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30 日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在访谈中提到:“大概两三年前,我们意识到(政府)债务问题会不断显性化,投资上我们就定了几个负面清单:第一,谨慎甚至不选择依赖政府订单的行业;第二,不在非市场化的市场中去长期决策。”比如有段时间信创概念很热,但信创都需要政府花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政府有可能会面临短期中期压力的时候,你的大逻辑会改变,在一个局部中没有看到整体。”我同事:“去年下半年形势明朗了。我总结的是,可以买为政府挣钱的公司,回避从政府手里挣钱的公司。”昨天,有着信创业务的我公司,发出了 2023 年的年报。
4 月 29 日
硅谷知名天使投资人纳瓦尔在《纳瓦尔宝典》中反复提醒大众“代码和媒体是新财富阶层最好的杠杆。”一个人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财富自由,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杠杆。什么样的杠杆才能为人所用?答案很简单——那些无法被垄断的杠杆。内容和技术恰好是为数不多的比较难垄断的杠杆。每个人都有机会创作内容,这一点上要有能力上的自信,原因是受众类型太多。同时要关注传播渠道,书、广播、电视、电影、博客、微博、播客、短视频。
写代码的能力,过去还是掌握在“码农”手里。将来在 AI 的帮助下,人人都可掌握。
4 月 28 日
今天和某部门领导聊天,他说:“脱离业务的技术都是无价值的。”他的意思是,没有去了解市场、需求,按自己的规划去做设计、研发,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于公司无益,部门也不会有好结果。我很认同。这个常识,在公司里其实是共识,但在实际行动中,怎么就走向脱离业务了呢?避重就轻的结果。选择了在技术的“舒适区”内做事,把商业化、面向市场、业务的挑战,放到了一边。
从管理角度看,背后是也是目标制定和架构设置的原因,没有给这个部门将销售、售前、交付配齐,只让其承担了研发的责任。
4 月 27 日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有一个核心概念,叫课题分离。课题分离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因为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感受,是谁的感受,就是谁的课题。你让我做一件事我不愿意,我拒绝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因为我拒绝而讨厌我,这是你的课题。“为了让你不讨厌我,我就答应你了”,这称为课题的混淆,是作者强烈反对的一种认知,认为它是人际痛苦的根源。当别人讨厌你的时候:1. 可以选择让自己相信:“他讨厌我,这是我的事,我要尽量让他喜欢我。”2. 可以选择让自己相信:“他讨厌我,这不是我的事,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如果他实在改变不了对我的看法,我也只好面对这事实。”
后者,就是“被讨厌的勇气”了。
4 月 26 日
平时说话太少,导致在关键时刻很难简单、清晰、流畅地表达观点。最少的时候,一天说不了 5 句话。网上通过文字交流,也是说话少的一个原因。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越少,越应该抓住每一次机会,尽量把话说的“一针见血”。
另外,得做一些面对镜头表达的训练,以后这种场景会越来越多。外国电影里,经常会看到角色录制视频日记,也许,这会成为一个趋势。
4 月 25 日
高中时读过《平凡的人生》,只记得大概情节。今天又一次读到这本书,前几章就发现在描写上镜头感很强。基本就是一个场景过去,一组镜头语言,然后再换到另一个场景,又一组镜头。读茅盾文学奖作品,除了享受阅读,也想总结一些写作技巧。目前整理出来的有:
- 1. 金句化
- 2. 写短句
- 3. 少用被动句
- 4. 多用动词
- 5. 少用副词
- 6. 镜头画面描述
- 7. 增强代入感:看、听、嗅、味、触
4 月 24 日
不会赚钱,不会当领导。不会就学。学习有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大部分人成年后反倒忘了,那就是——模仿。婴儿学说话靠模仿,上学后,写字、写作文等也是从模仿开始。想赚钱,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模仿。身边认识的赚钱最多的 10 个人,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他们十有八九是做生意、创业、当高管、官员或做销售。给他们分类,并按关系由近到远排列。看看你能约出来几个?约不出来,表明自己一没价值(短期价值),二没实力(中期价值),三没能力(远期价值)。能约出来,能不能持续沟通?不能,说明自己付出的价值不够,或者对方不需要你的价值。价值是什么:1. 你知道的他不知道的信息2. 你能帮助他决策的经验3. 钱及衍生物4. 情及衍生物5. 权:你能帮助他达到目的的各项资源,含人脉对你来说,你无(低)成本拥有的,能长期或高额付出的,且对方需要的是什么?找出与自己优势资源最匹配的那个有钱的朋友,模仿他,不限于模式、经验、方法论。
赚到钱的几率非常高。
4 月 23 日
沙盘思维:为要发生的重要的事提前做演练,为各种可能性提前做预案或引导。一个系统,交付给客户后,客户会找第三方安全厂商做渗透测试。那在出厂前,自己先找第三方来完成这件事,把安全隐患提前消除。否则,第三方给客户的测试报告一出,太难看了,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做的。客户感受太差。
所谓专业,可能不是代码写的有多好,而是准备工作做得足够充分。
4 月 22 日
初入职场,就如一个原始人进入猎场,先要扫描周边。这是什么地方?有多少人?按什么规则分布?老板的目标是什么?对手是谁?主管的目标又是什么?对手又是谁?我的同事们脑子里都在想什么?哪个精明过人?哪个野心勃勃?哪个已经出局?哪个是潜力股?哪个情绪化?哪个懵懂懂?还有,我的到来,势必改变现在职场生态格局,谁在长松一口气?谁又在暗暗皱眉?
最后的问题是——我在这个部门的目标是什么?需要掌握哪些技巧?我工作的边界在哪里?哪方面的工作是部门的直接目标,可以多做一些?哪些工作价值不大,可以微笑着推辞?
4 月 21 日
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他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遇到这个问题的人多吗,遇到的频率有多高?现有的产品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到位了吗?你的产品提升/改善了哪方面,收入、效率、成本、效果、体验、质量?你产品的创新/差异点/价值,能被显著地感知到吗?有人愿意为此付费吗?你的产品如何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生产出来?你的产品如何交付到用户手中?你的产品如何被用户知道,如何引起用户的兴趣?
你的产品,为你、公司、同事、合作伙伴、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
4 月 18 日
罗振宇举了个例子:在街上遇到一条狗,你的两难在于:它是不是疯的?我打不打得过它?但实际上你现在的目标是要去上班,所以绕开它就是了,管它是不是疯狗。
所以目标感很重要。
4 月 13 日
俞敏洪在演讲中总结了项羽的失败:“我们 CEO 可能也会面临项羽败走乌江的状况,但是你走到乌江之前必须要考虑到能不能把范曾留住,能不能把韩信从刘邦的身边拉过来。范曾对项羽那么忠诚,最后被刘邦离间了几句,就把他赶走了。项羽为什么没有做好?第一,利益分配不对,功劳是自己的,错误是部下的,这样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有团队。第二,自己拍脑袋,不让团队参与。刘邦的任何事情都是让团队参与的。他是领袖,他做决策,但他会让团队参与。
有一个细节,韩信借军功让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是不愿意的,但被张良踩了一脚,立刻变成了假意说‘要封王就封真王’。他跟团队的配合就是这么快。真正的领导就是变色龙,坚持往胜利走的前提下一定要关照团队成员。”
4 月 12 日
让你觉得听了不舒服的话,往往是真话。别人对你的有价值的批评,往往是你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少跟人争辩,你觉得对就去做,做成了自然别人就闭嘴了。说服别人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浪费口舌和时间。当然,利益相关的事情,有人冤枉你的情况除外。你觉得丢脸的事情,大家其实压根不在乎,丢脸多半是你个人的臆想。创业做生意就是要抄,抄产品、抄模式、抄架构,这是规避风险,减少试错成本的最好方法。一个行业越是信息不对称,越是不标准化,它的利润就越高,赚钱的可能性就越大。要投资一个领域,下面两个条件至少要一个条件成立:1.你自己懂行;2.你能找到懂行又靠谱的人来帮你把关。不要用个人的好恶代替商业逻辑。如果你觉得罗辑思维、咪蒙、比特币都是骗子,那你永远看不到背后的需求、机会和行业红利。思考方式的转变比能力提升更重要。每周至少约一个对自己事业、生活有帮助的朋友吃饭。
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把 10 分的精力都花在吸收新知识上,而是 3 分学习,7 分练习和实践。
4 月 11 日
今天看完了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最后一部,李国文写的《冬天里的春天》。小说最大的优点,是借角色之口说了一些真话。我们都知道,真话能说出来、发出来,非常难能可贵。个人不喜欢闪回、跳跃的结构布局。主人公于而龙为了弄清芦花死因,四十年后重返故乡石湖。小说在三天两夜的现实经历中,穿插了抗日、国共内战、文革与“四人帮”倒台的回忆。各个阶段来回穿梭、跳跃,本可以按时间线贯穿,却人为碎片化。还不如像众多“三部曲”作品或《亮剑》那样,老老实实顺下来。另外一个缺点,是字句“诗意化”,尤其是人物的对话,表现更明显,像是舞台剧上的角色在吟诵,真实感下降不少。
主人公四十年都没有看清叛徒的真面目,智商堪忧。
4 月 10 日
街心公园里种了些不知名的绿植,这种绿植很有意思,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一场小雨过后,中等大小的绿植茎部折断了,长得小的和长得大的都没事。和中产抗风险能力差有点相像。像现在房价迅速下跌,最先受不了的就是买了房还贷款的人,房价跌破了首付价,自己还在辛辛苦苦还房贷,有些人就不要房子,不还贷款了。
没有买房子的无产阶级和贫困阶级,就没有这个痛苦;那些连拥有多少套房产都弄不清的“房哥房姐”,也同样能扛过低迷的周期。
4 月 9 日
同学以前做广告行业,他和我聊起播控系统。我以前不了解过这种系统,没想到还有点意思。播控系统最重要的模块,是安全。因为它要控制大屏上图片、视频的播放,有的大屏很显眼,观看人次很高,比如时代广场的那种大屏,如果播放内容被篡改了,绝对是大事故。
所以对于这种系统,监管部门出台了标准和规范,对安全提了很高的要求,仅仅通过替换内容文件,是不可能把恶意内容播放出来的,系统对文件进行了哈希校验,以确保文件没有被篡改。
4 月 8 日
传统营销理论认为营销是一场(关于产品或服务的)客观事实之争,他们坚信“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这个观点的确合乎逻辑,也更容易被企业的管理层所接受。而定位理论则认为,营销是一场认知之战,所谓认知就是根据消费者个体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即使这种理解和解释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当然认知者本人绝对认为这种理解和解释是正确的)。
因此认知是一回事,事实是另一回事,有时二者相符,有时是二者相反或不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行业专家认可的不一定是市场认可。
4 月 7 日
看了滴滴创始人程维 2017 年接受《财经》杂志的专访,以下是一些摘要。为什么今天大家对这个市场都虎视眈眈?实际上是对主业的不自信。如果对自己主业有信心,是没必要轻举妄动的。只有真正花心思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活下来。市场在向头部集中,全世界都是这样。如果你犯了战略性错误,就会出现有竞争力的对手,对手帮你看清自己的不足,反应你的认知盲点和傲慢。一家公司的发展应该是它能创造用户价值,它才能慢慢长大。滴滴是战略驱动,不是机会驱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最成功的公司,都是选择了一个很大的领域,然后在这个领域里做到极致去赢的。无边界的扩张,任何机会都抓,历史上做成的只有 GE,但 GE 是工业时代的公司,它依靠资本加上组织能力去赢。太多横向和一家投资公司又有什么区别呢?滴滴很早就走出国门投资 Lyft、Grab、ola,支持他们和 Uber 在全球竞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竞争策略。Uber 三年前来中国,我就意识到我们低 Uber 一个纬度,他像八爪鱼一样,头在美国,伸了一个触手到中国,所以只攻击一个触手是没用的。因此我们投了 Lyft,支持他们在头部和 Uber 打。
我越来越发现种子不那么重要,土壤更重要。
4 月 6 日
《水浒传》的各国译名:
德文译为《强盗与士兵》,法文译为《中国的勇士们》,赛珍珠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据说还有国外版本译名是《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倘让“我”来译,那可能便是《凡间至味:人肉叉烧包》。
4 月 5 日
阿尔伯特·艾里斯在 2005 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三种由【认知偏差】形成的“核心信念”。他认为,正是这三种信念,导致了我们跟别人交互中,绝大多数的烦恼。这三种信念是什么呢?1. 无论任何情况,我一定要完成重要任务,并得到他人的认同,否则我就是一个不值得尊重、不值得被爱的人。2. 无论任何情况,别人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我,否则他们就是卑鄙无耻的小人。3. 我所处的任何情景,都要依照我要的方式进行,立即满足我的欲望,且不会要求我付出太多东西。否则我就无法容忍。
这三种自信来源自哪里呢?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
4 月 4 日
随着 90、00 成为职场中的年轻血液,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失灵,公司平台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阿米巴组织形式,非常适合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与公司合伙创业,有规则,有竞争,有责权,有利润分配。
4 月 3 日
大丈夫纵不能开天辟地、扬名立万,也该奋力打拼、博取事业,天天把精力时间用在嚼舌传话,甩锅偷懒上,格局何其小也!
4 月 2 日
80 后已成为中年人,90 后、00 后成为了现在的年轻人。
意识到并牢记这一点,才能看明白很多变化和现象。
4 月 1 日
领导最难做的事之一,是让人保持忠诚。如何让一个人真心实意、义无反顾地为了你的、共同的前途命运说话和行动?面对性格刚愎,爱搞一言堂的领导,很多人就不敢说话,怕说不到领导心里去,说了不同的意见领导不高兴,怕说错话被领导责难。于是阿谀奉承,报喜不报忧,顺着领导的人越来越多。领导闭目塞听,越发骄傲、膨胀。有的领导才能、德行不足以服众,没有成功经验和卓越成就,也没有礼贤下士,不能以谦逊、平等协商的姿态对人,也不注意激发人的积极性,很多人就不愿建言献策,看到问题和错误也不加提醒,眼睁睁看着团队走向衰败。领导一般是由于某个特长(关系、资本、技术、业务、销售……)而成为领导,但由此就自认为综合能力强,处处比别人聪明,那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更难赢得忠诚。人贵有自知之明,就像刘邦就能承认,“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发自内心地看到、承认别人的长处,才能得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