部分地方吃饭都不贵,物价没有北京高,小到牛肉面,中到几个菜,大到丰盛的一桌,可能都比北京便宜20%左右,垦丁稍贵一些。食材鲜美,很有味道,吃着香,连我只爱吃肉不爱吃菜的人也觉得菜很可口。口味总体偏清淡。没有吃到太好吃的水果,鲜榨的饮料还不错。去了多个夜市,吃过几次后就觉得种类虽多,但口味也相差不多。

摩托车在台湾叫做机车,在城市的街道上开的飞快。在垦丁租了一天摩托车,花了700元台币,又花了50元加油。在台湾打车确实很贵。

带着孩子旅行还是非常累的,儿子走累了,我就得抱着。在他刚三岁的时候去上海,就记住了东方明珠,我觉得可以多带他走些地方开阔眼界了。这次出行,基本全是妻子查的攻略,预定的机票酒店民宿,这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

音乐和歌声

小时候,父亲买了一台凤凰牌「双卡」录音机,他邀请同事和邻居来看,把音量开到最大,大家赞不绝口,说这么大的声音不会破,我被震得惊恐万分,捂住耳朵大叫:“关小!关小!”他们才罢手。

这是我对声音最早的记忆,八十年代中期,我大概五岁。我用这台录音机听流行歌曲,听儿歌,住在镇子上的大舅录了几盘表妹的儿歌送给我。我还用它的录音功能在空白的磁带上录下对父亲认错的内容,在受隔壁小伙伴引诱偷香烟挨父亲打之后。

当时磁带以拷贝为主,听腻了一盘,就借来新的,用“双卡”功能把磁带拷贝一遍,这个过程要保持绝对的安静,双手同时按下播放键和录制键后,就蹑手蹑脚地退到外屋,轻轻带上门,录完了就会自动停止,一盘有着新歌曲的磁带就诞生了。

大概是2013年,这台录音机卖给了收破烂的,卖了十多块钱。

小学六年级就要搬到初中学校,接受初中学校的统一管理。父亲是初中学校的校长,与之前几任校长相比,父亲做了很多规范化的管理和「创新」。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息表,规定在早晨几点全校师生跑步,每周要升旗、不定时开校会,乡村的学校在这之前是没有人这么做的。为了配合早上锻炼,父亲特地去另外一个乡的修理铺里买了一台唱片机,一并带回很多唱片,从此以后,每天早上振奋人心的革命歌曲就会响起,那是老师们更为熟悉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老师办公室屋顶的两个蓝色大喇叭时常出一些状况,调皮的学生会扔石头上去把喇叭砸得换了方向。有时我会进办公室里帮忙换唱片。我对唱片很熟悉,很小的时候,家里腌菜缸就是用唱片盖着的,中间的圆孔用纸糊上,我记得这些唱片是《艳阳天》之类。

在我堂叔结婚的时候,特意布置了音响,三叔在屋子里拿着麦克风清唱了一首又一首,脚下打着拍,外面的喇叭哇哇响,老家村子里的人羡慕不已,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跑调没跑调。他是为数不多的考出去的中专生之一,学校在「大城市」赤峰,那个年代考中专连续考八年的都有,号称「八年抗战」。到如今我完全记不起他唱了哪些歌,大概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

在落后的内蒙古几乎算是最贫困的地方,在我初中时候出现了「随身听」。早期其实不容易随身携带,像砖头那么大。全校只有几台,放的歌曲印象最深的是《九妹》,那一声声对九妹的直白呼唤,好像唤醒了我们内心的一样东西……另一首让我们听了激动不已的是粤语歌曲《护花使者》,竟然有这么好听的歌!全都大着舌头跟着学,唱得有声有色。

上了高中差不多有一半的学生拥有随身听,买的借口一定是学英语,大多数时候都用来听流行歌曲。那时如果能拥有一台「爱华」随身听绝对有面子,它是名牌和奢侈品的代名词。我就有一台,半透明的机身,没有外放功能,只能戴耳机听,越没有喇叭的机子越「高档」。

有一天晚上上第三个晚自习,大概是晚上10点到11点间,少部分人正听着音乐犯困,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唠嗑聊天,少数同学正在认真学习。班主任突然出现在教室里,径直走到一个男生前,从课桌里拿出一台正在播放着的随身听,摔到地上,猛力一脚踏上去,随身听哧溜一下从前面滑到了教室后面,撞到墙上落地后开膛破肚了。班主任应该是在教室外观察了很久,我们也疏忽大意没留神靠窗的同学发的暗号,一般第二个晚自习后老师就回家了。我为什么着重叙述这件事,因为摔坏了的这台随身听是我的,那个男生借走听的,心痛啊,他也没赔我,当然嘴上说是要赔的,百十来块钱的东西对我们那时的高中生来说也是一大笔钱。这个同学和我在高中一起做过买卖,准备了二百块本钱,去集宁市里进磁带,准备贩回去卖给同学,正常情况是很难短时间卖出去,有个好方法就是贿赂几盘磁带给每个年级的「话事人」,硬性摊派给一般学生。中途我就退出了,因为我是以进磁带的名义去市里看初恋,上了车就把本钱借给了「合伙人」,他独自运作去了。

高中时代,一到晚上男生集体变“狼”,站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暗夜里狼号鬼哭,尤其以雪夜为甚,十几号人瑟瑟发抖地站在寒风里狂吼《突然的自我》、《爱不爱我》,引路过的女生侧目。我现在回想,高中男生们很多莫可名状的行为和隔壁比我们高一届班里都三个全校最美貌的女生有关,三个类型的校花。那是全校最美的文科班,我们班里所有男生都会至少选择一个萦绕在脑海、咀嚼在嘴里、伤心在心里(看着她们和高年级的男生出双入对)。晚自习空隙唱歌也不全是青春期荷尔蒙的发泄,还有学业繁重的苦闷,吼完就舒服了,回去再学就踏实了。

高中我就在做“个人主页”,流行用脚本播放背景音乐和满屏飘舞「雪花」( JS 特效)。那时候网速很慢,音乐必须是 MIDI 格式,这样载入速度快,我长期用的是周华健的《风雨无阻》,一直觉得 MIDI 音乐会比同首歌曲更好听,柔和、轻灵,突出了音乐的旋律。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听周华健的歌。高三在呼和浩特复读那年一首《我知道》听得我几度泪下,和我当时的境遇一致,完全唱进了心里。那惆怅的情绪不停地酝酿,就像我初次体验到的惆怅那样,十几岁时候,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天气里,独自走着走呢,忽然就淡淡地伤感,没有来由。

不知道哪里是疲累的尽头
不知道有没有离开的时候
不知道为什么忙碌的追求为了什麽理由
谁知道有什么成就会不朽
谁知道有什么爱情最温柔
谁知道拥有了这一切算不算梦寐以求
……
我知道迷茫的脆弱的烦恼的寂寞的压抑的感受谁都有

上大学来了北京,那一年有周华健的演唱会,很动心,但没去,后来他又在北京办过几回,没有了去看的冲动。有些事情当下不经历,过后就很难找回当时的感觉。

再往后,一首歌就代表了一个人,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这个人来。

在呼市和网友坐在蛋糕屋里,放着的是《Big Big World》,网友说她喜欢这首歌,果然好听。头一回喜欢除世界名曲以外的外文歌。网友在内师大上大学,作为复读生的我喜欢去大学校园里转。还有《独角戏》、《女人花》、《宁夏》、《我想更懂你》,就如同气味一样,总会让人回忆起一段经历、一个场景。

《常识》书摘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不去思考事情的对错,而这样的习惯也给一件事情蒙上了貌似正确的表象,起初出于对风俗习惯的保护,这些观点可能会遭遇人们强烈的反对。然而,骚动很快就会平息。毕竟时间比理性更懂得如何转变人们的思想。

社会因我们的需要产生,政府则由我们的罪恶出现;前者通过汇聚我们的情感来从正面提升我们的幸福,后者则通过限制我们的罪恶来从反面提升我们的幸福。一个鼓励交流,另一个制造差别。前者扮演守护者的角色,后者则处在惩罚者的位置。

安全保障是政府设立始末的真正目的,毫无疑问,用最低成本、最大利润以不论什么方式保障人民安全的政府是所有人所青睐的。

政府管理模式的诞生是因伦理道德已无力统治世界,而且这也是政府的设计和目的,即自由和安全。

在君主政体的构成中,有些地方非常可笑:它先是剥夺了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手段,然后授权此人在需要作出最好判断时当机立断。

伟大的力量不在数量,而在团结。

一个试图征服我们的势力是最不适合来保护我们的。征服可能是打着友谊的幌子进行。

在各个国家,大量穷人将会一代代遗传下去,几乎不可能让这些穷人自己摆脱贫困。

《傲慢与偏见》书摘

你是一个聪明人,为什么就忠厚得看不出别人的愚昧和无知呢?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遇到假装真诚的人。可是只有你自己赞美别人不带丝毫的虚情假意,处处往好处想别人,还要加上几分,坏处从来不说起。

要不是他冒犯我的骄傲,我会很容易原谅他的傲慢的。

谁都不免因为自己具有了某种品质而自命不凡。虚荣与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尽管字面上常常被当做同义词用,一个人可以骄傲而不虚荣。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每个人的感情都借助于对方的感激之情或虚荣心。

如果她明天就嫁给他,她获得的幸福,比起她花上一年的时间研究了他的性格,然后再去跟他结婚所能获得的幸福,并不见得会少到哪里去。婚姻中的幸福,完全是机会问题。婚前对彼此的性格都很了解或者两人脾气很相近,并不能保证他们婚姻的幸福。他们总是到后来脾气性格越来越不同,彼此都烦恼;所以,婚前最好还是尽可能少地了解将和你共度一生的人的缺点。

没有比表面上的谦虚更具有欺骗性的东西了。

它有时候是言不由衷,有时候就是一种间接的吹嘘。

别人的愚蠢和过错我本应该赶快忘掉,却偏偏忘不掉;别人得罪了我,我也总是铭记于心。说到我的一些情绪,也并不是我一打算把它们去除,它们就会烟消云散。我的脾气可以说是够叫人厌恶的。我对一个人的好感一旦丧失,就代表着永远的丧失。

每个人性情中都有某种特殊的邪恶倾向,这是一种天生的缺陷,即使受过再好的教育,也还是克服不了。

能够拥有得体地奉承别人的才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讨人喜欢的奉承话大部分都是即席而成的,不过有时候我也自己娱乐,预先想好一些不错的小恭维话,平常有机会就练一练,而且临说的时候,总是要装出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我们都喜欢指导别人,尽管我们只能教授别人不屑知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