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医案:治虚寒型胃疼

大学同学,女,1982年出生,昨天发朋友圈说胃疼。

次日2014年12月3日问诊得知昨天因着凉导致胃疼,“丝丝拉拉”的疼。回家后喝热汤用暖水袋捂后缓解。初起是2006年在异地着凉胃胀后偶尔会胃胀,2011年夏天严重犯病,该年因为其它病输液五次,后胃疼,上吐下泻,食后不消化,不知饥,只能喝粥,自觉低烧。之后两年夏天均发作,情况稍减,每次发作数日,得温无法缓解,只能服药(胃肠安,有时服藿香正气胶囊效果佳),阳历九月后好转。2014年夏天情况较好,仅犯数次,也无发热。因为此病人消瘦了不少。

继续详细问其它情况,没有呕吐,偶有腹泻(稀状水样便)。自我按压腹部没有疼痛部位。平素畏冷不畏热,饮食正常(仅夏天晨起恶心不思饮食),没有热凉喜好,偏嗜甜。不渴不欲饮水,但每天强迫自己饮2000毫升热水,喝水后频繁小便,小便清长,汗出正常,大便几日一行,没有便秘。猜测舌质润胖,苔白厚腻,根部尤甚,如严重舌边应有齿痕,答案为是,无齿痕。无脉诊信息,自述服中药后容易上火嗓子疼。经期前一二日腹泻,量偏小,其余基本正常。

先嘱咐饮食方面忌甜、生冷寒凉、粘滞难消化的食物,少吃寒性水果和牛奶酸奶,不用特别忌辣,但不宜过辣。不要大量和频繁饮水,减少饮水量到原1/4,定时饮,如果不渴就保持,注意腰腹腿脚部保暖。后分析开方。

处方:理中汤 ,人参(或党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15克,捣碎,加水1升,煮去2/3,为一次量,服后20分钟喝热粥一碗,微出汗不要脱衣揭被,每天三次连服至胃腹部觉暖。如不方便煎药,买同仁堂的成药参桂理中丸。如月经前仍有腹泻,加小茴香10克连服3天。如上火咽痛等,加黄连3克。

胃痛发作时:小建中汤,桂枝15克 甘草(炙)10克 大枣4枚(掰开) 芍药30克 生姜(切)15克 饴糖(麦芽糖)50克,前五味煎汤取汁,后加饴糖再煎溶后温服。每天三次。胃痛止后再服2天。

春末夏初时: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 桂枝15克 白术10克 甘草(炙)10克,加水500毫升,煮去一半,每天三次。连服10天。暑湿天气期间续服。

个人医案:治过敏性鼻炎与哮喘

我舅,1957年出生,感冒引起鼻炎持续半个月,鼻塞、打喷嚏、流清涕非常严重,鼻涕有时候呈红色。素有过敏性鼻炎,遇风、寒、刺激性气味即发作。哮喘史十余年。

2014年11月24电话问诊知:无恶寒发热,汗出正常,食眠均可,二便正常。气短无胸闷。活动出汗(尤其脚部出汗)后身体觉得舒服,呼吸畅快,鼻炎症状减轻。舌体胖大有明显齿痕,舌根部苔白厚腻。无脉诊信息。

小青龙汤:麻黄 芍药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五味子(各15克) 细辛 清半夏(各10克)

嘱每天饭后服用三次,如有效,可加杏仁30克。待反馈效果。

个人医案:治咽部异物感

听同事多次念叨嗓子难受,就想给他看一看。医案记录如下:

2014.10.23,男,31岁,主诉咽部异物感,吐咽不利,晨起白色泡沫痰,状如雪花状。

刻诊:面白肌肤紧实,无恶寒发热,纳可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寸细滑尺弱。

起因:长夏仲夜吃大排档烤串大量饮酒吸烟,次日胸闷短气,经西医治愈后,“咽炎”持续至今,有中医投清热药无效。后臂部起黄豆大湿疹,破后流清水,西药无效,后自买中药成分的药膏基本治愈,偶尔起一两个。

辩证:痰湿互结,雍滞气机,肺失宣降。

治则:行气散结,化痰降逆。

处方:半夏厚朴汤原方,半夏20g 厚朴15g 茯苓20g 生姜25g 苏叶10g

这是第一次开方,特意嘱咐再找正式的中医看一下是否妥当再决定服用与否。后来另外一位同事听说了 ,拿着药方问了他姐,他姐是一家中医院的副主任,反馈说这个是经方,试试看。她们一般会有有加减,纯用经方比较少,说有时纯用经方效果也不错。还说用了有效果告诉她。

后来这个同事一直也没去配药,所以没法确认疗效怎么样。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读书笔记

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记录书中的医案,但注定是记不完了,因为到了后来几乎全部成了医案。适合买来书,认真揣摩精读,娄老把学习中医从入门到精通的过程和积累的经验无私地奉献出来,再次激发了学习中医的兴趣。从08年起接触中医,没能持之以恒。接下来立志学成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中医,达到10000小时的认真学习积累。 继续阅读

有病须早治

正如老师之于孔子,木匠之于鲁班,皇帝之于始皇,网络红人之于木子美,护士之于南丁格尔,则中医之于仲景。

现在你知道仲景是什么级别了。他说过下面一段话,你看了后,就再别信那些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保健的歪理邪说,诸如小病不要吃药,激发身体的正气潜能之类,又或者求医不如求己,妄图拍拍这儿掐掐那儿就能手到病除……此类言论,真是害人不浅。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请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改变你身边人的观念——有病趁浅务必早治。