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内蒙农村住,常见公路上开过一辆辆盖着苫布的卡车,沿路撒下一些黄绿色的小草,捡起来一看,枝枝节节,像蓬起来的伞架。回家问家长,知道这是麻黄。
麻黄味苦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山谷。
麻黄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多种生物碱及挥发油、有机酸、黄酮类等。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伪麻黄碱有较强利尿作用,麻黄碱可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神经作用。
麻黄发表,出汗,利尿。兴奋神经(失眠者晚间慎用),收缩血管。收缩血管和出汗而有发表的作用,血管收缩会导致恶寒。排汗和利尿能除水湿,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慎用),血压升高和神经兴奋等同于振奋阳气,进入战斗状态,汗毛竖起、起鸡皮疙瘩和恶寒感会混同。寒邪收引,束表闭卫伤营,身痛头痛骨节烦疼,汗孔开合失司,出汗带走体温,治温疟退烧。配桂枝增强发汗(取桂枝通阳作用),“增桂令汗出”。配杏仁增强平喘(取杏仁降气作用),配石膏发越水气辛凉清热。
阳加于阴谓之汗,无汗在于阴液不足、化生和输布障碍,及阳气不足,和不能与阴液交媾;汗出太多,因阳迫阴营(阴虚),阳不制阴(阳虚)阴营外越,或汗孔功能失调。麻黄治皮毛,调汗孔,麻黄不光治无汗(去节根),也有人治大汗(应为节根或全草)的经验。麻黄治水,通过发汗和利尿,故有大青龙和小青龙。麻黄破癥坚积聚,消赤黑斑毒,是推动脉中之血、脉外之气,因此具有了活血、行血的作用。
阴液不足不能强汗,大汗、大吐、大下和久病少津的病人不能发汗。汗为心之液,过汗导致脱水亡阳。
麻黄节、根止汗,发汗时去节根,止汗时但用根节。生用煮去沫,不去沫易致心悸。用于止咳降逆时炙用(蜜炙后辛散发汗作用缓和)。
麻黄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
麻黄证,肤黄(湿在肌表)面浮(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导致的慢性病容),瞳孔增大(目光迷离、没有神气和光彩)。
麻黄汤
麻黄三两(15克),桂枝二两(10克),甘草一两(5克),杏仁七十枚(9克)。
治太阳伤寒,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或脉数。
麻桂草3:2:1,麻黄开卫闭,解肺气壅遏,桂枝通阳发营郁,助麻黄发汗,杏仁降逆平喘止咳。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碱活化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机体,桂枝解肌镇痛,甘草类皮质激素缓解症状。感冒发烧过后容易咳嗽,尤其婴幼儿更是如此,加杏仁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即苓芍术甘汤。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轻微满痛、小便不利,说明有水饮,影响太阳膀胱气化,出现太阳经证,此时非麻黄汤所宜,应对水饮病机着手。
甘草麻黄汤
麻黄醇酒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杏甘石汤
麻黄四两(30克),杏仁五十枚(10克),甘草二两(15克),石膏半斤(60克)。
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麻黄、甘草增量,以上为两次量,故杏仁五十枚并未减量。
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证入阳明经,有汗减桂枝(不助麻黄发汗),麻黄增一倍增强平喘作用,增石膏清郁热,见烦躁多加石膏,单用石膏退热作用不强,有大热用知母配石膏,如同单用麻黄发汗作用不强。
对恶寒发热,口不咳,痰多的咳喘病不宜。
加桑白皮,即“五虎汤”。
三拗汤
麻黄,杏仁,甘草等分。
麻黄汤去桂枝,或麻杏甘石汤去石膏。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麻黄全草炙,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与伤寒论相悖,故名三拗。
麻黄不去节根,炙用,减轻发汗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发挥平喘作用,甘草生用,清热解毒。无石膏知热象不重。
麻杏薏甘汤
麻黄五钱,杏仁十枚(4克),薏苡五钱,甘草一两(15克)。
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或麻杏甘石汤薏苡仁代石膏。
治风湿发热身疼,日晡所剧。薏苡燥湿,配甘草补脾除湿,配麻黄增强利水。
日哺属阳明,根据六经气化,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阳明本燥标阳,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太阴湿化。故风湿相搏导致的发热身痛,湿是主因、诱因(判断可从日哺剧)时,用麻杏薏甘汤。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30克),桂枝二两(10克),杏仁五十枚(7克),甘草二两(10克),生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4枚),石膏如鸡子大。
麻黄汤加姜枣、石膏,或麻杏甘石汤加姜枣、桂,或麻黄汤加桂枝汤去芍药加石膏。麻黄增量。
治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发热恶寒,烦躁无汗。
麻黄汤证化热,麻黄增量有桂枝相助发汗力更强,草姜枣顾护脾胃,使汗发有源,桂枝汤去芍药失其收敛扩大通阳发散作用。闭郁更甚,汗出无门,内热壅盛,以致烦躁。石膏清内热去烦躁。
有新闻报道高铁故障停车停空调后,由于全封闭设计,在冬季短短时间内车内温度达到33度,车内乘客烦躁不堪。烦躁不单纯因为温度上升,更因为密闭空气不能流通。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系统中除鼻口气管肺外,皮肤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穿过不透气衣服的人都有体会。
越婢汤
麻黄六两(30克),石膏半斤(40克),甘草二两(10克),大枣十五枚,生姜三两(15克)。
大青龙汤去桂枝、杏仁。
治风水身肿,脉浮汗出,恶风。
结构上麻杏甘被打破,去杏仁无咳喘。桂枝汤保留内圈姜草枣,外圈桂芍换成了麻黄、石膏,变调和营卫为发越水气、清热。此处汗出用麻黄,进一步说明单纯用麻黄发汗力不强,要发汗需有桂枝相配。水肿兼有表证。
水是否从尿出?
越婢汤加减: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加术汤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15克),桂枝三两(15克),芍药三两(15克),甘草二两(10克),半夏三两(15克),五味半升,细辛三两(15克),干姜三两(15克)。
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半夏、五味子、细辛、干姜;桂枝汤去内圈姜枣加麻黄、半夏、五味子、细辛、干姜。
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金匮》以治痰饮咳逆倚息者。
麻桂散寒发汗,半夏止呕。五味子、细辛、干姜,收敛肺气,灼干肺湿。干姜降低腺体分泌。细辛少阴经热化药,作用心肺部位。芍药清热。胸腔水饮流溢,肺气不降逆冲,故有呕咳。倚息,水湿困重之象。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麻黄桂枝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麻黄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
过经邪不退,恶寒仍有表证,正邪尚有小争,脉微,正气已不足,所以不能发汗,无汗用桂枝无效,不呕未入少阳,也说明病邪无上越之势,不能用吐法,大便正常,不可下利。因为无汗,皮肤干燥身痒,所以小发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者。
以脉见沉细,经是少阴,而里证未作,宜解表寒。麻黄轻发其表,附子重暖其里,甘草培其中气也。
麻黄附子汤()
麻黄三两,甘草一两,附子一枚。
麻黄附子甘草汤增麻减草。
治水病,脉沉小,属少阴,虚肿者。
以土弱阳飞,肾寒水胀,流溢经络,而为浮肿。甘草、附子,补土而暖肾,麻黄发表而泻水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10克),附子一枚,细辛二两(10克)
治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
少阴心肾阳虚,机体代谢功能低下,心动缓,理应体温低,不该发热。反发热,即以细辛代甘草。
以少阴脉沉而身反发热,则里寒已作而表寒未退。麻黄发其表寒,附子驱其里寒,细辛降其阴邪也。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萎蕤十八铢,石膏六铢,知母十八铢,当归一两一分,芍药六 铢,黄芩十八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白术六铢,甘草六铢,干姜六铢,天冬六铢。
治厥阴伤寒,大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
以下后中气寒湿,相火上逆,刑辛金而为脓血,风木下陷,贼己土而为泄利。姜、甘、苓、术,温中燥土,知、膏、冬、蕤,清肺热而生津,归、芍、芩、桂,滋肝燥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杏泻其皮毛也。
乌头汤
厚朴麻黄汤
三黄汤
续命汤
文蛤汤
牡蛎汤
射干麻黄汤
- 《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 《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 《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 《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波时寒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剖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清肺,大有功效。”
- 《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井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疽,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的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烙,新凉外束,干咳嗑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
- 《医学衷中参西录》:”受风水肿之症,《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症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东人三浦博士,用麻黄十瓦,煎成水一百瓦,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肾脏萎缩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症之凉热虚实不同,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长也。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辅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固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矣。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今时用者,大抵皆不去节。至其根则纯系止仟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茎之性若是迥殊,非经细心实验,何以知之?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入之肌肤强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 《长沙药解》:“肝司营血,中抱阳魂,其性温暖而发散,肺司卫气,内含阴魄,其性清凉而收敛。卫气清敛,则孔窍阖而寒不能伤,泄之以风,窍开而汗出,卫气失其收敛之性,故病中风。营血温散,则孔窍开而风不能中,闭之以寒,窍合而汗收,营血失其发散之性,故病伤寒。但卫性收敛,风愈泄而卫愈敛,则遏闭营血而生里热,营性发散,寒愈闭而营愈发,则裹束卫气而生表寒。以营血温升,则化火而为热,卫气清降,则化水而为寒,营郁而发热,卫闭而恶寒者,其性然也。风伤卫而营郁,故用桂枝以泻营,寒伤营而卫闭,故用麻黄以泻卫。桂枝通达条畅,专走经络而泻营郁,麻黄浮散轻飘,专走皮毛而泻卫闭,窍开汗出,则营卫达而寒热退矣。”
- 《别录》:“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 《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 《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BB%E9%BB%84
L-麻黄堿:誘導大鼠皮層及丘腦神經變性, 誘導硫氧還蛋白-1表達, 抗菌作用。
(-) 盐酸麻黄堿:鹽酸麻黃堿廣泛用於心血管病, 尤其是麻醉或降壓藥服用過量引起的低血壓。通過PI3K/Akt/GSK3β通路促進産生IL-10及降低分泌促炎細胞因子從而抑制PGN誘導的炎症反應。口服鹽酸麻黃堿可有效治療精選的兒童耐藥的非神經源性白天遺尿症。
D-伪麻黄堿:用於治療氯氮平引起的尿失禁, 誘導精子畸形, 減少精子數及增加大鼠睾丸細胞雕亡。鎮咳作用。
(+) 盐酸伪麻黄堿:鹽酸僞麻黃堿是興奮劑, 有消除鼻粘膜腫脹的作用, 常用作解充血藥, 可緩解組織充血、水腫及感冒或過敏引起的鼻塞。鹽酸僞麻黃堿也可用作鎮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