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朋友说看过我的手筋(其实是手臂上的血管)粗大,判断我的脾气很爆。确实如他所说,平场所见到我温文尔雅或文质彬彬的表象,是极力压抑的结果。在允许的环境下,愤怒往往喷薄而出。
还尽是些小事,归结为性格或脾气不好。15个月大的儿子也有相似的行为,他并不常常愤怒,而是会“不耐烦”,而这点是我愤怒中的一类诱因或者是前奏。孩子的认知还有限,环境作用在身上的也有限。如果情况属实,很可能不幸的是遗传起了作用。孩子的妈妈性格是很好的。
在我的家族中也是同样的情况,父系成员普遍脾气不好。在给祖父治丧的期间,我向他们问起过这个问题。后来在祖坟前,我姑母对我说,“懂得的人”说我们的祖坟位置大体选得不错,但对着前面山的角度稍微有点偏,导致我们的后人脾气上有些火爆。在未知的领域里,这个原因成立与否同属未知,假使成立的话也属于是客观世界的因素,是外因。
今天看到一个来自于心理学的观点,给我了解愤怒的本质带来了灵感,是说愤怒和人们对公平的需要有关。主要来源于(或应用于)理性情绪疗法。大意是说,使一个人做出负面应激反应的事物,并不是其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而是人对该事物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称为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现在“绝对化的要求”上,如果在心智里建立了“必须”和“应该”的人际规则,那么一旦规则被破坏,则意味着公平的心理需求被打破,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这样的规则建立的越多,产生愤怒的几率就越大;规则建立的越绝对,愤怒的程度就越深。偏激、固执往往也与之有关。
如果对某个人的工作不满意,并产生了愤怒的情绪,表示在自己的心里建立了这样的信念:“人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必须做好”。对各类“愚蠢的”现象感到愤怒,建立的信念就是:“愚蠢的行为不应该发生”。但现实的世界永远不会这样。
绝交是人际关系上回避深程度的愤怒(各种恨)的结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钱就是诸多矛盾的根源。就举借钱这一例来说,如果在心里建立了“我们的关系很近,你应该把钱借我”、“我过去借钱给你,你现在(在我需要的时候)也必须借钱给我”、“我们关系这么好,你不应该这么逼我还钱”、“我借给你钱从来没有逼你还过,我借你钱你也不应该逼我还钱”、“我们是亲戚,关系绝对比外人强,外人都没有催还钱,你也不应该催我还钱”等信念,那么痛苦马上就会来临,你觉得别人不应该对你不信任还不上钱或不还钱,也不应该忘恩负义——想想过去我是怎么对你的。总之,你觉得不公平,不应该这样,并深深地失望,并下定决心还清所有的债之后,再不要来往。
种种的信念构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观,普世价值是存在的,然而没有绝对的应该和必须,不管其是否合理。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逻辑,肯定不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样。如果想通这一点,不顺眼的事情就会少些,脾气也能变得好些。
本质上,还是认识客观事物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抽象出来的规律反应在主观世界里就变得僵化和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