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读书笔记

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记录书中的医案,但注定是记不完了,因为到了后来几乎全部成了医案。适合买来书,认真揣摩精读,娄老把学习中医从入门到精通的过程和积累的经验无私地奉献出来,再次激发了学习中医的兴趣。从08年起接触中医,没能持之以恒。接下来立志学成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中医,达到10000小时的认真学习积累。

膝关节风湿病,膝关节肿痛但是不红,下肢有明显浮肿。口苦口干,不思饮水。

在膝盖后面的委中穴位刺血后拔罐,鸡鸣散加减方如下:

槟榔六钱,陈皮三钱,木瓜三钱,吴茱萸一钱,桔梗三钱,生姜三片,紫苏茎叶六钱,黄柏三钱,苍术三钱,茯苓六钱,防己六钱,薏仁六钱,六帖。

本方加二两生黄芪,用于虚胖型下肢特异性水肿的病人,疗效非常明显。


腰伤卧床不能动,在后溪穴位上针刺。


子宫出血半年。封张锡纯的升陷汤证,也就是宗气下陷,三帖中药都是重用生黄芪一两。


李某,女,65岁,患肾炎多年,近几个月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初诊,水肿从下向上蔓延,一直到头面部,水肿的严重程度令人咂舌,用手指在脚踝附近一按就深深地凹陷进去,腹胀满得厉害,躺在床上坐不起来。按切脉象,沉而无力,舌苔白厚,食欲差,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胸闷腰背畏寒。脾肾阳虚一目了然,然而温肾健脾、化湿利水的方药不见疗效,想和病人的体质状态有关,有的病人可能不适应汤药而适应针灸。

针刺内关与公孙,入针后,病人胸闷减轻,能够慢慢地在床上坐了起来。后长期使用艾条熏灸。取背部脾俞、肾俞;腹部关元、水分、气海;足部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两条艾条同时点燃(为了节省时间),每个穴位熏灸15分钟,每天灸5次。熏灸三天后,全身水肿明显减少。穴位不变,到第十三天,全身水肿全部消退,各种症状也有所减轻。后不慎感冒,发热头痛。在大椎、风门与合谷三个穴位上针刺(治疗外感表证常用的一组穴位)。

内关与公孙两个穴位配合使用治疗肾炎的水肿与胸闷的机理:

内关与公孙是八脉交会穴中的两个穴位,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公孙穴位足太阴脾经穴,内关通于阴维脉,公孙通冲脉,配对使用,能够通利气机,调整水液的代谢,治疗胸腔和腹腔的病证。明代刘纯《医经小学》中有八穴的歌诀,其中说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八脉交会穴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针灸取穴方法。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穴,即公孙与内关、后溪与申脉、足临泣与外关、列缺与照海。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


长期过度饮酒加重肝病进展,腹部出现鼓胀,下肢也出现浮肿,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男人下肢浮肿,女人头面浮肿,预后大都不佳。


针灸取穴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第一,八总穴;第二,八会穴;第三,局部取穴;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第一,八总穴取穴法是整体取穴法。把所有疾病纳入诊疗范围。歌诀:“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譬如,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与头面与颅脑有关,太冲与合谷;胸闷、心烦、失眠——与胸部和颅脑有关,内关与太冲;呕吐胃痛——和胃脘有关,内关与足三里;颈项强痛——和颈项与肩被有关,列缺与委中。

第二,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骨会大杼;血会膈俞;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譬如,腑会中脘,就是规定所有消化道的疾病首先要考虑使用中脘穴。中脘位于腹部剑突与肚脐的中点;脏会章门是指由于脾气虚引起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针灸要考虑取章门穴。脾气虚是气虚中的一种。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神疲乏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舌淡脉弱这四个方面的症状,再加上面黄、肌瘦、纳呆、便溏等症状就是脾气虚的诊断依据了。章门穴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右边也是同样的位置,八会穴的使用一般规定“男左女右”,初学者用0.5寸毫针。另外六个穴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筋会阳陵泉,有关神经与关节的痉挛性疾病,针刺阳陵泉常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带状疱疹(火丹蛇)老年患者,发病已经半个月,皮肤表面的水疱已经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但皮肤十分敏感,不能抚摸,左胸更甚。全身时发痉挛性抽痛,特别是在夜间十二点至凌晨三点,痉挛性抽痛加剧。针刺第一个穴位阳陵泉,入针不久,病人自言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随后再针刺两侧内关与公孙,留针十分钟。病人夜里睡得好,一夜无话,早晨食欲也比平时好,按上法连续针刺五天,病人基本恢复。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来自于两大类型,一个是八会穴,另一个是八脉交会穴。

第三,在发病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种取穴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有一些用药物久治不愈的病痛,在患病部位的体表针刺以后就有了效果。如果针刺后加以拔火罐,特别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再拔火罐,就可能受到更满意的疗效。

中年男性骑车跌倒,右脚脚后跟擦破皮。后来周围皮肤感染,久治不愈。两年来,不能穿袜穿鞋,只能穿着拖鞋。在常规消毒后,用一寸小毫针在患者右脚跟溃破处的外面,离开溃破处二三毫米处的边缘一路点刺,稍有一点点出血。隔天一次,点刺三次以后,脚跟溃破处渐渐地愈合了。

针灸取穴注意事项:初学者有几个部位先不要针刺,一是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哑门、风池等穴位,与延髓考得很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二是眼睛及其它周围区域;三是肚脐眼,即神阙穴,一般艾条熏灸时最好在神阙上面加一点盐巴;四是天突穴,位于锁骨上窝。

另外在胸背部与腹部初学阶段针刺深度不超过0.5寸;对于体弱者、因劳累而体能消耗过多者,要平卧在床上针刺,以免“晕针”。

针刺手法主要有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两种,以“得气”为好。得气时持针的三个手指会感到针下有一个东西,像一种气,一种活动着的气场和你在不停捻转着提插着的手指的合力之间对抗着、较量着,吸引着。病人会感到针下有一种酸麻重痛的反应,甚至出现上下传导贯通的针感。

第四在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许多疾病都可能在背部脊椎上寻找到压痛点灯异常的感觉与赘状物,“阿是穴”就是出现在人体体表的敏感的压痛点,在这些压痛点上针灸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头部、颈部、肩部的疾病与发热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胃部、胸部、胁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腰部、下腹部与妇女的胞宫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任何疾病,只要发现脊椎骨上有压痛,就要在这里取穴。

通过指压发现压痛点是一种很好的取穴方法,但关键是指压的用力一定要到位,一定要均匀。然而临床按压时,医师的手指一般会不自觉地在自认为可能会压痛的穴位上加大力量,以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要特别注意。

日本丹波元坚撰《杂病广要·头痛》中记载一个《苏沈良方》中的王安石偏头痛方,说是禁中秘方。用生萝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数十年的患者都一注而愈。

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在《内经》中叫做“缪刺”,日本针灸家称之为“天平疗法”,对肢体与关节疼痛的疗效比较显著。它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左右对称取穴,一种是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针刺后,快速地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30秒左右。

临床思考题1:原因不明的昏迷病人,从针刺取穴角度如何选穴(不涉及其它诊治与处理)?昏迷主要是头脑的问题,取穴合谷与太冲,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位于胸部,另加内关穴。其中合谷与太冲,左右各一,配伍使用的时候,针灸学上称之为“开四关”。具有醒脑开窍的功效。内关穴在这里发挥了强心通神的作用。最重要的一个穴位是“人中”,为急救昏厥要穴。位于上爿嘴唇的沟中,在鼻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临床思考题2:急性痛经发作,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有强烈的压痛。根据第一种方法取足三里与三阴交;第二种方法取血会膈俞;第三种方法给小腹部的压痛点刺血后拔罐,第四种方法给腰脊部的命门穴刺血后拔罐。第五种交叉取穴位的方法,小腹疼痛可以给腰骶部前后对应的穴位刺血后拔罐。在临床取穴可以更为精简,不必如此面面俱到。痛经急性发作时腰骶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腰阳关”穴出现压痛的机会最大,日本针灸家称之为“上仙穴”,是治疗痛经的首选穴。另外可以用2寸毫针强刺激两侧的三阴交。委中穴区如果有皮静脉显露,也要刺血拔罐。小腹部的压痛点一般不是刺血后拔罐,而是以艾条熏灸为好。


18岁,患肾病综合征,全身浮肿、头晕、纳呆、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经检查发现血压升高、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血脂等。患者年轻,患的是水气病,只要不断地用灸法温阳利水就能治愈。点灸的位置和肾、脾有关的穴位,如肾俞、脾俞、水分、气海、关元等。一周后,患者食欲明显改善;两周后,在停用利水剂的情况下,水肿开始消退;三个月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坚持灸治六个月,体检化验指标渐渐趋向正常;一年后,痊愈。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里记载的《玉龙歌》,民间医师们都公认《玉龙歌》的疗效,能够记住玉龙歌诀就可以养家糊口。《玉龙歌》中治疗便秘最重要的穴位是支沟与照海,一个在手上,一个在足上。其歌云:“大便闭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医士有神功”。《玉龙歌》中还有一针多穴的透穴针法和交经互刺思想,如:“偏正头风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对于头风偏痛、胸胁疼痛的病证则分别采用了“左疼取右,右疼取左”和“右疼泻左,左疼泻右”的治疗方法。这种针法就是在《灵枢》缪刺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例如某老妇人右肩背疼痛半年,无法提起小板凳。俯卧在床,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针刺左边臀部的环跳穴位,经捻转与提插后,针感传导至左脚的五个趾头,病人酸麻不已。起针后,发现右肩背疼痛大减。


临床上使用十二经脉时辰流注针法诊治一是受伤与发病的时间,另一个就是受伤的部位。胸部任脉紫宫穴受伤,它虽然在任脉之上,却代表了心经的功效,相当于心经派往任脉这个“阴经之海”联合国中的大使,本质上是心经的发言人。心经原穴是神门,所以在每天的午时针刺神门穴。


某人消瘦清癯,患胃病多年,胃痛、胃胀、嗳气、吐酸,血压又高,中西医屡治不效。根据患者每入睡后口角流出大量清稀涎,有浓浓的奶腥味等特点,投《伤寒论》吴茱萸汤五帖。药后排出大大小小的蛔虫多条,胃痛、胃胀等症状豁然消失,连缠绵多年的口疮也一并获得痊愈。方中吴茱萸分量之重很少见,至于具体用量不知。

干姜、炮姜、高良姜三姜为一方。扶中阳,祛沉寒,对于老胃病确有疗效。


《伤寒论》诸方以存津液三字为主。桂枝汤如此,麻黄汤也是养液之意。至于《金匮》诸方,大旨是调以甘药四字。《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小柴胡汤,无论伤寒杂病,阳经阴经。凡营卫不和者,得桂枝者而如神,邪气不能从枢机而外转者,得柴胡而如神。”

危急拯救,不能专靠人参。起死回生必须“照仲景法,四逆、白通以回阳,承气、白虎以存阴,助其枢转,运其针机,脏腑调和,统归胃气”。


戊辰春,李太守名符清,患气短病,余主以桂苓甘术汤与肾气丸间服,许以半月必效。旋有所闻,惊怪而阻。另延津门陶老医,服葶苈、杏仁、枇杷叶、木通之类三十余剂,胀肿癃闭而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