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与灵活顽强的生命力

最近在看《大江东去》,是一部改革开放商业史小说,看得过程中忽然想起了过往盘踞在家乡做小电器生意的几个南方人。

上初中时,就有“侉子”(老乡把不说本地话的人一律统称是南方侉子,而实际有些根本就是山东、河北等地的北方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南方人)从镇上到乡下学校推销眼镜,带着简单的测视力和验光的仪器给学生配近视镜,过一个礼拜再把配好的眼镜送到学校,97、98年左右,大概是四、五十元一副。他们都在镇上租了店面,主营配眼镜,兼卖小电器,磁带等,大概是坐商收益有限,也可能是天生吃苦耐劳,偶尔改行商跑几十里山路去拓展业务。

这些人留给我的初次印象,是比本地人帅,可能源于他们的发型,以及方言口音,现在回想,他们可能是江浙一带的人。等我上高中,到了镇上,就常常光顾这三四家店铺,他们做的是差异化商品,特点是小、轻、贵,更重要的是有些东西只有去他们那里才能买到,比如随身听,电子词典,这类都是当时高中生的奢侈品,我不知道他们的进货渠道,想必是从家乡长途寄运到偏僻的内蒙,所以得体积小巧,又要暴利,这样一趟才拉得多,运费才能摊薄,他们几家又是亲戚,虽然不同的店名,摆着稍有差异的商品,但买来买去,其实钱都是自己家赚了。

唯有一家,貌似和那几家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很会做生意,让价的时候显得非常为难,让人觉得不像那几家那么奸诈,于是我算是那儿的忠实用户,甚至多少算有点友情的成分,有新进的磁带会给我留着,买的吹风机也是理发店的“品质”收得是一般吹风机的钱,可想而知他培养了不少忠实用户,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他受到了非老乡的排挤,做了几年,离开了我们这个地方,而那几家,盘踞在镇上可能有二十几年。

直到今天,我才能理解背井离乡意味着什么,如果是飞黄腾达,那到处都是锦绣山河,如果是挣扎生存,那真是断雁叫西风。是什么让他们在经济落后且气候恶劣的内蒙地区坚持那么久。

高中时候,家里开校园小卖铺,进货渠道也是“侉子”,区别是他们来自于山东,要货只要打去电话,风雨无阻地送来。他们对当地人吃肉的习惯,大呼过瘾。但我日后在北京这个鱼龙混杂的地区来看,山东人给人的印象不也是大碗吃肉大碗喝酒吗,可见,内蒙吃肉是真的大吃特吃。

在当地人的观念里,侉子们头脑灵活,吃苦耐劳,热情而又狡诈,但当地人并没有排斥外地人的侵入,可见,外地人的融入,相当成功。

如果这是一种灵活且顽强的生命力,那本地人的特点就是保守,普遍没有闯荡精神。就连去外地上学这样的事,也会犹豫摇摆不定,这是最近摆在我四姨家的难题。

选择是很难的事情,比追求一个高难度的目标更难,因为一旦面临选择,那就意味着复杂,凡事有利有弊,好不容易下定决心选择其一,又担心会不会选错,焦虑、纠结,甚至寄希望于没有选择,日后也会不断回想如果当初选择另一个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而如果是只有一个目标,那难度只局限于想办法,找资源,一路上伴随着努力过就不会后悔的良好心态。

消除等待,消除选择,算是一个幸福生活的诀窍。

以上,也算是自己亲妹妹近期选择的一个总结。立业,在她那里一直算顺风顺水,运气之外,隐忍的性格其实也是另一种努力,这让人看起来觉得顺从。让我遗憾的是,成家,父母急迫,没有看到她的方法,只是看到她降低标准的心态,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我知道自己看到的肯定不是全部,但遗憾的是让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如果能在北京找到合适的人,那北京的这份工作其实算是完美。比起工作,生活是否幸福,婚姻更决定一筹。

如果在早些年,我觉得我可以做些什么,组织些活动,带动妹妹多接触些人,号召朋友们给介绍些对象等,但如今是觉得力不从心,甚至有些浑浑噩噩。心有余力不足,压力和重任之下,力有不逮,总会找些重复机械的事来做,回避与父母艰难的沟通,不动脑筋计划、规划,得过一日,且过一日,不愿去想以后面临的艰难问题,诸如中年再就业,孩子上学,生存和消费等。人在成长中就认清了自己是个凡人,认命了。

人到中年的心态变化还是挺大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