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型决策

1

俗话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理论上,这属于风险型决策,与今天要说的不确定型决策有很大的区别。

风险型决策的收益、损失、成本和风险,是清楚知道的,发生的概率也是明确的,这种选择一般好做。但也有三种情况会导致决策失败。

分别是理智弱鸡、算力不足、资源匮乏。

第一种,理智打不过感性。明知道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但抵制不了诱惑,或者抱有侥幸心理,万一收益大于损失呢?赌博和出轨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以出轨为例:

收益 损失 风险
出轨 肉体、精神的短期欢愉
刺激、新鲜的体验
物质、经济、时间
心力损耗(撒谎、内疚等负面体验)
一个或两个家庭的破坏、骨肉心灵创伤
外部评价降低
经济纠纷、官司、人身风险
不出轨 家庭稳定和睦 禁忌体验 平淡

经过对比,明显不出轨从各方面来讲都比较合算。出轨被发现的概率基本是 100%,风险随之而来,善后非常麻烦,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出轨呢,尤其是一些有地位的人,冒险不可谓不大。对于这些有身份地位的人来说,除了和常人一样的侥幸心理和难以抵制诱惑以外,还因为他们抗风险的能力要比常人更强一些。出了最坏的结果,能不能承担得起?这也是决策的底线思维。选择的自由,与实力密切相关。

第二种,算力不足。炒股很能说明这个道理,理论上,掌握了全部信息,运用各种算法分析价值指标和博弈态势,一定可以预测股票的涨跌,但现实中很难做到这样的程度。面对复杂模型,因为信息掌握不全、条件不具备,很难「权轻重」,也就容易决策错误。

现实中的算力不足,更主要是因为畏惧和厌恶「计算」,人类进化到现在,还保留着尽可能降低能量损耗以确保生存的基因,而复杂的脑力计算非常损耗能量,所以依靠右脑的直觉决策,成为很广泛地决策手段。但对于关键和复杂的选择,轻率的决策很可能造成比较糟糕的后果。

第三种,资源匮乏。这也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一个研究结论。作者在《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书中写道,因为资源不足,穷人只能为改变眼下的困境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对长远的利益是有损害的,穷人并非意识不到,但无能为力。经日累月,打破不了循环,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的「穷人思维」。

现今老龄化社会结构趋势显著,医疗费用高,老一辈的人购买了重疾保障保险的比例非常低,除了保险意识不够之外,还因为老人在支援子女家庭建设,没有更多的经济去考虑配置医疗保险,一旦身患重病,可能卖房也难以负担;「35 岁人群」面对壮年失业风险,很多选择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扩展副业,而没有选择优先购买保险抵御风险,若干年后再买,身体条件下降,保费和保险范围都不太有利。

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资源匮乏对于决策的影响。

2

相对于以上确定性比较高的风险型决策。真正不好做的是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性是人生常态,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如择校选专业、择偶结婚、跳槽换工作,大多属于不确定型决策——无法确定每项选择的收益、损失和发生几率,不知道哪一种选择结果才是好的,往往让人陷入两难境地——如果能预知未来,该有多好!

首先,有选择是好事。有选择,就意味着自由。只有「穷人」才没有选择。这个观念一旦建立起来,选择到好结果的几率就会上升,因为排除了烦恼、焦虑、犹豫的负面情绪干扰,就能专注在决策本身上。

其次,前人已经给我们研究出了不确定型决策的准则和方法。

1)冒险法(赫威斯决策准则)

目标是获得最大收益。预估每一种选择能确定获得的最大收益,选择收益最大的那个选择。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最后可能获得最大亏损,因而称之冒险投机的准则,有些赌的性质。

比如说,选择去可能能上市分股票的创业公司,而不考虑工作强度、压力、氛围和距离和管理情况。一旦公司上市拿到股票,就能实现财富自由。

另一个例子是改革开发初期或之前,从国营企业选择下海扔下铁饭碗的那批人。

2)保守法(瓦尔德决策准则)

目标是风险最小,避免最坏的结果。预估每种选择的最低收益,选择最低收益值最大的那个选择。

比如说,把家庭稳定当成一个重要的选择因素,从多个追求者里选了一个老实巴交的男生。就是保守法。

3)等可能性法(拉普拉斯决策准则)

通过比较每个选择的损益平均值来进行选择,在收益最大化目标下,选取择平均收益最大的选择,在成本最小化目标下选择平均成本最小的选择。

通常来说,相当于给每个选择的多个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设置权重,然后根据每个选择两方面得分,结合自己的目标去选择。

4)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萨凡奇决策准则)

目标是确保避免较大的机会损失。这个方法不考虑收益,而考虑机会损失。确定每个选择的最大机会损失,选出最小的那个选择。

就是确定了某个选择之后,对丢失其它选择机会所能承受的后悔程度。

3

最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选择:

1)信息一定要支撑得起决策。

对于最在意的方面,多方收集信息和探听情报,以增强决策的依据。比如选择新 Offer,如果你对工作环境的人际关系比较在意,就一定在入职前想办法打听到领导的风格,同事的人品。这不是难办的事。

2)相信经验。

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客观评估的情况下,依靠经验。可以看看贤哲谚语怎么说,也可以听听身边经历同样抉择的人的意见。人性不变,历史就有指导意义,你所遭遇的,世界上一定还有其他人也曾遭遇,你不是一个人。

比如说结婚自古讲究门当户对,这不是物质的世俗,而是意味着物质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致,冲突就少,家庭就和谐。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门当户对的那一个。

3)跳出已有选择

这正是不确定性的好处之一。目前的选择已经是全部的选择了吗?不得不从对立的选择中选择其一吗?《第 3 选择》全本书都在说这个问题。

这本书说,面对任何问题,大家惯用的第 1 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 2 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来进行。冲突点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选项比较好,还是我的。因此,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作者指出,这时不妨考虑第 3 选择: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设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一条出路,称之为“第3选择”(The 3rd Alternative)。

如果把上段中「你」换成世界,其实就是寻求和世界和解的选择。我有我的倾向,世界给了我约束,这也是选择如此困难的本质原因。能否在这两者间找到一种更加融洽的选择?

4)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你大可不必立即做出选择,时间会帮你选择。如果不能等待,那就尝试模拟时间的流逝,运用终局思维的能力,辨析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想象当你年老的时候,做了什么和不做什么会让你后悔——想象是会骗人的。你要观察椅子上那个年老的你,真正的内心。

不确定型决策》有1个想法

  1. 所谓决策,也就是能够找到一个或一系列目标/重点,以及相关影响和后果。

    面对不同的事情,一个决策得到结果的时间跨度可长可短,决策思路固然重要,但也要明白这个结果通常不会100%符合预期,所以要调整心理预期,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毕竟大多数事情不像发射卫星在进入预定轨道前还可以不断修正呢是不是。

    偏个题,很多人在决策时候不基于你提到的这些方法论/逻辑,但当出现不愿接受的结果时又是各种后悔莫抓耳挠腮。我经常替身边的这些人着急,同时感觉在当前国内环境下,能理性决策的人的比例着实不高(看看各个社交平台上的杠精,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因此感慨能交到让人“舒服”的朋友的人非常少,所以我身边朋友很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