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2.01)读后感
1
一眼看穿本质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认知能力。
一群人要推翻另一群人,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伟人的答案是分清敌人和朋友。
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两股力量的对峙,决定胜负的,当然是哪股力量更大和更持久。支持的人多,反对的人少,那这股力量就会大一些、持久一些。
这是决定最终成败的根本原因。这是伟人一眼看穿本质的能力。我们遇到重大事情时,面对关键选择时,能不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到主要矛盾,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
在当代,这项能力运用的比较好的当属埃隆·马斯克。在 2013 年的 TED 演讲中,他透露了跨多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秘诀——利用第一原理思维方式做出战略决策。
“第一性原理”是相对于“比较思维”而言的。比较思维,本质是经验思维,当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具体到事物,就会自觉去类比、比较,提出相近的思路。这样只能立足现有解决方案,产生细小的改良,而不会有颠覆性创新产生。
第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让人关注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去讨论一件事的可能性和努力方向。
对于当时半殖民地的中国来说,学习全球现有的制度的技术,并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唯有思考社会关系的本质,才有可能找到一条出路。
2
谁会支持我们、谁会反对我们,这篇文章就是来做人群的分析。
对人群的划分,依据的是经济条件,这个维度大有深意。越接近于无产,越支持革命。既得利益者恐惧和压制革命。
一个政权想要长治久安,就要让大部分人觉得生活尚能过得下去,或者至少心存这样的希望。所以共同富裕和建成小康社会,是看清了政权更迭本质原因后的目标。
大地主和买办阶级,和国外资本已经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乱他们是不怕的,他们怕的是破坏了他们的资本布局和流动增值。这类人是最为机敏的,危机感也是最重的。他们能准确地意识到危机的来临,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变革。
中产阶级比较难。难在不能骑墙。站错了队,抱憾终身。在任何国家和时代,中产都是一块儿肥肉,不具备上一个阶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肉质又比下几个阶级鲜美太多,难以保全。
小资产阶级,视经济状况和财产增长趋势,分了三派,向上接近中产阶级,向下接近半无产阶级。所以处于分界线上。
半无产阶级,比较希望改变现状,向上突破。
无产阶级,数量多、人员集中、地位低下,迫切希望重新洗牌。
当时阶级的粘稠性,远胜今天。
3
我们必须对能使阶级发生变化的一切因素保持敏感。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突发事件、政策、技术三项。
宏观的突发事件基本只有天灾,例如现在还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政策和技术,两者都会带来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
就拿 80 后这一代人来说,大多数获得阶级跃升的人,是享受到了教育(高考)、城镇化、房地产改革的红利。有些人更是靠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带来的市场得到了财务自由的机会。
60、70 后,主要靠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在各个行业获得了商业成功。
这短短几十年里,城镇化这项政策最为重要,使大部分人完成了阶级跃升。
未来几十年,哪一项是这样关键的政策?同样,又有哪些足以改变阶层的关键技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投入?
最近生育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变化,又会对我们对子女产生什么影响?
4
最后的总结:无论是人生中的大目标,如健康、家庭、财富等,还是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情,我们都要从根本上分清助力和阻力,从自身和外部想办法扩大助力,回避、遏制或消灭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